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特質下的情緒盲點,會讓這個過程發生阻礙。照顧孩子很辛苦,然而卻無法體會孩子的情感回饋,也無法感受養育的意義。亞斯母親則相對更辛苦,主要是社會賦予她的母職有更大壓力。
照顧者不僅要給足食衣住行,還要給予「育樂」——情感上的滿足。
人類獨有的情感依附關係也是人類心智化的啟蒙點。
照顧者對孩子的立即回應、回饋、呵護、替孩子說出他的體驗,正是孩子學習何謂自身情緒的參照指標;照顧者對孩子的期待與肯定,更是孩子向前成長的最大動力。
上述都是隱形的、潛意識的進行,然這些教養方式如何學會?部分來自天性,部分來自上一代的照顧者的身教言教,最後則是照顧者自身覺醒與學習,世代傳遞。
筆者雖身為男性,兩個孩子也都是我照顧的,半夜把屎把尿的,也能分辨孩子的不舒服是生病、肚子餓或尿布濕。要能知道孩子怎麼了,除了肉眼觀察,也需要同理心,並轉化為他們能懂的方式傳遞。
累的要死要活,筆者從此再也睡不好覺,孩子翻身我就醒,還有抱著孩子坐在客廳睡到天亮的時候,只為了不吵醒其他家人。為孩子做這麼多,只因為是父母的天性嗎?不是的,孩子也會回饋情感給我,那個笑容、那個全然依賴、信任父母就是全世界的樣子,就是最好的回應,讓照顧者繼續心甘情願。當然,也有氣到不行的時候,但整體而言是平衡的,我當父母或照顧者是感到有意義的。
亞斯特質下的情緒盲點,會讓這個過程發生阻礙。照顧孩子很辛苦,然而卻無法體會孩子的情感回饋(亞斯可能會覺得不需要這個),也無法感受養育的意義(這沒有邏輯)。更甚者,由於亞斯特質無法與孩子產生情感連結,難以立即回應、回饋、呵護、替孩子說出他的體驗,孩子也會被影響而成長遲緩(心智化遲緩,也影響生理發展遲緩)。
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我確實碰到不少例子
亞斯父親比較明顯,也許因為傳統男性的角色/腳本,讓他原本就少接觸育兒,以致後期對待孩子會像養寵物一樣,相信自己的責任是提供食衣住行就好,孩子則會自己長大懂世事,如同當年的自己長大一樣,他只能等,維持規則不要亂。
亞斯母親則相對更辛苦,主要是社會賦予她的母職有更大壓力。
(1)如同亞斯父親一樣,亞斯母親只有養育,沒有產生依附關係。亞斯母親可能把焦點放在讓孩子生活無虞、上比較好的學校、才藝班,企圖讓孩子依軌道前進…然這裡指的是,無論經濟狀況如何,亞斯母親都沒有跟孩子情感交流,一些些都沒有,這不是我們說的父母很忙分給孩子的時間很少,而是再怎麼「少」,跟「沒有」是完全不同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我對你們是完全不重要的人的感覺」。
(2)勉強自己。亞斯母親可能會強迫自己像個母親對孩子「表演」各種類似依附關係的行為,照教養書依樣畫葫蘆,但由於仍無法接受到孩子的情感回饋當精神食糧,她演越大就對自己負擔越大,越沒有做自己的喘息空間。長期壓抑下來會有身心疾病或攻擊性。
也有可能兩種都有,雙重負擔。
還有其他因素:產後憂鬱、單獨育兒缺乏分擔(太常跟孩子獨處)、難以言述的支持系統,這些壓力讓原本已經難以表達的情緒部分更顯複雜,而且「母職」被認為是天性怎可以不會呢,當孩子也產生問題時,更會對自己嚴厲譴責。
照顧孩子是一項困難的事,需要學習也需要旁人支持,人類是群居性的,有些困難是共通的,有亞斯特質時其困難則卡在「深度關係」,跟孩子的深度關係。
1.如果上列描述是你所面臨的,可先確認是否為亞斯特質的影響
也許有人說亞斯特質需要醫院診斷才算,但是要先明白醫院診的是「症」,當「特質」嚴重影響生活時才是「症」。所以恐怕得到了嚴重致病程度,去醫院才能明確診斷,我們需要等到那時候嗎?
另外讓自己先熟悉是否有亞斯特質有好處,那表示你確實很努力在做,但卻有特質阻擾,那不是誰的錯,就是客觀的神經系統所致,難道不說特質而說是個人不夠努力,這樣自責會更好嗎?
2.尋求個人心理諮商
無論是否特質影響,你內心的苦需要有人懂、有人解釋及回應,認同你的努力卻因為沒有成果而覺得痛苦的過程。
有些原因可能也來自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經驗影響你的認知,那也需要整理。
能找懂亞斯特質的心理師最好,不懂也沒關係,你畢竟是苦悶的,先建立安全關係、回應情緒、得到支持,再來慢慢討論問題。
育兒真的不容易,我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