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半島在羅馬時代,曾是相當重要的農產區。在中世紀由穆斯林統治時,其灌溉農業之發達,在地中海遠近知名。微妙的是,到了十五、十六世紀,西班牙本國產業卻是西歐最不發達的區域之一。
怎麼解釋這種矛盾現象?現代軍事史學家Anthony Beevor在對西班牙內戰的研究提到,這些基督教王國在「再征服」穆斯林土地時,看中美麗諾羊羊毛的經濟價值,選擇了大規模的粗放放牧、游牧。這使土壤、環境大量退化,農業也因而退步。
Anthony Beevor講到,今日西班牙土地在中世紀全盛之時,有一千四百萬人口,到了十八世紀末只剩七百萬,就是經濟退化的影響。
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基督徒國王為了確保貫穿整個半島的游牧路線,特許了放牧公會「梅斯塔榮譽會」(Mesta)的成立。這些牲畜大規模移動的道路,今日還可見到,稱為「王家牧道」( cañadas reales),當然會侵吞、干擾路線上的農地。
西班牙王家牧道今日遺跡。Wiki Commons, "Cannada-real-vera-de-la-sierra.jpg"
不過,伊比利半島的經濟衰退,是不是全都能以「放牧優先政策」來解釋?這就很難說了。
例如,環境退化或許是羅馬帝國時代以來開墾的結果,大規模放牧業只是加劇了這個已經存在的趨勢。而基督教王國也知道穆斯林灌溉農業技術的價值,經常設法保留這些技術和人才,並不是全都轉成牧場。
又例如,西班牙土地的人口縮減,未必就是經濟政策失誤的結果。在十四世紀時,伊比利半島是黑死病的重災區。而十四、十五世紀更是卡斯提亞王國(西班牙核心組成國)著名的內戰時代。人口大量減損因而更可能是疾病和戰爭的影響。
所以,儘管大規模放牧很可能是經濟退化的一個影響因素,但我想,「原因—結果」的公式實際上大概更加複雜且多面向,需要更廣泛的研究才能解釋西班牙在近代早期的經濟停滯。
&
資料來源:
Anthony Beevor, "The Battle for S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