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開肩痛的真相,讓物理治療幫你擺脫疼痛!—
「醫生,我的手一抬到某個角度就開始痛,但抬更高一點又不痛了,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許多肩痛患者的共同心聲。明明平常活動都沒問題,但當手舉到某個高度時,卻突然感到刺痛,甚至痛到不敢繼續動作。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是「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作祟。
這種問題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像是穿衣服、拿東西,甚至睡覺翻身時都會覺得不適。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有類似困擾,那麼本篇文章會幫助你深入了解肩夾擠症候群的原因、症狀,帶給你專業的治療與復健建議!
要了解肩夾擠症候群,先來看看肩膀的解剖構造。肩膀是一個靈活但脆弱的關節,依靠許多結構來維持穩定與活動。上一篇介紹五十肩的時候有講到肩關節周圍有關節囊包覆穩定,除此之外,還有肌肉會附著在周圍,肌肉收縮時才可以帶動作出現。
其中,最重要的肌群之一就是旋轉肌袖(Rotator Cuff,又稱肩袖肌群),這是一組負責穩定與旋轉肩膀的肌肉,包括:
✅ 棘上肌(Supraspinatus) – 負責手臂外展
✅ 棘下肌(Infraspinatus) – 負責手臂外旋
✅ 小圓肌(Teres Minor) – 輔助手臂外旋
✅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 負責手臂內旋
這些肌肉緊密包圍肩關節,讓肩膀能夠自由活動。但如果這些結構之間的空間變小,就可能導致夾擠,使肌腱或滑液囊反覆受到摩擦與壓迫,進而產生疼痛與發炎。
肩夾擠的發生,主要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大類:
🔹 原發性(Primary Impingement:與先天肩峰結構異常有關,可能是肩峰形狀、肩峰下長骨刺或旋轉肌退化。
🔹 次發性(Secondary Impingement):
與後天因素或動作控制異常有關,可能因為以下原造成肩峰產生摩擦夾擠,而壓迫組織產生病變。
🔹手臂外展 60-120° 時產生疼痛(稱為「疼痛弧painful arc」)
🔹肩膀前側或外側邊疼痛,可能向上臂擴散
🔹夜間疼痛、翻身時疼痛加劇,無法側臥患側
🔹肩膀力量減弱,影響日常活動,如舉手梳頭、穿衣服、拿高處物品
🔹若長期未治療,可能導致肌腱撕裂、關節活動度受限
🔹運動員(如籃球、排球、游泳、羽球、棒球選手)
🔹經常需要高舉手臂工作者(如油漆工、木工、瑜珈老師、健身愛好者)
🔹久坐辦公族(因長時間圓肩、姿勢不良)
🔹曾有肩膀受傷史(如鎖骨骨折、肩關節脫位)
✅Neer Test(Neer測試) – 物理治療師將患者的手臂被動向上舉高,看是否產生疼痛。測試影片
✅Hawkins-Kennedy Test(霍金斯測試) – 讓患者手臂內旋,檢查是否有夾擠疼痛。測試影片
✅理學檢查 – 測試肩關節活動範圍、肌肉力量
✅影像檢查 – 若症狀持續,可進行 X 光、超音波或 MRI 來評估肩峰結構與肌腱狀況
1️⃣物理治療
🔹肩胛骨穩定訓練 – 強化肩胛骨控制能力,減少夾擠發生
手撐趴姿訓練肩部周圍肌群穩定度
🔹肌力訓練 – 強化旋轉肌袖,提高肩關節穩定性
肩外轉肌彈力帶訓練
🔹姿勢調整與矯正 – 改善圓肩、駝背等問題。
長時間坐辦公桌或電腦前須注意
🔹運動治療 – 透過特定運動減少肩膀壓力,如YTWL訓練
2️⃣物理因子治療
🔹超音波治療 – 減少發炎與腫脹
🔹雷射治療 – 促進組織修復
🔹電療 – 舒緩疼痛
3️⃣生活調整與疼痛管理
🔹避免過度使用肩膀 – 減少過頭動作,如吊單槓、仰臥推舉等
🔹冰敷或熱敷 – 急性期可冰敷,慢性期則可熱敷促進循環
🔹睡姿調整 – 避免壓迫肩膀的睡姿,如側睡時可用枕頭支撐手臂
4️⃣侵入性治療(當保守治療無效時)
🔹類固醇注射 – 可快速減輕發炎與疼痛,但不建議頻繁使用
🔹關節鏡手術 – 若肌腱嚴重撕裂或有骨刺,則可考慮手術處理
肩夾擠症候群雖然常見,但透過物理治療與適當的運動,絕大多數患者都能逐漸恢復,避免手術治療。如果讀者有肩膀疼痛問題,建議盡早尋求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幫助,別讓疼痛影響你的生活品質!我是沒痛maintain物理治療師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