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一次外派到北京工作時,遠離台灣熟悉的家人和朋友,壓力不小。為了在休假時化解壓力,讓週一上班能夠滿血恢復,我發現了一個不錯且持續的方法:在休假時獨處,但出去走走,而不是待在室內。
逛超市是我常做的事情之一。最近我看到哈佛大學幸福學教授布魯克斯的文章,他說,多體驗一些壯闊的景觀,可以讓你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增加對世界的包容性。這種敬畏體驗當然會讓你更快樂,也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旅遊的原因。
但如果時間和經費不足,該怎麼辦?答案是:一趟無目的的散步也可以!不妨空出一天給自己,來一趟沒有明確目的的一日遊。生活中一些最深刻、最私密的體驗,往往會發生在路途上。
當我剛到北京時,月薪約是台幣六萬元,在北方大陸生活非常夠用。我穿著牛仔褲在北京胡同走街串巷,很多時候感覺自己與當地人不同。上五星飯店花人民幣80元游泳、30元理髮、100元包車去香山、250元去八達嶺及明十三陵。單身且口袋有點餘錢,我願意花錢,也願意出去走走,曬曬溫帶的太陽,生活可以調節得不錯。
請告訴自己:“我不知道今天會發生什麼事,但我開心接受。” 全心觀察自己走路的過程和路上遇到的人事物,放大感官體驗,也不要急著做出評價。
幸福感和快樂是可以透過練習而來的。作為離鄉外派人員,不妨試試這個方法,找回滿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