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今天的經文,因為它與心理學的「集體迷思」有深刻的關聯,因此我會嘗試從這個角度來解讀這段經文。
耶穌受審後的第二天,祭司長、長老、經學教師與全議會商議後,決定把耶穌交給羅馬總督彼拉多。由於猶太人在羅馬政府的統治下無權判人死刑,只能透過羅馬政府才能將耶穌處死。因此,祭司長向彼拉多提出各種罪狀,其中最令彼拉多在意的是:「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僅回答:「這是你說的。」表示他並不承認這項指控。
接著,彼拉多繼續盤問耶穌:「你看,他們控告你這許多罪狀,你都不答辯嗎?」面對眾多指控,耶穌始終保持沉默,令彼拉多深感驚訝:如果是被冤枉,為何不替自己辯護?這是否代表耶穌默認了那些罪狀?畢竟,按常理推想,無論是否真有其罪,一個正常人的反應都應該是竭力據理力爭。
羅馬政府採多神崇拜的信仰政策,通常尊重各種宗教,除非有人涉及政治上的動亂。彼拉多深知耶穌既不是猶太人的王,也不是政治動亂者,更沒有犯下嚴重罪刑。他也明白,這一切的指控都出於祭司長的嫉妒,因此不願配合他們的計畫。
正逢猶太人的逾越節,按慣例可以赦免並釋放一名囚犯。此時正好有一名與殺人犯同囚的巴拉巴,經文雖未明確記載他的罪行,但與殺人犯同囚,觀感上並非良善之輩。彼拉多想藉此機會釋放耶穌,便故意問群眾:「你們要我為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嗎?」然而,祭司長卻煽動民眾,要求彼拉多釋放巴拉巴。
彼拉多沒料到祭司長會如此操弄群眾,便再次問眾人:「那麼,你們所稱『猶太人的王』那人,我該怎樣處置呢?」群眾便高喊:「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難以置信,追問:「他到底做了什麼壞事呢?」但群眾已經被祭司長煽動而不分是非,更大聲喊著:「把他釘十字架!」最後,彼拉多在巨大的壓力下,為了討好民眾,只得釋放巴拉巴,並把耶穌交付給人鞭打並釘在十字架上。
此段經文展現了群眾情緒如何被操弄:宗教領袖以政治控告的方式,將耶穌呈交羅馬政權,並在民眾間煽動輿論;而彼拉多顯然缺乏道德勇氣或政治意志,無法堅持公平的審判,最終只能順從群眾的意見。
這段經文正是「集體迷思」的典型範例。什麼是「集體迷思」(又譯「集體幻象」或「集體錯覺」)?它指的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或政治環境中,一群人共同相信或接受一套虛幻或被扭曲的觀念,並將之視為理所當然。這些「迷思」往往並非根據客觀事實,而是因為群體動力、群體認同、權威象徵或社會規範等因素,受到大多數人的信服,並在行為層面持續得到鞏固。
列舉以下四點:
1.社會認同與從眾壓力
人是社會性動物,往往需要在群體中尋求認同與歸屬感,因此傾向順應群體的想法或行為。舉例而言:如果中午有人提議吃便當,雖然我並不喜歡便當,但為了避免被視為「不合群」或造成不便,我可能仍會附和。這種現象在日常小事上或許影響不大,但若發生在重大決策中,後果就可能深遠。
例如,身為某政黨成員,若想避免被群體排擠,儘管我個人不認同某項提案,往往還是會選擇跟從黨的決定。
2.權威與訴諸權威的迷思
權威人物(政治領袖、宗教領袖、專家等)憑藉其影響力或象徵地位,往往能輕易形塑群眾的信念。例如:一位經濟學教授在電視上推薦某種保健品能防癌,許多人可能因為對「教授」這個身分的信任,而不加質疑地接受其主張。然而,經濟學教授的專業並非保健食品或營養學,這種對權威的盲目相信,正是「訴諸權威」的迷思。
同樣地,我在講道時常引用各種學者的見解,但不代表他們的話必然是對的;也有可能是我在利用「訴諸權威」,讓聽眾誤以為我所說的一切都正確。為了避免落入這種「訴諸權威」的集體迷思,我必須經常反思並檢驗自己使用這些學者的論點。
3.媒體傳播與訊息擴散
在現今高度資訊化的社會中,各種媒體(包含社群媒體、傳統媒體、自媒體等)在訊息的擴散上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一旦資訊內容過度簡化、情緒化或帶有偏頗,再加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就容易形成「回音室效應」:人們只能接收到與自身偏好相符的訊息,忽視或排斥相反的事實,從而鞏固既有的集體迷思。
舉例而言,如果我只看民視新聞、只讀自由時報,且臉書上的內容也都與民進黨有關,那麼我所獲得的資訊就只會是單一角度,而非完整多元的事實面向。事實上,只要觀察一個人常接觸的電視、新聞、報紙、媒體,以及他在臉書上按讚的內容,就能大致推測出他的政治傾向。
4.情感動員與恐懼操作
情感因素往往是集體迷思的重要推手。透過煽動恐懼或仇恨等強烈情緒,大眾容易在慌亂中失去理性判斷,轉而依賴直覺與情緒做出回應。「獵巫運動」或「道德恐慌」就是典型例子,利用恐懼塑造對立或敵意的敘事,使得「迷思」更加根深蒂固。
再如台灣選舉時,有些政治勢力會以「芒果乾(亡國感)」為議題,藉恐懼中國侵佔台灣的可能性,來操弄民意,讓人們更容易陷入集體迷思。事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許多類似的情感操作案例;只是因篇幅有限,暫時無法一一細說。
總結以上四種「集體迷思」的成因與機制,我們可以將它們套用在今天的經文中,用以理解當時群眾如何被操弄,以及彼拉多和祭司長等權威人物又是如何利用人性中的從眾心態、權威崇拜、媒體傳播與情感操作,最終促成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結局。
1.群眾操作與從眾心理
馬可福音15:11 特別提到:「祭司長煽動群眾,竟要求彼拉多為他們釋放巴拉巴。」這正是「訴諸權威」、「情感動員」與「從眾壓力」的典型案例。當祭司長透過自己的權威煽動群體情緒時,群眾並未憑理性思考,而是隨著團體的呼聲,要求彼拉多釋放巴拉巴。
從理性角度來看,巴拉巴與殺人犯同囚,顯然並非良善之輩;但在情緒高漲的氛圍中,群眾無法冷靜判斷。當大多數人都喊著「釘他十字架」時,那些對情況不甚了解的人,也傾向跟隨呼喊,避免遭到群體排斥。就像在選舉造勢場合,有人喊「賴清德」,大家便跟著喊「凍蒜」;若有人喊「下台」,反而可能被驅離。
在當時的政治與宗教脈絡下,耶穌被塑造成「威脅猶太傳統」(不守安息日)或「挑戰羅馬政權」(猶太人的王)的形象。於是,在宗教領袖與群眾的想像中,耶穌成了必須排除的對象。最終,正是這種集體迷思的力量,導致耶穌被釘上十字架。
2.權威角色的決策失靈
在馬可福音15:15 中記載:「彼拉多為了討好群眾,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又命令把耶穌鞭打了,然後交給人去釘十字架。」身為羅馬帝國的總督,彼拉多本應維護公義,但他卻沒有依法進行公正審判,反而選擇迎合群眾的呼聲,顯示權威在面對集體迷思時可能產生的決策失靈。
當政治壓力和恐懼干擾了彼拉多的判斷,他便不再堅守真理,而是選擇妥協或附和群眾的錯誤訴求。現實中同樣如此:法官可能因政治壓力做出違背良心的判決,政治人物可能因民粹考量而制定不當福利政策,導致資源濫用。這些例子都顯示,權威若缺乏堅定的道德勇氣,往往會淪為集體迷思的幫兇。
另一方面,祭司長、猶太長老、經學教師和猶太議會,原本應該捍衛信仰與公義,卻因嫉妒耶穌而把他視為眼中釘,甚至藉助羅馬制度來除掉他。他們不但與上帝的教導背道而馳,也違反宗教領袖應有的道德良知。他們錯把巴拉巴當成可接納的對象,卻將耶穌視為嚴重罪犯,這種顛倒是非的舉措,正是集體迷思造成的最終結果。
3.群眾的動力與破壞力
馬可福音15:13-14 記載,群眾接連兩次大聲喊著:「把他釘十字架!」然而在馬可福音11:9 中,耶穌騎小驢進城時,群眾仍高呼:「頌讚上帝!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而來的那位!」這種巨大反差顯示,群眾的態度在短時間內竟可從期待、讚揚,迅速轉變為怒喊「釘十字架!」,反映了群眾容易受到權威操弄、從眾壓力等「集體迷思」影響,致使理性與客觀判斷被摒棄。
最可怕的是,集體迷思常需一位「犧牲品」或「替罪羔羊」,以鞏固群體的內部團結。換句話說,最快讓自己被某一陣營接納的方式,就是指責「敵對陣營」;同理,想加入國民黨,就一直批評民進黨,反之亦然。
由此可見,群眾力量既能帶來正面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破壞。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群體呈現正向發展時,社會將因而受益;但若陷入「集體迷思」,則會對整體社會產生嚴重危害。
面對上述三種集體迷思所引發的社會現象,教會在思考時應該聚焦以下三個面向:
1.個人的罪及群體的罪
從神學角度來看,罪不僅限於個人的道德敗壞,也可以呈現在群體、制度與文化層面。雖然個人犯罪相對容易理解,但何謂「群體的罪」呢?這通常被稱為「結構性的罪」。
舉例而言,若有官員涉及貪污,通常就不只是那名官員的問題,而可能是整個體制出了狀況;然而,人們往往忽視這種結構性的癥結,習慣只找一位「罪魁禍首」或「代罪羔羊」。因此,每當政府部門爆發弊案時,往往只要有人引咎辭職,就顯得政府「重視」此事,但真正的問題也許在於整個行政體制需要徹底檢討。
馬可福音的記載正顯示了這種結構性的問題:從祭司長、猶太長老、經學教師、猶太議會、彼拉多,一直到所有群眾,合力推動了這場錯誤的審判,最終導致耶穌被釘十字架。因此,教會必須時時反省任何可能存在的結構性不公,不論是長老教會內部或整個政治、社會結構,都應該留意並致力於改變。
2.人類謬誤中的救恩
雖然我們必須反省結構性的罪,但耶穌的反應同樣值得深思。面對誣告時,祂卻選擇「一言不發」。教會一向強調真理與公義,但當耶穌面臨不公義時,祂卻選擇沈默。從基督教神學的角度來看,儘管這世界陷入集體迷思,上帝仍使用人間的黑暗、背叛與錯謬,成就了十字架的救恩。然而,有限的人往往難以理解上帝的作為;若要我們像耶穌一樣保持沈默,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不可思議的,就如彼拉多也對耶穌的沈默感到訝異。
或許我們無法全面理解上帝的做法,但就人有限的角度而言,不妨參考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一句名言:
「當你發現你跟大多數人站在同一邊,就該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引自《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著,廖芳婕譯,遠流,2022,博客來電子書)
也許耶穌的一言不發,正是在提醒我們,要在群眾意見高漲之際停下腳步、反思自己,避免落入集體迷思的陷阱。
因此,教會在面對結構性的罪時,更應深度反省,以免陷入盲從的情緒,最終失去作為先知性群體的呼召與責任。
3.教會扮演先知的真理
當教會失去先知性的角色,就可能像祭司長等宗教領袖,與羅馬帝國的政治勢力結合,最終淪為權力的附庸。歷史上,德國教會在納粹時代曾支持希特勒政權,便是一個警示的例子。同樣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民進黨之間的關係,也需要審慎省思:教會是否因為過度傾向某一政黨,而失去先知性的批判能力,甚至間接助長各種「集體迷思」?
在馬可福音裡,我們幾乎看不到有人在關鍵時刻堅持真理、公開支持耶穌;相反地,門徒逃跑了,彼得三次不認主,群眾則盲目跟從權威與情緒。這段經文提醒我們,面對群體或社會主流的謬誤時,必須勇於成為「少數」的異議者,即使被排擠,也要堅持真理。
願教會在面對集體迷思的氛圍時,仍能保持反省與警醒,成為一個真正具有先知性並能榮耀基督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