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25歲那年去美國留學,漸漸的覺得外國人也是人,和我們有類似的人性。漸漸在心裡種下了平等的因子。
26歲至今已經在澳洲生活了三年多,接受了更多的平等自由思想薰陶。不同的年齡、職業、種族,我世界各領域的界線早就已經被打破、重組了許多回,已經模糊不清。
漸漸長大,我也已經學會不再糾結於外人的想法,只想在意自己在意的人、事、物,讓自己不留遺憾的過完這短短的一生。
身邊的許多好友與我,都是血淋淋的案例。
大學的麻吉Amber,在美國認識了一個優秀的年輕人,朋友們都很為她高興,這麼好的她總算也找到對的人了。公布消息的時候大家都一起在各國視訊連線,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時間同時尖叫。然而,她醞釀好久才和她爸說了這件事,而爸爸也因此和她冷戰了幾日,說自己需要一點時間。原因只是因為對方是個印度人。就連我媽聽說此事時,也嘰嘰喳喳地和我說了許久,說Amber這樣好的女生,怎麼找到印度人,印度人很傳統......
我給她大約30秒鐘講完幾句後忍不住打斷,告訴她不要多管別人的事。
排球社團認識的大男孩Kai,長得很高(排球打點很高),內心卻是個敏感可愛的美麗女孩。他某天突然告訴大家,自己要離開墨爾本去歐洲打工旅遊一年。我很崇拜、支持他漂泊的勇氣,但他告訴我,自己的老爸也不支持。他說:「他覺得我怎麼會做出這些選擇。他覺得我是同性戀也是自己選的,去歐洲冒險也是自己選的。」我告訴他,我百分之三百支持他,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夠負責,就去做自己不後悔的事!
「年輕時有能力還遊歐洲,超值得羨慕的好嗎!人生勝利組!」他笑得像個小孩,但眼底透露微微悲傷的說:「對啦,但還是希望有家人的支持。」
我一向是個平時保守但遇到自己覺得對的事情時,會一意孤行的叛逆小孩。我的父母對我雖然多有嘮叨,但整體而言我還是相當幸運的,他們大多尊重我的各種抉擇。包含選擇決定辭職去國外念書、從美國畢業後到澳洲、決定28歲這年結婚、阿嬤喪禮後堅決回台參加告別式。
漸漸長大,經歷生命不同的階段後,我已學會千萬不要在他們生氣時和他們對著幹,而是出去買杯咖啡、聽幾首歌自我安慰以後,再傳訊息安撫爸媽的雷霆之怒。我總相信,他們都只是一時的不滿而已。
往往我們這一輩20多、正要邁入30歲階段的「輕大人」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往往都會先受到自己在世最重要的人-父母親,出自名為「愛」的阻撓和反對。
慢慢長大以後,知道當乖乖牌已經不再能是人生的唯一目標了。
懂得和自己對話、了解自己心中真正渴望的事物,是成熟的第一關。
第二關,則是勇敢的、不顧一切的努力實踐自心裡的聲音,不畏人言人語。
當然,我們必須要取得平衡,不能一昧做自己想做的事。還是得衡量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會不會傷害、影響到別人,尤其是自己所愛的人。這也算是老生常談。
我們的父母親,也和我們一樣,有活了大半輩子滋養著自己生命泉源的、不可動搖的價值觀。
那些價值觀,也許是和我們是大相徑庭的。
每個人都像是一棵樹,價值觀是我們每個人的根。可以想像,我們不能輕易想要改變別人的根;正如當別人想要改變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會奮不顧身的抵抗一般。
許多時候,當我們做出了與他們價值觀背道而馳的選擇時,即使沒有直接的影響,也可能間接讓他們受傷了。我尚未成為父母,不能精準敘述他們的內心感受,但是有時候,和他們相處時,妳可以發現到,妳們的行為、思考模式是不同的。比方過馬路,妳想走L型,他告訴你明明可以斜切。
人生最難的一題之一,就是當遇到這樣與父母、長輩之間觀念摩擦的時候了。
要聽他的嗎?我與她們相處的時間,可能有80%時間都花在心理默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選擇價值觀相同的靈魂伴侶,但是身為人類,卻不可能輕易切斷與父母之間的聯繫。為了不讓他人受傷的體貼、孝順,難道就該委屈、犧牲為了讓自己過上幸福人生的追求嗎?
我認為,還是不能。
父母親們的想法也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但是我們錯過的青春、機遇,也許就是在那一瞬間而已,錯過了就不在的事情,真的不該輕易放手。畢竟這不是一個能夠錯過後再拿著單據向誰請領補償的小事。人生的每個時間點、每個叉路口,錯過了就不能再回頭了。我在阿嬤生病頭幾年,想帶她去101看風景、吃大餐,在長輩們的阻擋下不能成行。「阿嬤身體不好,不要亂走。」我當時也真是天真,想著那就下次吧!後來,她的身體越來越差,我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而以愛之名的限制與禁錮,終究又能換來什麼呢?或許是一時的心安、歲月靜好。父母放心地讓珍愛的子女們在他們的庇護之下,在小小的天空中翱翔了一陣。然而等到生命繼續向前推進,最後父母建造的堅固的烏托邦瓦解,那些快樂的小鳥們,仍是必須適應這諾大的世界;並且更感到無盡的遺憾與孤獨。父母放手難、人要自己跳脫舒適圈也難。然而就只能像堂哥說的罷了。「自己要懂得推著自己走。」
我們堅定相信的,可能有錯、可能有危險,可能有一百萬種可能的風險。但是沒人嘗試過,這些可能都只是可能而已。人生苦短,人生好難。千萬不要讓人生成為一個無盡的迴圈,一直停留在同樣的頁面,重複計算著機率而不向前走。
儘管如此,也不要忘記,他們正是因為愛、關心才有這些顧慮的。越來越長大,我已深深體會到,如果不是真正值得在意的人、事、物,我其實真的懶得理。別人的眼光不重要,除非是妳也在意的家人、朋友。父母親的愛之深,絮絮叨叨,也許一時之間令人不快,但是在時間的沖洗下,最終都只會剩下美好的回憶、惆悵的追憶。那麼就不要讓這些情緒輕易地隨風飄走,而是仔細地咀嚼他們說的話、認真的思考與衡量。把他的價值觀和你的認真地比較,讓他知道妳都想過了,也有非做不可的原因。
如果是認真想做的事,我相信,不需要過多的口沫,眼裡散發炙熱的渴望、身體力行的見證,也能讓我們說服所愛之人的。畢竟,他們也是真心愛你,正如你真心愛他們一般。

陪媽媽回斗南老家,路上一路東張西望,比較著今昔

媽媽在斗南老家門前

虎尾糖廠,綠樹一直都在,只是屋瓦已破敗。人事已非

日治時期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