你在某件事上卡關了嗎?
生活中會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有的船過水無痕,沒留下太大的波瀾;有的卻讓你耿耿於懷,時不時就會回想起,即使心裡知道不該再糾結這件事,卻還是不斷反覆思索。你也知道再繼續下去只是在內耗,但就是會不斷想起,要如何放下呢?
我們經驗了各種事件,有些事雖然在當下感到震驚、錯愕,但過後能一笑置之,像個趣事一樣和朋友分享。
然而,有些事卻始終過不去,即使已經結束了,內心還留在現場。
腦中不斷重現當時的情景,情緒再度翻湧而上。當下開啟了防禦機制,壓下紛至沓來的種種情緒,盡力穩住自己避免當場崩潰。
和身邊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傾訴,不只是會叨擾到朋友,我們也知道自己又在舊事重提,同樣的事情反覆訴說,卻依然無法紓解當下帶來的震撼。
也許是因為我們圍繞事件打轉,還未觸及核心的根源,沒找出內心的癥結點。
圖|Pexels
我們聚焦在事件上,反覆回味事發的經過,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細細思索,找出讓我們不舒服的環節。
我們以為譴責對方的行為就能讓自己好過,將對方塑造成壞人並肆無忌憚地厭惡對方,讓自己處於對的一方,藉此合理化事件的發生。
但我們依然遭遇無禮的對待,不敢為自己發聲,想著忍過這一時就好,沒有辦法違抗於是說服自己接受。
過去習以為常的方法,現在卻只感覺到自己的弱小與無能為力,並且難以忍受。
相似的情境重現,是因為我們成長到足夠強大,能夠面對過去對我們造成傷害的遭遇,有力量保護自己並反抗,而不需要委屈自己繼續待在糟糕的環境。
圖|Pexels
巨大的衝擊超出我們的認知,在短時間內難以做出決斷,一時反應不過來。
我們會責怪當下不能勇敢反抗的自己,也會在事後懊惱沒有做好應對進退;但在時間緊迫的壓力下,我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理性思考並做出適當的判斷。
能夠當場捍衛自己很好,但暫時做不到也沒關係。未經思考的行為可能在當下發洩了情緒,卻引來後續的禍患。
面對陌生的事物不知該作何反應,反覆經驗讓我們一次比一次更熟練,直到有天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後,從此不再困擾我們。
我們不需要做出重大改變,又或者因衝動做出自己不認同的報復行為。
圖|Unsplash
任何和他人相處發生的事情,都是由雙方共同造就的,裡面有我們的問題,也有對方的問題,面對自己的問題,放下他人的問題。
事情發生了就無條件接受,不思考就不會知道自己在乎什麼,只會反覆經歷相同遭遇。
我們不喜歡這樣的結果,卻會做出導致這樣結果的選擇,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有更想避開的恐懼,權衡之下做出的選擇。
而人是會改變的,過去的恐懼已不再困擾我們,過去的方法也不再適用;但我們卻還照著習慣做出選擇,才會困住現在的我們。
要跳脫熟悉的模式並不容易,但我們永遠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這次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圖|Pexels
我們想要壞情緒快點過去,急於消除不舒服的感受,盡快擺脫這次糟糕的體驗。
但越靠近反而越看不清楚,身陷其中的我們看不清全貌,也難以跳脫固化的思維。暫時想不通就先維持現狀,專注照顧自己的感受。
時間到了,紛雜的情緒會漸漸淡去,真實的心意才緩緩浮現。
我們不再被情緒主導,藉由獲得的資訊拼湊出較完整的面貌,隨心做出自己能接受的選擇。
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