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酮酸中毒(DKA) 和 高滲透性高血糖症(HHS) 的治療過程中,電解質(鉀、鈉、磷)失衡的管理至關重要,因為這些異常可能導致心律不整、神經功能障礙和肌肉無力,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治療過程中,醫療團隊需密切監測並適時補充電解質,以確保安全復甦。
本篇文章將探討:
✅ DKA / HHS 的鉀、鈉、磷異常機制
✅ 何時該補鉀?何時該補鈉?何時該補磷?
✅ 輸液與電解質補充的臨床決策
🔹 1. 為何 DKA / HHS 會導致嚴重電解質異常?
🩸 1.1 DKA / HHS 常見的電解質異常
📌 「鉀、鈉、磷都是 DKA / HHS 治療過程中的重點,必須密切監測!」
🔹 2. 鉀(Potassium, K⁺)管理:何時該補?
📌 DKA / HHS 為何會出現鉀異常?
- DKA / HHS 初期:
- 胰島素缺乏 → 細胞內鉀外流 → 血清 K⁺ 偽性升高
- 滲透性利尿 → 腎臟排鉀增加 → 總體 K⁺ 缺乏
- 胰島素治療後:
- 胰島素使 K⁺ 進入細胞 → 血鉀迅速下降
- 可能導致 低血鉀(Hypokalemia),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 2.1 何時該補鉀?
📌 「K⁺ < 3.3,先補鉀再給胰島素!K⁺ 3.3-5.0,胰島素與補鉀同步進行!」
🔹 3. 鈉(Sodium, Na⁺)管理:何時該補?
📌 為何 DKA / HHS 會導致低鈉血症?
- 高血糖造成滲透性利尿,水分流失大於鈉流失 → 相對低鈉血症
- 偽性低鈉(Pseudo-Hyponatremia):
- 高血糖會影響血漿滲透壓,導致血清鈉測量值偏低
- 校正後的 Na⁺ = 測得 Na⁺ + 1.6 ×(血糖每升高 100 mg/dL 超過 100)
🩸 3.1 何時該補鈉?
📌 「血鈉低時應先確認是否為偽性低鈉,再決定補液策略!」
🔹 4. 磷(Phosphate, PO₄³⁻)管理:何時該補?
📌 為何 DKA / HHS 會導致低磷血症?
- DKA / HHS 造成磷流失(滲透性利尿)
- 胰島素治療後,磷進入細胞,可能加重低磷血症
- 嚴重低磷(< 1.0 mg/dL)可能導致肌無力、呼吸衰竭、心律不整
🩸 4.1 何時該補磷?
📌 「嚴重低磷(< 1.0)時應補磷,否則可能影響心臟與呼吸功能!」
🔹 5. DKA / HHS 72 小時內的電解質管理流程
🚑 0-6 小時(急性期)
✅ 監測 K⁺、Na⁺、PO₄³⁻ 每 2 小時一次
✅ 若 K⁺ < 3.3,先補鉀再開始胰島素治療
✅ 使用 0.9% NS 補充鈉,若 Na⁺ > 145,改用 0.45% NS
✅ 若 PO₄³⁻ < 1.0,補充磷(IV KPhos)
🚑 6-24 小時(過渡期)
✅ 當血糖降至 200 mg/dL(DKA)或 250 mg/dL(HHS):
- 改用 5% Dextrose(D5W)+ 0.45% NS
- 降低胰島素滴注速率至 0.05 U/kg/hr ✅ 持續監測電解質,每 4 小時一次
🚑 24-72 小時(恢復期)
✅ 若患者可進食,轉換為皮下胰島素(SC Insulin)
✅ 停用靜脈胰島素後,需先給 1 劑 SC 長效胰島素
🛑 結語:電解質管理的黃金法則
✅ K⁺ < 3.3,先補鉀再給胰島素!
✅ 低鈉時先校正,避免過快補正!
✅ 嚴重低磷(< 1.0)應補磷,避免肌肉衰竭!
🚑 「鉀先補,鈉慎補,磷低補,電解質管理不能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