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 全文 ~ 清 ‧ 彭際清 著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 黃念祖 述
~ 黃念祖 講述
諸位大德,我們共同研究《華嚴念佛三昧論》,實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一切法是從因緣生,不離因緣。此中有殊勝因緣,可分五方面來說:
一、我們都知道,《華嚴》是經中之海。「海」表示廣大無邊,無窮無盡;《華嚴》是經中之海,無所不攝。《華嚴》在佛法中又稱為經中之王,最尊貴、最高深。
《華嚴》講四種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只有《華嚴》講得最清楚透徹,《華嚴》的特點是事事無礙法界。《華嚴》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論」名為《華嚴念佛三昧論》。
「華嚴」二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此名太長,故取《華嚴》二字代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圓教,乃最高之法。
在《華嚴》中講了種種三昧,無量無邊無窮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三昧是《華嚴經》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此論單講華嚴念佛三昧,「經」是經中之王,所提倡的「三昧」又是三昧之王,很自然的,此「論」是王中之王、殊勝中的殊勝、尊貴中的尊貴。因此,稱為法殊勝。
二、講此論要有書可讀。圓德法師印《龍舒淨土文》,將此論附印出來,有書是另一殊勝。若無書空談,沒有文字可看,講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頂」,灌頂時很有收穫,過了幾天什麼也沒有了。現在有了書本,此為另一殊勝因緣。
三、現有這麼多人來聽。「居士林」的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這樣一些發大心的信眾,是講經條件。否則,像生公對著石頭講,「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此為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這麼多人在座,又是一個因緣。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頂風冒雨來參加,共成一個殊勝的法會。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長呂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談此論。此即有因有緣,我才來向大家匯報。
五、我大病不死,得講此論,此為另一因緣。有這些因緣,所以人人應當生出殷重心,難遭難遇之想。
另外要提一提,當年佛在說《華嚴》的時候,在座的都是大阿羅漢,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連他們都不懂,其餘更不用說了。這些阿羅漢們如聾如盲,好像跟聾子一樣,好像跟瞎子一樣,參與了法會,但對法會殊勝的內容,殊勝的言教,聽了與沒聽一樣,此為如聾;看到,與沒看一樣,此為如盲。
因此,今天的內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時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滿意,就連大目犍連、舍利弗都還吃不消。至於不明白,聽了有什麼好處?這因一經於耳,功德就不可思議。這裏許多文句來自《華嚴經》,今天的研究等於研究《華嚴經》,研究《華嚴經》三昧中的王,亦即經王中的三昧中的王。是如此重要的論,大家應有慶幸之心,說者、聽者都生難遇之想。
若說佛教經、論,在開始研究之前,要應當先知道這部經、論的綱要,心中先有一個輪廓,再去看經、看論,收穫就大。所以,天台宗經典,一開始先講五重玄義。華嚴宗更多,十門分列。第十門講經文,講經文之前有九門,此九門都是經文之外,是總結提出的。我的《大經解》,就是用華嚴十門。這次按天台的五重玄義,較簡。
一、釋名。解釋論的名字。研究經論,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處都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石頭上都是,有些大德臨終就請人念經題。所以說,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經論的特點包括進去了。因此,先講經名,大家看其他經論也應注意此點。
二、辨體。經以什麼為體,本體是什麼?經中說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麼為本體。言說是形相,是文字相,這些相,是從什麼體裏顯現出來的?知道體,才知道根本。所以,我們看一部書,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體是什麼。
三、明宗。宗旨是什麼。上次《淨土資糧》就講了一個《阿彌陀經》的宗,即蕅益大師指出的「信、願、持名」四字。全部的內容,全部的理論,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阿彌陀經》就是要「信」,發願往生。難信之法,要信。發願,願生彼國。還要念。一經宗旨就是「信、願、持名」,四個字把一部經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好好發願、好好持名。
四、論用。作用,講此論的作用。
五、教相。講此論屬於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不同的教,就是為了不同的對象。佛是隨機說法的,說的內容就有分別。小乘就不談成佛;始教闡提不能成佛;終教闡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祇劫;頓教一剎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屬於哪一教。一剎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都是佛說的,但對象不同,所說便不同了。再說,時間是由於大家的妄念,說一剎那、說三大阿僧祇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要知此論是了義的,還是不了義的;兩種說法不一樣的時候,應該依了義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義。有時看書、看論,不看註解倒容易,一看註解「攔路虎」就攔住了,因為它講五重玄義。我們現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質,雖只是十五頁的短論,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義。
《華嚴念佛三昧論》。華嚴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雖然只有七個字,這個經題是最全面的經題。經題往往包含三個內容:人、法、喻。《佛說阿彌陀經》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彌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說彼方的佛。《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沒有人,「金剛」是喻,「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
「大方廣」有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大」講「體」,以常徧為意。體是大,是常,無生無滅,豎無初際,無始,找不到開頭,未來也沒有頭,此就時間來講。空間則徧滿十方一切處。此「體」就是如此,無生無滅,無始無終,徧滿一切處。所以,大即常與徧。「方」是以執持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樹的桃花就是那樣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樹的花、葉、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為「持」,各個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則知其含義,執持為意,此為「方」。「廣」言用,以包博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廣博無邊。
第二種說法,「大」是體大,「方」是相大,「廣」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體大。體是離開言與思的,體是什麼?用語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語言分別之所能解。語言就是言,分別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別。那麼,此體大是什麼?離言思,就是說,現前自己一念介爾之心,介爾之心就是極微小的一念之心,永遠沒有變異而包攝一切 ( 底下還要細說)。
此部論,此點說得很精彩。
以大方廣為因,就得佛果。我們一般說大,都是一個對待的大。桌子比相機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還有比房子大的東西。總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為對待的大。《華嚴》之說,是沒有對待的,是絕待的。有二才有對待,到了無二,還有什麼對待?
所以維摩詰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麼?離開了二。誰要能離開二,就入不二法門。不要等別人給你證明入了不二法門,離開了一切分別,就入不二法門了。以上解釋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修行證到什麼?證到大方廣。
「佛」是覺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覺悟的人。是覺圓果滿,覺都圓了,圓覺;果都滿了,果頭的佛,最尊!覺滿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滿。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覺行也圓滿,所以,成了佛。
據《華嚴經》,佛有十涵義: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種智。
三、離煩惱障。
四、離所知障。
所知障,知識份子確實要注意。都知道煩惱障─貪瞋癡─不好,而不知道本來不懂的,現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煩,所謂事障易遣,理障難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見,承認這個,不承認那個。要鬧派系,這宗說那宗,這一派說那派。固執一宗一家之說,不能圓融。這些都是理障,以為就是自己這個意,其實呢,不見得。《四十二章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這個意,這個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礙,佛就離開這個障。
五、於一切法,能自開覺。
六、能讓他開覺。
七、於一切種相,能自開覺。
八、於一切種相,能讓他開覺。
九、如睡夢覺,佛就是睡醒的人。我們就是在夢中的人,佛就是這麼平等。佛醒了,我們在作夢。作佛也是在夢中,大作夢中佛事,是個好夢,但是還是究竟沒醒,要知道它是夢。我們作夢都有此經驗,夢裏頭,「啊!我這是做夢嘛」,這就要醒了。我們知道這是夢,那就要覺。佛就是睡夢中覺醒了。
十、如蓮花開,蓮花開了是極其自然的。每一個花苞都要開,佛開了,我們還沒開。
佛就是這十個涵義。到《華嚴》,什麼都是十。此其特點。此為第四個字─「佛」,是「人」。
「華嚴」是「喻」,比喻。「華」就是開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莊嚴法報化身。「芬馥萬行,榮耀眾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萬行所結的果,是一切眾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來作為莊嚴,此「華嚴」之意。
花也有十個涵義。花不僅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銀、作裝飾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瓔珞,是寶所成的,這也算花。耳環、釧鐲也都是莊嚴之具。飄幡,身上披的飄幡為衣、綢緞的重裙,這一切莊嚴之具。珠玉金寶也可以嚴身,也是花。花有二種,一種是草木的花,一種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莊嚴其身。
花有十種涵義:
一、含實。花能結果結籽。
二、種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現,由性德再出現修德。
三、光淨。表示本智本來是很明顯的,花很光瑩、很潔淨、很微妙。
四、適悅。誰看了花都很高興。順物之機,應一切眾生的機,大家歡喜。
五、引果。能結出果子。
六、端正。
七、無染。
八、巧成。花開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開敷。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開悟、開解。心被捆上了,又放開了,開敷為意。從此點看,有很深的涵義。這十種裏,有的是通於二種花的,有的只限通於草木花的。
「嚴」是莊嚴之意。萬德、萬行都圓滿了,拿來裝飾佛的十身。所以「佛華嚴」是「喻」與「人」放在一起。佛是覺悟的人,萬德圓滿之所莊嚴。這個代表「 人」,能證的人,此人證了「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也可以說大方廣也是體,是性德。從大方廣起修,修是事,事是佛華嚴。有一點覺悟,便有一點莊嚴,最後,又證得大方廣,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以上,經題七字中,解釋了六字,此為別名。
「經」是通名,一般解是「貫、攝、常、法」。到了《華嚴》又是有十個涵義。
一、湧泉。像泉水湧出來。
二、出生。經裏能輾轉出生殊勝的妙意。
三、顯示。顯示佛的知見。
四、繩墨。木匠用帶墨的繩子在木上彈出一條墨線,然後完全依照這墨線來施工。表示經中指示,應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經題就能知道經的全部意思,忙人見經題亦能得利益。《華嚴》是經中之海、經中之王。這個經題只能很粗淺的做一介紹。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華嚴經》內,所以才叫華嚴念佛三昧。《華嚴》裏講了種種三昧,
什麼叫「三昧」?三昧的含義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禪定。定有種種的定,正定,相對的還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聖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現了許多奇異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稱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難,趨於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說:「你這不好,你開了鬼眼,通了鬼脈。」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許多陰間的情形,看到許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現鬼的特點。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牆壁擋不住鬼,地也擋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從牆過去,從地下出來。得鬼通是進步是退步?這問題要好好想一想。許多佛教徒對這些事,還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堅持,但不能夠勸動別人。這些東西要有分別,無分別中還有分別,有分別中還無分別。此處是正定、正受,分別於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觀想佛也好,實相念佛也好,用這個去修,這個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謂的「念佛三昧」,修這個三昧。當修行有所成就的時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見了種種瑞相,此為果上三昧。當然,三昧有深有淺,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華嚴》講的。
妙叶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圓攝無外。」圓滿攝了一切法門,沒有不包的,一切法,什麼禪定、什麼密法都包括在內。這就是《華嚴》的道理。懂得《華嚴》之後,就是圓人,一法就攝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趕緊念藥師;有人死了,趕緊念地藏;沒有錢用,趕緊修財神法;有點恐怖,趕緊修觀音。有人說阿彌陀佛只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無量無邊的妙用,不是那麼機械。有的人就忙亂不堪。
念佛一門,圓攝無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納眾流,悉無分別。如如意珠,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寶,以滿眾生願,故稱如意之寶。能滿一切的願,它也沒有什麼減少。要什麼給你什麼,但如意珠是不是損失了什麼?也不是。「故又名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師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裏說的。
蕅益大師說:「念佛三昧所以名為寶王者,如摩尼寶,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諸三昧寶。」不是世間所要的寶,要飲食、要湯藥、要臥具。而是,能給你一切無量無邊的三昧之寶。所以一個念佛三昧包括這麼多。「如轉輪王」,轉輪聖王統攝四天下,統攝一切諸三昧之王。「蓋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最圓最頓,頓是頓然成就,一生成辦。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就不是頓法,頓法是剎那成就,至圓滿至頓之法。以上是二位淨土宗大德所論。
《大智度論》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賬,劫是極長的時間,沒法說了。億劫:萬萬劫,數字大的不得了,計算機都表示不出來。那麼多生死重罪,一句佛號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勝。
《論》裏說本來一個人就具足了法身、報身、化身,本來是佛,一念能相應,就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入了念佛三昧,就攝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釋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稱為寶王三昧。
《華嚴》是經中之王,念佛法門是法門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寶,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稱為寶王三昧。這是一個極殊勝的因緣,能遇能聞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暫聞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暫時聽到一點都不可能。這是給我們證明。大家能聞,證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勸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們今天要叫它有個決斷,叫它成功。不要跟過去一樣,還等下回再來。要有個決斷。
「論」就是優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後,佛的弟子對於佛的教義,做了一些解釋,設了一些問答,這些著作稱為「論」。
以上說明了《華嚴念佛三昧論》的論題,下面介紹作者。他是受過菩薩戒的大居士彭際清,字紹升,號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間大居士,世代宗儒。
此論有篇自序。《居士傳》是他做的,《居士傳》最後,有自撰的「知歸子傳」,很簡單。只說:為儒,父兄都以文學官於朝。年未冠 (不到二十歲),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親是尚書,他本人是進士。後為官,最後都放棄了,專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無量壽經起信論》,對《無量壽經》做了一些刪節。
王龍舒著有《龍舒淨土文》。他把四本《無量壽經》會集成一本,稱為《大阿彌陀經》,作了第六種《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共九種。淨空法師把九種合印,很好。(一) 漢譯、(二) 曹魏譯、(三) 吳譯,共三本。(晉譯了五、六次,都未傳下來。) 唐《大寶積經》中有一會,是《無量壽如來會》,是第四本,唐譯本。第五種宋譯。存世者,即此五種。王龍舒居士取四種原譯會集成《大阿彌陀經》,流行很廣,大德引用多採此本。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進士。此本缺點是會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語言寫的內容。此點有毛病,後人若用自己的語言作為佛說的,便是大妄語,這個例開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補救,但沒有會集,他把魏譯本加以刪改簡化,成第七種。丁福保的《無量壽經箋註》,註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貫,清咸豐年間人,用五種原譯會集,想盡量不要犯王龍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覺還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經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種,公認完善了,圓滿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後才完成。
《無量壽經》出現了善本,是現代人的福報。現國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經解》國外也在印,在講,錄音複製。此經大放光。
彭二林刪節了一種,成了第七種,而且還作了《無量壽經起信論》。另外,他有《觀無量壽經略論》、《阿彌陀經略論》、《華嚴念佛三昧論》、《一乘絕疑論》、《居士傳》,還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禪宗、深入淨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蓮池大師的風格很近,禪與淨土密切結合。
本論之「體」,就是一真法界。華嚴宗說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說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與一真法界實際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統攝一切萬法,所以叫法界。怎麼說一真法界呢?體是絕待的,沒有對待,不是二,稱為一。是真實無妄,所以叫真。不二,離妄,統攝萬法,就稱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釋,「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這比統攝萬法又深了一步。一切互相「徹」,你能「徹」我,我能「徹」你,此交徹也。融攝:互相融、互相攝。互相融、互相攝、互相交、互相徹,可以拿屋裏的燈光作比方。蠟臺有光,頂上的燈各各有光。屋子裏的光亮,是由於蠟臺與全部電燈所發的光。誰能分別這室內哪一塊是蠟臺的光?哪一塊是頂上的燈光?不可分。所有的光,每一個光都徧滿全室,每一處都有各各發的光。這就是交徹、交融、相攝之意。你攝了我、我攝了你,你融到我裏頭,我融到你裏頭,交徹融攝。以我們的譬喻推廣到一切法,一切法無不如是。
這樣的一個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麼?就是諸佛平等的法身。佛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身還有什麼高下?不但佛與佛的法身無有高下,一切都不二,還有什麼高下?大平等之法。從本以來就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都沒有,那不就是斷滅了?不,唯一真實。唯一真實,那你說是不是有?你要想!告訴你不可思議。剛一要想,禪宗多少棒打下來,趕出去。所以稱為一真法界。
一塵一毛,無不是一真法界。不但廣大無邊的是一真法界,極微細的電子、比電子小多少萬倍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到了華嚴境界,小就包括大,「毛端剎海」,一個毛端就能容納剎海,小中可以包括大。咱們的常情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華嚴》一多相即,一萬包括一包括二,一跟二包括一萬。又《華嚴》延促同時,一秒鐘和一萬年是一樣的時間。
愛因斯坦懂此道理。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說:「你死了,不久我也就會來了。」他又說這都是錯話,時間是人的錯覺,物質也是錯覺。錯覺與妄想正好相似。錯似妄,覺似想;我們說妄想,他們說錯覺。時間就是錯覺。現在時間、空間、物質,這些概念都在發生變化,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佛教前途光明,不是指現在信佛的人多了,交供養的人多了,而是有大光明在前頭。科學家非常驚訝釋迦牟尼的大智慧,現在如此努力,才以實驗做出來,可是兩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了。
為什麼《念佛三昧論》以一真法界為本體?因為清涼大師把《華嚴》的一真法界,分為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種種事項,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聖、有因、有果,都是事,這是一個法界。理法界,都是本體。離言思、離名相,本來就不生不滅,這也是一個法界。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現種種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礙,叫理事無礙法界。還有事事無礙法界,是《華嚴》所獨有的。小跟大,本來有礙,它無礙。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多與一,人們是有礙,多包括一,十包括一;但一包括十,一個手指頭包括十個手指頭,常情就不好懂了。它無礙,事事無礙。一秒鐘包括十萬年。《華嚴》分為四法界,《起信論》云: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所以我們說,以一真法界為體,是有所依據的。
彭際清 (二林居士) 如此說:「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就入事法界。」修持是事。要一心念佛不摻雜別的。不是念佛之外,還練氣功,那就不是一心。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就入了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入理法界。」念著念著,心與佛在自己心中都沒有了,本有的一真獨然透露,就這一句佛號明明朗朗,就入理法界。寂然不動,生佛俱泯,這些事相都沒有了。「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入理事無礙法界。」這個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從體起用,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齊彰。一人念佛,光明徧滿全法界。小說一人念佛有四十里光明,此對凡夫說的。要是圓人,徧滿一切,大用齊彰,理事無礙。所以不起於座,分身塵剎,廣度無邊眾生。一人念佛之功徧滿一切處,此大用也。「非心非佛、神妙不測、入事事無礙法界。」非心非佛就離開一切了。神妙不測,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無礙。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華嚴念佛三昧論》以一真法界為體,以諸法實相為體。《淨修捷要》:「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生起念佛之心才是開始覺悟,故名始覺。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本覺,始覺就合本覺,「始覺合本」,此最重要。始覺合本覺才稱為覺悟。「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就到究竟覺。由於一真法界為體,所以你本心就是佛,起心來念,念什麼?念佛。佛是什麼?佛就是你自己,無量光壽就是你的本體。
我個人體會本論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為宗。整個華藏世界,就是毘盧遮那說的法。說《華嚴經》時,四處在天上說,三處在人間說。七處八會或九會,由於兩種譯本不同。華藏世界講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莊嚴,持名就入華藏,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持名往生,就入了華藏。再加上一句「華藏入名字」,如果能夠信、能夠理解,這個名字有這樣殊勝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信解深入了,就是往生的主要因素。
為什麼說「華藏入名字」?根據此論所言:「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切一切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依正悉入彌陀名字,華藏世界一切依報,就是一切佛土莊嚴,一切正報,就是一切佛菩薩,都入在阿彌陀佛名字裏面,所以說「華藏入名字」。
「持名入華藏」,彭二林又說:「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裏面」。論云:「名字即法身」,「名字不異報化」。一個名字,法身、報身、化身全在裏面。
又云:「此土行人 ( 即娑婆世界之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 (大多數人是此情況,還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西方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種惑業未斷,但專念、修功德、回向的人生到凡聖同居土。
第二種人「欣厭既切」,欣慕極樂之心,厭離娑婆的心都很切。厭離的心很要緊,很多人厭離的心沒有生出來,對娑婆世界還是很留戀,那就欣厭不切。「粗漏漸除」,惑業即漏,所謂見惑、思惑。見惑有十,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瞋、癡、慢、疑,斷了見惑證初果。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細的。一直到無色界的貪瞋癡慢都斷了,證阿羅漢。現在不去證小乘極果,但欣厭很切,粗漏漸漸消除。粗漏指粗的邪見、身見、邊見、粗的貪瞋癡慢漸漸消除。並且「聞法增進」,這樣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餘土,比凡聖同居土高。
「若修圓教為因」,我們所講的《華嚴》是圓教,以圓教作因,從這裏發心。「深達實相」,很深的了達實相。「以普賢行願」,以普賢十大願王作自己的願,「回向西方」,就生實報莊嚴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
所以,此論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還希望大家以圓教為因,可以上升到實報莊嚴土。生實報莊嚴土,就是大菩薩,一生大成就。上品上生,分身到無量佛國去聞法、去受記,到無量的世界說法廣度眾生,分身無量無邊。淨土宗的成就是如此的成就,但須以圓教為因;若沒有圓教為因,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此即造論的意思。把「華藏入名號」,華藏的一切都入名號之中,如此念,深達實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此即「宗」,「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華藏就是極樂世界。
「用」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一生成辦」為用。首先叫你發菩提心,三輩往生要發菩提心。論如此細說,就是要你發菩提心。菩提心淺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此是最粗淺的說法。以大智慧來說,此論所表達的就是大智慧。發起此心,一向專念,是《無量壽經》所說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 —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此可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辦」,過去多少生沒有成功的事,現在這一生成功了。
我還可以斗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縱然是有,那是極少的。密法,統計下來,從解放到現在,有六個人化光。中國有十億人口,解放以來四十年。四十年來,十億人之中,只有六個,一億人也攤不到一個,一萬萬攤零點六,經過四十年。北京才一千多萬人口,離一萬萬還遠啦。總之,此百分數看來,是很不容易的。
論上說:「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如果真正能夠有決定的信、決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離開自性。「起勇猛心,起擔荷心」,要覺他;既要覺他,先要自覺。「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勸人發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決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離自性,起了勇猛心、擔荷心,就跟釋迦牟尼佛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一樣。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就是《華嚴》的道理,因果同時,都是「超情離見」。如果大家都在情見之中,對於這些事就是懷疑,這怎麼行?咱們的情見都是錯覺。愛因斯坦說都是錯覺。佛早就告訴你是妄想出來的。
而且《無量壽經》說,如果對於佛的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智、最上勝智,不能明瞭的話,就是往生,也在邊地。若對於佛的智慧能明了,但對於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無所欠少,你也只能生邊地。所以造論者的用心即在此,不但希望大家往生,還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點,此即造論的苦心。我們今天有這個共同聚會,也就是希望在這個地方提高一點。這個提高一步,往生之後,你到那邊大大的提高一步。如是因,如是果啊!
第四個就是「用」,就是勸你發菩提心,你這樣發菩提心,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發菩提心是一樣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樣往生,不會落到邊地疑城裏,多少年不見佛,只有菩薩來跟你說法。為什麼?佛跟你說,你也不懂,華嚴會上的阿羅漢們都如聾如盲。
至於屬於什麼教呢?教裏分三藏:經藏、律藏、論藏,此屬論藏。律藏是戒藏,經藏是定藏,論藏是慧藏,戒定慧。所以論很重要。有的時候光讀經,草草的念過去。論給你一解釋、一分析,大家就深入了,此為慧藏。
在大乘、小乘中,此為大乘教,而且是一乘教。判教裏,天台判四教:藏、通、別、圓。藏是小乘,通是通於大小乘,別是大乘。此論為圓教。華嚴判為五教:小、始、終、頓、圓。此論屬於圓頓教。
這是最高的、最圓頓的、最殊勝。把這個染入心神,這麼去念佛,品位必高。還有,若真正圓解能開,就是圓人。圓人和不圓人的分別,修行是日劫相倍。圓人修一天,等於不圓的人修一劫,這是件了不起的事。大家要知道,開圓解也不是勉強的,要好好的發心,好好的修,見解一天天圓起來,別人望塵莫及,日劫相倍。以上就是論的五重玄義。名、體、宗、用和判教。底下解釋論文。
續… (二) 釋論文
‧‧‧
本講記前身乃錄音帶,經整理成文,共有二稿: (一) 淨空老法師門人台大謝清佳教授錄,(二) 北京余居士等錄。二稿作者,均發殊勝菩提之心,為續佛命脈,普濟群萌,不辭勞苦,不厭繁瑣,專誠筆錄,令人欽仰,特於篇末一併致謝。念祖以第一種為基本,並參證第二種,進行校訂修改。但此論精深廣博,講解校訂,兩俱匆匆。疏漏必多,錯誤難免,敬乞棒正。
~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廿三日 黃念祖 誌於北京蓮舍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