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考慮「自費出版」,可能你也正經歷不少「焦慮」。
「我想要有一本書協助我打造『個人品牌』,然而我擔心『自費出版』會不會給讀者的印象比『傳統出版社邀約出版』來的差?」
「自費出版意味我需要自己賣書,然而我賣得動嗎?」
「我沒經驗,該怎麼把控自費出版的品質?」...
今天來分享我是如何克服的?
對於渴望出版的寫作者來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獲得傳統出版社「邀約寫書」和「簽約合作」的機會,非常難,可以說鳳毛麟角,只有<1%的人能拿到這個機會。
因為獲得「傳統出版社」青睞的機會非常難,大部分人的潛意識會覺得「自費出版者」不如「出版社簽約作者」。因為簽約作者是前top 1%的寫作者,而其他人是因為排不上前Top 1%,所以只能夠自費出版。
我也曾用這樣的思維方式「懲罰自己」。但了解了目前的書市狀態後,我才發現這樣的結論過於「武斷」。
從出版社「商業盈利」的角度來看,不是它們不想給「更多素人」機會,而是迫不得已沒辦法。為了確保一定的銷量來持續經營,它們只得以與有知名度的作家,或是至少在網路上有一定粉絲量的KOL合作,或是翻譯海外暢銷書。
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出版社的經營困境,導致它無法承載新人的期待。
我回歸自己的初衷,我想要出版的原因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那「Top1%」的寫作者,而是想將我的真實寶貴經驗回饋給社會,讓其他人能受惠;再來,我想證明我的「毅力和能耐」,寫一篇貼文很容易,親自完成一本書卻很難。我想考驗自己能為自己想做的事情「執著到什麼程度」。
釐清自己的初衷後,我才發現,自費出版不代表我比傳統出版社的簽約作者能力差。簽約作者是完成一項合約任務,而自費出版是為了夢想奔赴,反而更能體現我的「初衷、毅力與決心」。
自費出版表示你要先自己掏錢,再加上沒有出版社幫你分擔銷售責任,你必須自負盈虧。然而,賣書有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書真的很難賣」。
在網路和社群媒體出現以前,書很好賣是因為它是少數的資訊來源。然而現在的資訊來源太多了,書不是必需品。
我打從一開始就沒想過「我可以靠書賺錢」,我把出書當成塑造「個人品牌」的一環。「靠賣文字」不值錢,但是「你持續累積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值錢。
因此,我將我的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當作我「個人名片」的延伸,當我持續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對我的過去經歷感到好奇時,他們能有一本內容可以翻閱。
就像你進入一家沒去過的店,你不光只想店員給你介紹產品,你還想要有個DM可以翻閱。
書就是你個人品牌的DM,幫你塑造「質感」、「權威感」、「信任感」,並且充當你的另一個嘴巴,在你忙其他事情的時候,持續幫你傳播你的理念,吸引潛在客戶和合作對象。
書「短期內」很難賺錢,and I know it!
但是從長期主義的角度來看,只賺不虧。
傳統出版社通常有專業的編輯、美術設計、排版、校對等資源,而這些都需要自費出版者自己把關,會擔心內容、封面設計、印刷品質不夠專業。
為了確保「品質」,我利用數位工具先大致做出「我想要的樣式」,再請「服務自費出版者的印刷廠商」協助我確保最後成品符合市面上的專業品質。
關於我用了哪些「數位工具」,以及我如何使用它們為自己把控品質,歡迎下載我的免費數位產品
《出版你的第一本書:這是我親自用過的數位工具》,裡頭有完整的解說。
與傳統出版社簽約,雖然你拿到的版稅比較少(通常為5-15%之間,取決於出版社規模及作者影響力),但是傳統出版社為了讓自己能夠盈利,會動用它們所有的「行銷和通路資源」,傾盡全力幫你「銷售」。
可以說,只要你完成「交稿」,剩下的事情都有人能幫你解決,你可以躺著領錢。
但是自費出版就不同了,自費出版的廠商通常只服務到「把你的書上架到博客來、誠品...」等通路,它們就盡完責任了。假如你不自己學會行銷,書是賣不出去的!
雖然你需要自己行銷自己,但是換個角度來說,你行銷的越好,賺得也可能比傳統出版社的簽約作者多,因為你的版稅就不會那麼少!
當我實際開始做行銷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我還挺會做行銷的(得益於我的「商學院背景」及「創業學系」的訓練)。
作為一個過去不曾在網路上搭建過「個人品牌」的素人,一個初出茅廬25歲的年輕人(沒得過任何文學獎),我在出版首週賣完第一批博客來庫存,第一個月即賣出50本,3個月內賣完100本(陌生讀者,不是親朋好友),還被商周索取書摘,刊登在商周網站。
好奇我是如何做到的?
這是我的實際作法:
...
細節還很多,如果你也正在考慮「自費出版」,也想學習如何「在網上行銷自己,找到自己的讀者?」,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由0到1:寫出影響力》
,我將分享我的經驗,教你如何一步步打造個人品牌,歡迎訂閱:用寫作,打造你的個人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