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傳統的大家庭裡,大嫂秀蘭和二嫂美玲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兩條永遠無法交匯的平行線。她們之間的矛盾,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積月累的家庭瑣事,逐漸演變成難以化解的衝突。
秀蘭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要求他們孝順長輩、勤儉持家。美玲則認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孩子必須從小培養才藝,才能在未來脫穎而出。她讓孩子參加各種才藝班,花費不菲。
有一次,秀蘭看到美玲的孩子在院子裡玩耍,弄髒了剛洗好的衣服,便隨口說了幾句。沒想到美玲卻跳出來反駁,認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不應該過度限制。兩人因此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驚動了婆婆。
婆婆年輕時是個強勢的女人,對兩個媳婦都要求很高。隨著年紀漸長,她開始依賴美玲,因為美玲總能逗她開心,還會帶她去逛街、做美容。秀蘭則因為忙於家務,疏於陪伴婆婆,讓婆婆覺得她不夠關心自己。
有一次,婆婆生病住院,美玲每天都去醫院探望,還買了許多昂貴的補品。秀蘭因為要照顧孩子,只能偶爾抽空去醫院。婆婆出院後,逢人就誇美玲孝順,卻對秀蘭隻字不提。這讓秀蘭感到委屈,覺得自己付出的努力,都被婆婆視而不見。
在原本緊張的家庭氛圍中,又增添了一層微妙的衝突。大哥建國因為信仰的關係,無法參與家族的祭祀活動,甚至連準備祭品都成了難題。這讓重視傳統的婆婆感到非常不滿。
建國信奉的宗教,與傳統的祭祀儀式有所衝突。他不能拿香、不能祭拜祖先,甚至連碰觸祭品都感到不安。每逢祭祀的日子,他只能默默地待在房間裡,或者找藉口外出。
婆婆認為,祭祖是家族大事,是孝道的體現。建國的行為,在她看來是大逆不道,是對祖先的不敬。她常常在親戚面前抱怨,說建國被「邪魔歪道」迷惑,連祖宗都不要了。
祭祀的祭品,通常由家裡的女性準備。秀蘭雖然理解建國的信仰,但婆婆的要求,她也無法拒絕。她只能盡量避開建國的忌諱,自己默默地準備祭品。
有一次,秀蘭在準備祭品時,不小心碰到了建國的聖經。建國看到後,非常生氣,認為她玷污了他的信仰。兩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甚至驚動了婆婆。
建國的信仰,讓他在這個傳統家庭裡,顯得格格不入。他感到孤立無援,覺得沒有人理解他。婆婆的責備,秀蘭的為難,都讓他感到心力交瘁。
每逢祭祀的日子,家裡的氣氛就變得格外緊張。建國的缺席,婆婆的抱怨,秀蘭的沉默,都讓這個家庭的關係,變得更加脆弱。
經濟壓力、教育觀念的衝突、婆媳關係的微妙變化,加上信仰的差異,讓秀蘭、美玲和建國在這個家庭裡,舉步維艱。他們既不想違背自己的原則,又不想讓家人傷心。
這個家庭的矛盾,似乎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秀蘭和美玲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都認為對方不講理。她們都希望對方能先低頭,但誰也不願意讓步。建國的信仰,婆婆的堅持,秀蘭的為難,都讓這個家庭的未來,充滿了變數。如果他們不能放下成見,化解矛盾,這個家將永遠籠罩在爭吵和怨恨之中。
人都愛比較, 卻又怕被比較,怎麼做? 要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