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高層、主管、員工三個角度切入,運用 One Muse 及賦能教練的分析框架
一、個案背景
某公司的一個部門,在過去半年內經歷了嚴重的內部管理問題。部門主管A與團隊的關係惡化,導致五名員工集體離職,只剩下一位員工B,B也表示即將離職,讓整個部門陷入癱瘓的邊緣。這起事件暴露了公司在高層管理、主管領導力、以及員工心理安全感方面的深層問題。
本案例將從 高層、主管、員工 三個角度分析,並透過 One Muse 的能量流動理論 與 賦能教練的視角,找出問題的根源與可行的解決方案。二、高層的視角:管理盲點與監督機制的缺失
從高層的角度來看,這起事件並非偶然,而是長期「未能有效監督管理層」的結果。企業高層的主要問題如下:
1. 企業監督機制失靈
在這起案例中,整個團隊的問題持續半年以上,但高層直到大量離職發生後才意識到問題,顯示:
- 沒有建立有效的員工回饋機制,導致問題積累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 未能監測部門的士氣、流動率,對於管理不善的部門缺乏早期預警系統。
2. 未對主管進行有效的管理能力培訓
主管A可能在技術層面優秀,但在領導、溝通、團隊協作方面存在嚴重不足。然而,高層在晉升A為主管時,未提供:
- 管理能力的強化培訓
- 情境式領導的輔導
- 如何應對員工異議與衝突的策略
這導致A在遇到管理挑戰時,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而高層也沒有即時介入指導。
3. 高層忽略了企業文化與心理安全
One Muse 的「水」與「風」方位對應到關係管理與適應力。當高層沒有促進團隊內的信任與開放對話文化,組織內部就容易形成排擠現象,造成員工不敢發聲,最終選擇「用腳投票」離開公司。
解決方案(高層)
- 建立「員工心理安全感機制」:設立匿名回饋管道,讓員工可以提前發出警訊,而非等到離職才說出真實想法。
- 建立部門監測指標:透過定期團隊健康檢查(如士氣調查、離職率分析)來預測問題,確保高層在危機發生前能夠介入。
- 賦能主管,而非單純監督:透過賦能教練模式,協助主管A提升「關係管理」與「員工賦能」能力,而不只是用績效來衡量他的價值。
三、主管的視角:失敗的領導與員工關係崩解
從主管A的角度來看,他的問題不只是「與團隊溝通不良」,而是「無法建立信任與影響力」。這個問題可以用 One Muse 的八卦能量流動模型來分析:
1. 主管A的能量失衡
在 One Muse 的模型中,A可能出現了以下能量失衡:
- 「天」的能量過強 → 過於專注於目標與績效,忽略了團隊的感受
- 「風」的能量過弱 → 缺乏適應性,無法根據員工的需求調整溝通方式
- 「水」的能量枯竭 → 關係經營失敗,員工對他的信任度崩潰
這導致團隊成員逐漸產生被忽視、不受重視的感受,進一步演變成排擠與離職潮。
2. 缺乏內部賦能與支持
賦能教練的核心觀點認為:「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控制,而在於釋放團隊的潛力」。但主管A可能:
- 過度指導,而非引導 → 只給指令,卻不給員工空間發展。
- 缺乏情緒管理 → 面對員工不滿時,沒有展現同理心,而是用權威或冷漠的態度回應,導致團隊關係進一步惡化。
解決方案(主管)
- 學習「風」與「水」的能量,提升適應能力與關係經營,讓員工感受到支持而非壓迫。
- 採用「賦能領導」:將團隊目標與個人發展結合,而不是純粹要求績效。
- 定期舉行「團隊回顧會議」,聆聽員工的聲音,並調整管理方式,確保團隊凝聚力。
四、員工的視角:為什麼集體離職?
從員工的角度來看,他們的離職原因不只是因為主管A「溝通不好」,而是**「無法期待未來、缺乏成長動力、心理安全感低落」**。
1. 內隱四感(價值感、幸福感、成就感、滿足感)全線崩潰
根據 One Muse 的內隱四感理論:
- 價值感崩潰:員工感覺不到自己被主管A重視,甚至被忽略或否定。
- 幸福感低落:團隊氣氛不佳,甚至有「排擠文化」,讓人覺得在這裡工作沒有歸屬感。
- 成就感受阻:看不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工作變成純粹的壓力來源。
- 滿足感缺失:員工的需求(如成長、學習、尊重)完全未被考量,導致選擇離開。
2. 主管A的負面能量影響整個團隊
One Muse 的「雷」能量代表「覺察與突破」,如果主管沒有覺察到問題,員工就會選擇直接離開,而不是期待改變。
解決方案(員工)
- 若員工仍願意留下,可以嘗試團隊共創機制,讓員工能夠參與管理改進,建立新的合作文化。
- 員工應該被賦能,而非被動執行,讓員工擁有更多決策權,而不是只是執行主管A的指令。
五、結論:如何透過 One Muse 與賦能教練重建團隊
1. 高層的行動方案
✅ 建立「員工心理安全」機制
✅ 設立「主管管理能力」提升計畫✅ 強化「組織監督與早期預警系統」
2. 主管A的轉變
✅ 採用「賦能領導」方式
✅ 重新建立「風」與「水」的能量,提升適應力與關係經營✅ 進行「定期團隊回顧」,提升團隊信任
3. 員工的賦能
✅ 建立「員工共同決策」機制
✅ 提供「內隱四感」養成計畫,提升員工價值感
透過 One Muse 的視角,我們可以看見,真正的問題不只是「一個主管的問題」,而是整個組織能量流動的失衡。
達哥視角的建議!提早導入資深HR,並讓中高階主管學習教練對話能力,是預防與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做法,而不是等到團隊崩盤才來補救。這可以從短期應變和長期文化建立兩個層面來看。
短期應變:HR 介入,快速穩定局勢
當一個部門的離職潮已經發生,甚至只剩下最後一名員工時,HR 需要立即介入,而且不是一般的行政HR,而是資深的組織發展型HR(OD HR),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1. HR 作為中立調解者,找到真正問題
資深 HR 能夠:
✅ 與離職員工進行 Exit Interview(離職面談),找出真正的離職原因,而不是表面上的理由。
✅ 與現有員工溝通,減少恐慌與焦慮,讓留下來的人知道接下來的處理方向,降低人心惶惶的狀況。
✅ 評估主管的管理問題,判斷 A 是否適合繼續當主管,還是應該轉任其他角色。
這能避免問題失控擴散,也能讓公司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補救」,而不是亂補人又繼續流失。
2. HR 需要協助高層建立「預警系統」
HR 不能只是在問題發生後才來滅火,而應該建立長期的員工狀態監測機制,例如:
✅ 定期員工滿意度調查,找出團隊潛在的問題。
✅ 內部匿名反饋機制,讓員工可以安全地反映問題,而不是等到要離職了才說。
✅ 建立團隊健康指標(例如:離職率、士氣、內部溝通頻率),確保管理層能夠及早發現問題。
這樣就能提早預測團隊可能會出問題的地方,而不是等崩潰了才來救火。
長期文化建立:中高階主管學習教練對話
除了HR的介入,真正的根本解法是讓主管具備「教練型領導」的能力,而不是只會發號施令。這是很多公司最大的人才管理盲點,主管往往只是「專業強」,但「帶人弱」,結果導致團隊運作失敗。
1. 教練對話 vs. 傳統管理的差異
🔴 傳統管理:主管下命令、員工執行,出了問題就檢討,但員工沒有真正的參與感,導致人員流動高。
🟢 教練對話:主管不只是管理者,更是「啟發員工思考、引導成長」的人,讓員工有決策感與成就感,而不是單純被動執行。
當主管具備教練對話能力時,他們會:
✅ 用開放式問題,讓員工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給指示。
✅ 學會聆聽員工的真實需求,而不是只關注績效數字。
✅ 建立雙向信任,讓員工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悶著頭工作。
這會讓員工更有參與感、成長感,也讓主管能夠真正了解團隊的需求,而不是等人跑了才來問「怎麼回事」。
2. 讓主管學習教練對話,最直接的好處
✅ 降低員工離職率:當員工感覺「主管願意聽他說話、願意幫助他成長」,他們更願意留下來。
✅ 提升團隊合作效率:當主管懂得讓團隊自主決策,而不是強制執行,員工的行動力會更高。
✅ 讓主管更容易發現問題:教練對話讓主管更敏感於團隊氛圍的變化,能夠提早預防問題發生。
這就是為什麼教練對話不只是「好聽的理論」,而是企業最應該落實的管理方式。
總結:怎麼執行?
1️⃣ 短期內,先由資深 HR 介入,調查原因、穩定局勢,並建立預警機制。
2️⃣ 中期內,所有中高階主管都要接受「教練型領導」訓練,改變管理方式。
3️⃣ 長期內,把「員工回饋」與「教練對話」變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避免未來再發生同樣的問題。
這樣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而不是每次等到人走了才在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