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心理與生活」課程的作業之一,以下為作業原稿。
我小時候很喜歡有關自我與他人、心理調適等主題的講座,但是參加過兩三場以後便覺得,花三個小時去聽一個我早已知道結論的講座,好像太浪費時間了。那時候自以為聰明,總覺得時間要省下來用,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而已。最近我才體會到,就算結論一樣,但在過程當中能夠獲得的東西、能吸取的經驗往往是大相逕庭的。當然,不排除某些這種類型的演講事實上只是進行空泛的演說,因為這種講座我也的確參加過,也真的沒有感覺到能學習到什麼。
這場演講當中的一個主題是同理心。之前上課時比較同理與同情的影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講師在提到這個主題時也讓我不自覺地認真聽接下來的內容。同理其實就是理解,不需要去做額外的表示,只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這樣就夠了。雖然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平常在與人相處時,難免會有想要給建議、指導甚至是叫對方忍住情緒的情況發生,這時候也只能盡力忍住,然後讓自己身處對方的情境去思考。雖然很難,但這是應該要努力去做到的事情。
講師提及的第二個主題是關於別人的眼光及父母的期望這部分。人畢竟是群居動物,華人又特別重視家庭與名譽這類的關係,所以我們注定是繞不掉這塊的。我這部份也看得很重,努力讀書、去做某些事情,真的就是因為我知道,雖然爸媽為了不要給我們壓力所以嘴巴上沒說出口,但內心是希望我成材、發光的;雖然沒講,但其實我都感覺得到。還有就是別人的眼光,有時候我也會因為思考旁人怎麼看,而做出非我本意的決定,也會因為想要獲得旁人的欣羨眼光而努力求取一些我其實沒有那麼想要的事物。最讓我擔憂的就是一舉一動都覺得旁人在一旁窺視的感覺,雖然上大學之後這樣的擔憂已經少了很多,但畢竟還是存在。雖然談到了這個話題,但是我也知道,這部分是要靠自己去解決的,自己沒有下決定,別人也無法幫忙選擇或左右結果。
我覺得這次的演講很有趣的一點就是加入了很多思考與回饋的元素,講師在過程中設計了很多題目讓我們思考、回答,並藉由即時反映所有人答案的分布讓我們知道其實我們都不是孤單一人、大家都有相同的煩惱,也有人的煩惱與我們正好相反。這個過程我很喜歡也覺得很有趣,每當看到分布的答案後都有一種釋然的感覺,會覺得:「也不過就是這些煩惱嘛」或是「大家都差不多嘛」這樣的感覺。其實這樣也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但是產生一種不孤單的感覺我覺得滿重要的,這能夠讓人在面對問題時變得更勇敢,也更不會讓人在面臨困難時歸因於自己。
而在講師讓大家隨意提出困擾自己的問題時,也是我很喜歡的環節。因為我們這學期選這門課的學生好像大部分都是大一生,所以有很多人都提到關於方向的茫然和困惑,不管是課業上的方向,還是職業、情感甚至是人生。講師其中一個活動有提到這方面,而我的解讀是:多去思考「為什麼」,就能更加釐清自己的想法,也能發現更多可能性,例如我們所認為的因果關係,也許並不是那麼絕對的因與果,反之也許中間漏了某些步驟,也或許還有其他可能。
最後,我很喜歡姿葶老師在講座即將結束時說的這句話:「心理這門課程不是為了要讓人生變簡單,相反地,人生非常艱難。雖然世界很困難,但我們還有彼此,還有自己。」要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這就是老師這學期以來一直強調的,也是我一直以來在努力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