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處的幫助》你考慮過受助者的感受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金句:

1. 幫助他人,並非只要付出熱情、關懷和資源就能替別人解決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社交溝通與協作過程。

2. 無論是幫助他人或接受幫助,首先要仔細檢視自己的情緒和意圖,避免掉入心理陷阱。如果他人拒絕你的求助,或幫忙要求,不要感到憤怒。

3. 無論是助人或受助,要努力維護雙方關係的平等,高頻溝通,為對方提供及時的回饋:努力描述事實,不要加太多的情感與價值判斷。

4. 要想讓幫助或是受助有效,一定從坦誠的提問開始。

 

作者背景

埃德加·沙因(Edgar H. Schein)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以其在組織文化、職場動力學和管理諮詢方面的研究和著作而聞名。他是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的名譽教授,並擁有豐富的管理諮詢經驗,常常為各大企業提供專業建議和解決方案。


本書背景

《恰到好處的幫助》探討了助人行為的複雜性,指出幫助他人不僅僅是付出熱情、關懷和資源,而是涉及到深層次的社交溝通與協作過程。沙因強調,在伸出援手之前,助人者需要了解求助者的情況,並與其建立信任與理解的關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書中引用了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觀點。米德認為,人類文明的起點是幫助同類,例如,一塊癒合的古人類股骨化石,意味著其主人在受傷後得到了他人長時間的照顧和幫助。


沙因指出,很多人認為幫助他人很簡單,只需做到有求必應、全力投入,但實際上,這樣的助人行為常常未能如願,反而導致關係緊張和受助者的不滿。因此,他提出,只有在雙方建立了信任與理解的基礎上,幫助行為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同時鞏固雙方的情感連接。


沙因強調,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不僅能體現社會成員彼此的善意與信任,還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存續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由於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間的關係先天不平等,因此在幫助過程中,助人者需要保持適當的主導性,並努力維護對方的自尊,從而達到最佳的幫助效果。

 

一、助人的心理迷思

 

由於幫助關係本質上具有不平等性,雙方應先跳脫問題解決和方案提供的階段,改以平等、開放的心態為起點,專注建立彼此信任和理解的關係。這包括明確助人者和求助者各自扮演的角色。

求助者應誠實透露與困難相關的所有信息,並根據助人者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期望,以達到最佳的問題解決效果,並同時提升雙方關係的和諧與進一步發展。


助人者的心理迷思

急於逞能 助人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常常急於展示自己的能力,過於密集地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忽略了求助者的情緒和需求,也沒考慮到雙方是否已經建立了信任關係。這種行為會讓求助者感到被壓迫和不理解,反而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受助者的心理迷思

依賴性 求助者由於身處困境,常常過度依賴助人者,希望對方大包大攬地幫助自己解決所有問題。這種依賴心理會讓助人者覺得自己需要負擔過多責任,而忽略了幫助的初衷是讓求助者最終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實現自我成長和突破。

 

二、助人者的三種角色

 

1.     專家

o   功能: 提供資訊和資源,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協助求助者。

o   前提: 需要求助者提供足夠的信息,助人者可以全面了解問題的背景和關鍵,並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案。

2.     醫生

o   功能: 診斷問題並開出解決方案,特別是涉及求助者行為、意識和身心健康的問題。

o   前提: 依賴於求助者提供的信息進行診斷和治療,並需要求助者遵循建議行動。

3.     心理諮詢師

o   功能: 聚焦於人際關係,疏導情緒,提供情感支持。

o   前提: 幫助求助者建立信任和理解的關係,從而提升其自救和走出困境的意願。


作者建議的順序

沙因建議助人者應該從「心理諮詢師」角色開始,這有助於消除彼此的認知盲區,消解身份差異,建立互信與理解的關係。在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後,再進入「醫生」或「專家」角色,提供具體的技術性建議和解決方案,確保幫助的順利進行和最終的圓滿結果。

 

結語:職場求助

 

在職場中,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和領導者,不僅需要具備強大的知識和技能,更需要擁有一項重要的能力——懂得何時求助、如何求助。領導者的關鍵任務之一,就是為團隊協作創造條件,讓成員之間能夠有效地配合完成工作。要實現這一點,領導者應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判斷何時需要尋求幫助,以及從何處獲得所需的支持。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還能促進團隊的協同合作和整體效能。懂得如何求助,也意味著領導者能夠正視自身的不足,並積極尋求改進,從而持續提升自身和團隊的績效,實現更高的工作目標和價值。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電子書 《關於幸福的50本書:人生指南 【試讀版】》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

 

avatar-img
185會員
165內容數
114.1.25 更新 圍繞“幸福”這個主題,分享相關好書,一起學習成長。 --於2025年將沙龍分成7個區 自我成長區 職場區 商業區 親子教育區 情感區 健康區 閱讀寫作區 歡迎瀏覽、留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句: 1.真正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導向的活動”,也就是本身就具有意義,不需要靠實現某個特定成就或目標,就能證明行動者價值的活動。 2.本書作者桑德爾認為,日常性的“自我導向的活動”有三種,分別是“自我掌控”、“尋找真正的友誼”,以及“接觸自然”。 3.對於死亡,我們應該牢記,恪守原則與美德的
金句: 1.實現高倍增長,不能靠在原有路徑上加倍努力,而要徹底改變做事路徑。 2.把核心能力要在關鍵要務上,把關鍵要務的品質提高3倍。 3倍的品質提升,帶來10倍的效果。 3.一個能實現高成長的人,內心是極其強大的,也是極為靈活的。他們始終有充分的主體性,敢要,敢說出自己的渴望,同時也能擁抱改
現代人容易陷入悲觀與自我否定的情緒,本書《最強身心》作者山田知生,透過探討血清素與多巴胺系統的調節,提供科學方法幫助讀者找到身心平衡。文中深入淺出地說明大腦的兩個獎賞系統,並提供切換模式的實用技巧,助你提升身心狀態,迎接生活挑戰。
本文探討「習慣化」的雙面性,並提供方法應對。習慣化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機制,使我們對重複刺激漸漸適應,但這也可能讓我們對快樂、痛苦、風險等麻木。作者提供方法,包含適當的中斷與變化、多給予他人、外部防止機制,以及體驗負面結果等,以維持生活中的新鮮感與創新能力,並應用於對抗地球暖化。
金句:時間管理的高手,不是事事做到,而是會忽略和抵抗誘惑。 《四千週》的書名來自一個計算:如果一個人能活到80歲,那麼他的一生大約只有四千個星期。這個數字使我們對時間的有限性感到震驚,進而提醒我們要更珍惜和有效利用每一個當下,避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焦慮和過度追求效率上。
金句:憂鬱症和感冒是不同的,感冒的治癒是回歸到生病前的狀態,而憂鬱症的治癒是從舊有的生活裡擺脫出來。 一個人可以大體上分為頭腦、內心和身體三個部分,其中,頭腦負責理性的分析和決策,內心指代我們的情緒和慾望,而身體擁有基本的直覺反應。憂鬱症的本質,就是頭腦過度專制引起了內心和身體的罷工。
金句: 1.真正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導向的活動”,也就是本身就具有意義,不需要靠實現某個特定成就或目標,就能證明行動者價值的活動。 2.本書作者桑德爾認為,日常性的“自我導向的活動”有三種,分別是“自我掌控”、“尋找真正的友誼”,以及“接觸自然”。 3.對於死亡,我們應該牢記,恪守原則與美德的
金句: 1.實現高倍增長,不能靠在原有路徑上加倍努力,而要徹底改變做事路徑。 2.把核心能力要在關鍵要務上,把關鍵要務的品質提高3倍。 3倍的品質提升,帶來10倍的效果。 3.一個能實現高成長的人,內心是極其強大的,也是極為靈活的。他們始終有充分的主體性,敢要,敢說出自己的渴望,同時也能擁抱改
現代人容易陷入悲觀與自我否定的情緒,本書《最強身心》作者山田知生,透過探討血清素與多巴胺系統的調節,提供科學方法幫助讀者找到身心平衡。文中深入淺出地說明大腦的兩個獎賞系統,並提供切換模式的實用技巧,助你提升身心狀態,迎接生活挑戰。
本文探討「習慣化」的雙面性,並提供方法應對。習慣化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機制,使我們對重複刺激漸漸適應,但這也可能讓我們對快樂、痛苦、風險等麻木。作者提供方法,包含適當的中斷與變化、多給予他人、外部防止機制,以及體驗負面結果等,以維持生活中的新鮮感與創新能力,並應用於對抗地球暖化。
金句:時間管理的高手,不是事事做到,而是會忽略和抵抗誘惑。 《四千週》的書名來自一個計算:如果一個人能活到80歲,那麼他的一生大約只有四千個星期。這個數字使我們對時間的有限性感到震驚,進而提醒我們要更珍惜和有效利用每一個當下,避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焦慮和過度追求效率上。
金句:憂鬱症和感冒是不同的,感冒的治癒是回歸到生病前的狀態,而憂鬱症的治癒是從舊有的生活裡擺脫出來。 一個人可以大體上分為頭腦、內心和身體三個部分,其中,頭腦負責理性的分析和決策,內心指代我們的情緒和慾望,而身體擁有基本的直覺反應。憂鬱症的本質,就是頭腦過度專制引起了內心和身體的罷工。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社會支援系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區以及其他社會網路的不同類型的支援。文章指出,構建完善的支援系統有助於減少孤獨感,讓生活變得更溫暖充實。提供了恢復舊友誼、寵物的重要性、注重弱關係和“買”來的關係等方法,以獲得更豐富多彩的支援網路。
Thumbnail
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幫助他人”這個詞,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幫助他人,不僅僅是對被幫助者有益,對幫助者本身也有深遠的影響。這裡將探討幫助他人的意義、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幫助他人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一個社會充滿了互助和關愛,社會
Thumbnail
有朋友貼了一篇文章出來,說到她身邊有些人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還是凡事堅持自己來,非常堅強又獨立。我在留言中回應了:「以前, 我最早上的團體成長班, 老師說過幾次: "讓人家幫忙 也是一種能力", 真的, 從此以後, 我才發現, 有人永遠只幫別人, 不讓人家幫忙, 我對她的感覺是: 我很生氣。」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自然沒辦法感受身受。即使有相同的遭遇也不見得能有同理心,對我們無足輕重的事,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足以壓跨她的那根稻草。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身邊親近的人的需求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憤怒或煩燥。因為擔心,也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我們總覺得需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當你無從得知對方發生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受訓成為助人者時的經歷。她遇到過不同風格的專業個案,而他們的反應對她的自信產生了巨大影響。透過敘事治療的方式,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與主導權。文章用詞溫暖,強調了溫暖與支持的力量,反思了每個人所傳遞語言的影響。最後,她鼓勵讀者從善意、溫暖的角度與他人交流,以提升幸福感。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社會支援系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區以及其他社會網路的不同類型的支援。文章指出,構建完善的支援系統有助於減少孤獨感,讓生活變得更溫暖充實。提供了恢復舊友誼、寵物的重要性、注重弱關係和“買”來的關係等方法,以獲得更豐富多彩的支援網路。
Thumbnail
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幫助他人”這個詞,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幫助他人,不僅僅是對被幫助者有益,對幫助者本身也有深遠的影響。這裡將探討幫助他人的意義、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幫助他人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一個社會充滿了互助和關愛,社會
Thumbnail
有朋友貼了一篇文章出來,說到她身邊有些人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還是凡事堅持自己來,非常堅強又獨立。我在留言中回應了:「以前, 我最早上的團體成長班, 老師說過幾次: "讓人家幫忙 也是一種能力", 真的, 從此以後, 我才發現, 有人永遠只幫別人, 不讓人家幫忙, 我對她的感覺是: 我很生氣。」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自然沒辦法感受身受。即使有相同的遭遇也不見得能有同理心,對我們無足輕重的事,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足以壓跨她的那根稻草。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身邊親近的人的需求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憤怒或煩燥。因為擔心,也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我們總覺得需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當你無從得知對方發生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受訓成為助人者時的經歷。她遇到過不同風格的專業個案,而他們的反應對她的自信產生了巨大影響。透過敘事治療的方式,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與主導權。文章用詞溫暖,強調了溫暖與支持的力量,反思了每個人所傳遞語言的影響。最後,她鼓勵讀者從善意、溫暖的角度與他人交流,以提升幸福感。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