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茂讀文獻🐻-學術圈是象牙塔嗎?一起來看社經背景與學術圈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嗨我是巴茂,本週介紹一篇文獻,來自偶然間滑手機的發現,也覺得和最近看到的許多現象或許有些呼應。換指導教授之後,我開始在學校的行政單位打工,觀察到許多科層體制的現象。像是長官們決定的事情,常常讓下屬很頭痛,感到難以實踐。上位者們往往依靠想像行事,沒有真正接觸第一線的學生以及課程的實行,以及實際體會政策施行的影響力,反而基層的行政人員是最了解政策實行合適度的。學校各單位的主管往往都是各系教授直接空降,許多教授沒有相關行政經驗,職涯發展路上就是個學術郎與教書郎,連公文也不知道從何蓋起。更有人學術工作與行政工作分身乏術,久久才進一次辦公室,對行政事務一知半解。然而,他們卻要負責決策與引導的工作,參與許多做決定的會議,讓下屬時常倍受驚嚇,拿到許多難以實際操作,或施行就會出大事的工作,卻還是只能照做。


今日文獻與學校科層體制的現象的關係

今天介紹的文獻為《Climbing the ivory tower: H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shapes academia》,研究指出他們的資料可以涵蓋近70年來的1026所大學中46139位學者,超多我有嚇一跳。而雖然文章是在說社經背景怎麼形塑學術圈這個難以進入的象牙塔,但如文中引言,來自較低社經背景的個體在政府、企業與學術界的領導職位中不具有充分代表性。文章所描述的既得利益者,高社經背景的人,也像一些我所見到的各個學校一級主管們,有著共同的語言與思想,自成象牙塔,對人嗤之以鼻。


文獻導讀前言

世界上的資源集中,社會趨勢常常是被少數人所主導的。沒有具代表性的群體,鮮少被重視與討論,但是他們與手握權力之人不同的生活經歷,往往可以提供許多有價值、更多元的觀點,可以豐富學術生態的發展。文章中提到低社經背景的人們常常會被忘記,也像文中所說的missing people can lead to missing ideas。學術圈由類似群體所把持,會造成許多實質性、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越來越難找到有人提出想法去解決。文章中提到四個部分,從進到學術界的障礙,父親職業對進入學術圈的影響,社經背景如何影響學術生產力,到被其他學者認可度與來社經背景之間的關聯。


一、進到學術界的障礙

如果你有一位富爸爸,那麼你進到學術圈工作的機會會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來自較低社經背景的個體不具有充分代表性,如來自父母收入在整體五分之一以下的學術郎,佔所有學者的不到5%(如以下附圖)。學術圈中低社經背景的群體比例,甚至比醫學、法律等專業工作領域等更低,尤其是Princeton、Harvard、Yale這類著名的學校更是嚴重。而如此同質性高的環境裡,還是有所差異,如人文學科中的學者有大約60%的父母收入來自前五分之一;數學、經濟學的學者則為40%。可以說越偏人文、語言類的牆或許更高一些。

資料來源:Climbing the ivory tower: H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shapes academia (p.17), by Abramitzky, R. et al., 202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資料來源:Climbing the ivory tower: H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shapes academia (p.17), by Abramitzky, R. et al., 202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二、父親職業對進入學術圈的影響

研究發現,許多學者傾向追隨父親的專業,例如如果父親從事建築業,孩子也以較可能成為建築系所的教授。總之,文章指書社經背景的影響不僅僅在成為學術郎的可能性,也可能影響個體對於專業的選擇與追求。

 

三、社經背景如何影響學術生產力

發表絕對是在學術圈的要事之一。然而,來自低社經背景的學術郎,有些從來沒有文章發表,有些卻出版的數量在前1%。但研究也發現,來自低社經背景的學術郎會發表比較多擁有不同點子的文章,比較不走大眾路線的研究之路,可能因此更可能有學術突破,卻也會導致發表時更容易碰壁,增加不被聘用的危機。

 

四、被其他學者認可度與來社經背景之間的關聯

在學術圈中,引用數是很被重視的。但來自低社經背景的學術郎被引用率較低,也表示社經背景可能會影響被認可能機會。好比眾所熟知的諾貝爾獎(與科學類相關的獎項),獲獎者高機率為高社經背景的學者。


文獻導讀小結

總體來說,我覺得這篇文獻的結果並不是太特別,也不太令人意外。但我覺得其中「來自低社經背景的學術郎,有些從來沒有文章發表,有些卻出版的數量在前1%」的結果蠻有趣的,同一群人的落差竟然如此極端!總覺得有些低社經背景的人容易變成唯唯諾諾的跟隨者,在研究上總是沒什麼特色,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可能難有發表的原因?而高社經背景者本在社會上就極度善優勢,雖然說有許多補助與獎學金的機會,然而普遍而言讀書還是具有門檻的,能毫無後顧之憂地一路讀書者都非常幸運。然而,研究中提到低社經背景的學術郎比較會做出不那麼尋常、有價值的研究,也反映出若要有更符合整體社會的學術環境,需保持學術圈裡成員多樣性的重要,但好難啊😭或許這次的文獻也可以對應到,學校科層體制中,做決策的主管不應有那麼多學術背景的人員,或不應該讓教授們那們輕易就當行政主管(雖然好像有很多人根本不想當XD),而有充分基層背景者,或許也應該要有成為一級主管的機會與機制。

學術的研究趨勢常常與國家政策有許多關聯,當領導職位的人極具同質性時,國家方向只隨著一小群人搖擺,占多數的民眾反而會被忽視,但身處高位者又能如何明白呢?領導者常常是生活層次和一般大眾不同者,認為一般人的問題沒什麼,還可能問出「何不食肉糜」這樣有趣的問題。

 

回到最近的校園打工生活…

最近觀察到學校有新制度,學校職員以前用打卡機刷上下班,但最近實施了新的打卡制度,規定行政人員每天要用自己工作的電腦打卡上下班,而且還鎖定IP位置,不能用其他人的電腦或手機打卡。有次一位行政人員的電腦壞了,結果就錯過上班打卡的時間。而且只能用電腦打卡的機制,讓許多人需要提早到辦公室。況且,職員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其實不一定是打開電腦,有些人可能有需要去其他處室辦公、討論事情的需求;有些人則可能處理的第一件事不大需要使用電腦。但如今,所有的行動都需要被制約,IP位置被鎖定也彷彿被監視,超過規定時間打卡下班也需要次次註明理由。今天看著處室助理急忙地衝進辦公室,差三分鐘就要打不到卡了,還好她神速地打開電腦,成功打卡,賀哩嘎在。然而,決定這項措施的長官們是不用一起打卡的喔,試問他們能如何得知民間疾苦?

感謝大家本週的收看,這幾週在加緊處理收尾自己的論文,差點有些無力寫學術郎,真的還好我們有兩個人一同經營,讓我有需要交稿給薩奇看的壓力,不然如果只有我,肯定會想放棄了吧,感恩我的趴呢!每次導讀文獻都好燒腦,如果有書寫不周之處,再請大家多多建議與留言了。最近薩奇忙於訪問受訪者,所以下週她將介紹她研究上的訪談小技巧,以及一些訪談小工具,歡迎大家下週的光臨啦,甘蝦!

 

參考資料

Abramitzky, R., Greska, L., Pérez, S., Price, J., Schwarz, C., & Waldinger, F. (2024). Climbing the ivory tower: H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shapes academia (No. w3328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avatar-img
18會員
31內容數
選錯指導教授如同進入研究所的煉獄,生殺大權掌握於教授手中,連說「不」的權利都沒有,畢業談何容易?基於此,本沙龍旨在揭露研究生的悲苦日常,奇怪的學術生態,以及各種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生可能會需要的知識與懶人包。我們期許這些資訊能對目前在學的學術郎有所幫助。也歡迎分享你的學術故事(dghslkcla@gmail.com),多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丟搞學術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嗨!很高興在新年第一天與大家見面,我是巴茂!似乎週三更的我們常常遇到過節的日子,從聖誕節、元旦,到農曆新年初一,很幸運可以在這些日子跟大家報平安,也很不可思議可以發文到今天。今天簡單介紹音樂與情緒,以及講講過年的巴茂~
決定換指導教授之後,許多人抱持許多疑惑,認為為何你們待了五、六年,如果那個環境真的那麼差,為何還繼續待?本週簡單介紹一篇論文,文章作者以受壓迫者,也就是研究生的角度,來看教授與學生間的關係。此本論文完成於2009年,然今年是2024年,我們仍遭受許多相似的處境,故想帶大家一窺究竟。
嗨!很高興在新年第一天與大家見面,我是巴茂!似乎週三更的我們常常遇到過節的日子,從聖誕節、元旦,到農曆新年初一,很幸運可以在這些日子跟大家報平安,也很不可思議可以發文到今天。今天簡單介紹音樂與情緒,以及講講過年的巴茂~
決定換指導教授之後,許多人抱持許多疑惑,認為為何你們待了五、六年,如果那個環境真的那麼差,為何還繼續待?本週簡單介紹一篇論文,文章作者以受壓迫者,也就是研究生的角度,來看教授與學生間的關係。此本論文完成於2009年,然今年是2024年,我們仍遭受許多相似的處境,故想帶大家一窺究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忽略建立專業圈內的聯繫: - 當你屬於某個專業社群或圈子,你能得到外人無法獲取的內部知識。例如,我長期參與Nick Milo的Linking Your Thinking社群,獲得許多高品質關於Obsidian用於知識工作的情報,這些情報經常改進我的知識工作流。這樣的圈內知識能幫助你更有效地組
1. 學術工人的夢想: - 學術界每年都需要大量新工人來參與研究工作。年輕的專業工人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翻身,期望幾年後能通過大量掛名論文獲得豐厚的回報。他們堅守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擴展,努力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2. 將軍的策略: - 真正能成為學術領袖的,都是那些能夠巧妙運用工人們願景的人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學術這座大廟, 每年都需要很多新的工人進來抬轎。 而就我觀察, 年輕的專業工人,都覺得有一天自己能翻身, 幻想自己抬轎幾年後, 就有被動收入一樣的大量掛名論文。 這些工人會固守自己擅長的那面牆, 愈蓋愈大,愈蓋愈廣。 但真正能當上學術將軍的,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很多時候,我們會希望在身分轉換時,能有位智者可以帶著我們前進、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現實往往不會有這麼樣的指路人。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學歷是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對於在職專班的誤解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忽略建立專業圈內的聯繫: - 當你屬於某個專業社群或圈子,你能得到外人無法獲取的內部知識。例如,我長期參與Nick Milo的Linking Your Thinking社群,獲得許多高品質關於Obsidian用於知識工作的情報,這些情報經常改進我的知識工作流。這樣的圈內知識能幫助你更有效地組
1. 學術工人的夢想: - 學術界每年都需要大量新工人來參與研究工作。年輕的專業工人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翻身,期望幾年後能通過大量掛名論文獲得豐厚的回報。他們堅守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擴展,努力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2. 將軍的策略: - 真正能成為學術領袖的,都是那些能夠巧妙運用工人們願景的人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學術這座大廟, 每年都需要很多新的工人進來抬轎。 而就我觀察, 年輕的專業工人,都覺得有一天自己能翻身, 幻想自己抬轎幾年後, 就有被動收入一樣的大量掛名論文。 這些工人會固守自己擅長的那面牆, 愈蓋愈大,愈蓋愈廣。 但真正能當上學術將軍的,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很多時候,我們會希望在身分轉換時,能有位智者可以帶著我們前進、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現實往往不會有這麼樣的指路人。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學歷是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對於在職專班的誤解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