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得的不只是勉強求存,我們還值得繁茂昌盛。-Kathy Jetn̄il-Kijiner
攝於台東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木雕作品《海風》,展現當時移民無畏巨浪風雨抵達台灣的精神。
俗話說元宵節過了,才是進入真正新的一年。
而這個季節也充滿了新的開始,新學期、新工作、新住處、新的人生階段等。
大家是否有想過,自己是如何做決定的?
做決定的過程是否伴隨著焦慮、擔心、不安、負擔感的情緒呢?
其實不是只有負面事件會造成壓力,中性的、正向的事件、轉換、改變的過程也會造成壓力,例如:搬家、換學校、換工作、睡眠習慣改變、社交活動改變、過節日(對,過年的壓力其實不小,接下來還有情人節,對某些人來說是很有壓力的)
於是看每日星座運勢、研究八字命理、求神問卜等的行為產生。
這邊想試著用一個心理學理論-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來思考「做決定」這件事。
SDT主要由Ed Deci 與Richard Ryan提出,此理論認為人天生具有好奇心,願意主動尋求活動、任務與經驗,並從中考察這些活動是否滿足三項心理需求,若此活動能滿足或增進這三項心理需求其一,或其二、其三,則這個人會自願地從事該項活動;相反地,若從事這項活動無法滿足,甚至會減損三項心理需求,那這個人可能就會決定放棄該活動。
三項心理需求分別為:
若足夠滿足,則參與活動的內在動機提升,參與活動意願升高,甚至外在動機也可能變成內在動機。反之,如果這三項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內在動機降低,外在動機又無法轉變成內在動機時,就傾向放棄原本參與的活動。
落落長講了這麼多,該怎麼應用呢?想到一個多年前的轉職故事:
初出社會不久,當時在一間行銷公司上班,是我喜歡的產業,但每一份提案格式都必須固定,必須要主管指定每一張圖片的大小、句子該怎麼說、會議單該怎麼打等。
或者是提了新的想法,但主管早就有預算資源分配等考量,對於想挑戰新任務的我是毫無選擇的(自主性低)
當時我是此專案的窗口,對口則是政府單位的負責人。
只要跟這位負責人通電話確認細節,總是會承受滿滿的情緒傷害字眼:
「你是豬嗎?這個你也要問我?」
「你們現在才給我這個公文,是要害我被我老闆罵嗎?你們會計搞得干我什麼事啊?」
「X的,你腦袋是裝什麼啊?這份文件今天5點前給我,要不然我不辦理,你自己想辦法!」(摔電話)
在主管不理解、又一直被高壓又無理數落的情形下,我對此工作的勝任感開始降低。
好啦~剩下關係感的滿足。好在當時有兩位好同事,可以一起吃午餐聊八卦、一起合作努力互相cover是我僅剩可以在此公司繼續下去的支持力。
沒想到...這兩位好同事相繼離職(關係感不滿足),薪水(外在動機)也不是很滿意的狀況,兩個月後,我也提出辭呈。
從這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如果想要讓人自願、甘心樂意地投入某活動或工作,要讓他擁有自主性、高勝任感,或者至少有關係感支持。
如果只是為了外在動機(金錢、獎勵、掌聲等)而做的活動,難以持久,也會容易感到空虛、失去目標。
但如果只有外在動機,卻又不得不做的決定該怎麼辦呢?例如:工作枯燥乏味缺乏自主性、幾近於0的勝任感、同事間冷漠關係不好,但是薪水超高。那就替這個外在動機找出內在動機的意義吧!例如:培養另一項興趣增加自主性,因為是喜歡的事情於是越做越好獲得勝任感。也可以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增加與他人密切連結的社會需求。
做決定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ʅ(◞‿◟)ʃ ~
想想看也找找看,是否有內在動機可以支持自己正在走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