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研究顯示,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居然大大不如前,因為他們的日程表上,充滿了無法反應他們訓練或才能的活動。就像是美國護理師,他們花了一堆時間填寫,顯然任何人都不需要的報表,沒有人知道這些報表的絕佳用處,但還是得填。又像是百貨公司銷售人員,70%的時間是在服務電腦而不是客戶。無論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使用者介面優化等途徑,只要能協助知識工作者提高效率,對商人而言就能成為一門生意,對公司而言就能增加產能。
二、附屬品牌
當品牌具有一定特色,而這特色可以拓展到不同族巡,就適合採用附屬品牌。樂高從1936年創立迄今,都是提供樂高磚,直到1955年,創辦人之子才建構了樂高系統,1978年正式推出城堡、城鎮的主題,試著讓喜歡城堡、城鎮的人們,也能享受組裝樂高的興趣,之後陸續推出多種系列,像是忍者主題商品,可以從Logo設計當中看出,忍者與樂高的識別同樣重要。
三、背書品牌
在大眾化的市場下,亦存在不同分眾的差異性,為了追求成長,品牌就會試著從這一市場,推出不同產品。在精簡行銷資源的前提下,母集團會集中資源,建構群眾的信任度。萬豪集團於1927年創立之初,是提供餐飲服務,直到1957年才將重心轉至經營旅館事業,並持續針對不同需求的旅行者,打造不同的住宿體驗,包括給省錢自駕旅行者的雙子橋汽車旅館、追求高端服務體驗的麗思卡爾頓酒店、設計給商務旅行的萬怡酒店等。
四、強勢子品牌
有一種品牌策略,是讓客戶以為自己有得選,但其實貨架上都是我的產品。寶僑(P&G)和聯合利華,就是以強勢子品牌的方式,營運整個公司,當你選擇此一架構,需要為每個子品牌,配置足夠的人力和資源,才能更彰顯個別品牌特色。當你要選購洗髮精時,海倫仙度絲、CLEAR淨、LUX麗仕及Dove多芬,都是隸屬於聯合利華底下的品牌,但從包裝上根本看不出來,它們各自都有品牌特性和產品訴求。
一、產品導向
分析產品分類屬性、市場集中度在哪、市場規模能瓜分多少金錢、品牌策略如何包裝。
二、用戶導向
1.年齡
(1)增加新用戶數量:預期未來市場人口增加,利用相同規模和策略達到業績成長。
(2)增加用戶購買金額:預期未來市場人口減少,就要更強力搶奪競爭者用戶。增加使用頻率、提高客單價。
2.收入:
喜歡用收入研究目標族群的,包括房地產、金融理財等。從數據看來看,300萬元以上家戶年所得人口數約為29萬,其中預計買房者約2萬人。若是僅針對預計購屋者,那就是跟其他房地產廣告搶為數不多的客戶,相較之下,如果能激發高收入族群買房的意願,那面對的人口就是29萬人。但也要明白高收入族群,不見得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
3.品牌購買:想要的VS擁有的
可以看出是否因為價格而導致客戶難以下手,也可以看出品牌的受歡迎程度,以此來擬定行銷策略,像是2021年,小米邀請設計大師原研哉,重新塑造其品牌形象,試圖用「Alive」的概念,提升整體生活感與質感,希望藉此擺脫貪小便宜的形象掛鉤,經過一年,用戶並未因此更想要小米,但因為價格、產品功能優勢,實際擁有小米的人卻變多了,只是就品牌經營角度,似乎仍有待加強。
從數據上可以得到一個小結,在整體經濟環境不佳的2022,用戶的確更偏好經濟實惠的品牌,蘋果此時推出的SE系列,就是一項適應環境的改變性策略,倘若高價品牌不想推出平價產品,就必須緊縮成本撐過這時期。
4.用戶行為
(1)疫情來臨後的這幾年,「財務安全」已成為台灣人普世價值,根據用戶行為,公益團體若仍要向一般民眾訴求捐款,溝通成本勢必會比過往高,在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尋求內部既有捐款人的慷慨解囊,或許會是更實際的作法。參考美國資料,會發現疫情嚴重時期,捐款金額仍持續上升,因為那些捐款者能夠感同身受,發揮更多愛心、提供更大筆捐款。
(2)根據2BrightCove研究發現有42%的用戶,會因為有免費的試用機會,而嘗試新的串流服務,其次則為豐富的內容、獨家性內容和良好的使用者介面。Zoom及Spotify就是以此推廣崛起。
(3)當我們沒有每日300萬的交易數據,可用來行銷時,那該怎麼辦?睪丸癌協會運用華爾街的公牛,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每250個男人,就會有一個罹患睪丸癌,該疾病好發於15至35歲男人,但很少人會自我檢查,與此同時,該協會發現,每天都有將近1000個人,會去檢查華爾街公牛的睪丸,並大方地在社群媒體上留下合影。睪丸癌協會透過社群監測系統,只要有人發布華爾街公牛合照,無論是男生或女生,協會帳號就會提醒他:「既然都大老遠到紐約檢查公牛的蛋蛋了,記得也要檢查自己或是提醒他人檢查唷。」最終該活動獲得很大的迴響。
三、電商導向
電子商務與實體通路相比,競爭尤為激烈,消費者只需要搜尋,就會跳出上百種同類商品,品牌若對標到錯誤類別,根本沒有機會被看見。再者,如果定價不符合市場需求,一樣會被直接跳過。
四、跨境導向
從海關數據,可以推估商品在一個國家的市場,以上圖糕餅為例,雖然美國進口台灣糕餅額遙遙領先,但考量到這是全美銷售額,行銷預算也會非常嚇人。雖然日本總額極少,但我們仍想進軍,有什麼好方法呢?於是我們進一步分析,日本糕餅來源國前三名分別是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台灣則在6至8名徘徊,可以推敲出日本人喜愛高價的糕餅,若想以台灣品牌進軍,就需要花非常多努力,翻轉台灣糕餅的印象。另外日本對台灣糕餅的進口稅率高達18%,韓國只有8%,而美國則是零關稅,也是重要的數據。
定價是一個相當動態的思考過程,經濟學理論中,通常會使用鐘狀曲線來表示定價與獲利關係,當商品定價太便宜或太貴,都會造成獲利降低。但實際數據發現,這個過程通常會出現兩個高峰,一個較高一個較低,這也驗證了M型化的社會架構,連消費習慣也會趨於兩極化。
若將此概念轉換到「價格彈性」中,即是當商品價格提高時,市場需求量因價格而變化的敏感程度,低於1為不敏感,高於1為敏感。例如:美國手機卡夾經計算,價格從10元調整至15元,價格彈性為0.31,15元調整至20元,價格彈性為2.69,顯示要花更多力氣溝通漲價所帶來的價值,當價格從20元調整至25元,價格彈性為1.54,而25元調整至30元,價格彈性為1.24。
一般而言,品牌主總是希望能提高售價,如果增加功能的成本不會高於售價的增幅,或是透過形象包裝就能提高售價,那都值得投資。
一、成本定價法
成本定價法是較嚴謹但也保守的作法,在成長階段中,不希望過度投資,而影響自己當下的利潤空間,力求精確地計算出成本及能達到損益兩平的銷售量,常見的低級錯誤就是當你加上很高的倍數,售價還能大幅低於競爭對手,你會感嘆自己的成本控制的真不錯,實際上你沒有估算到法律顧問、商標申請、奧客成本、特殊事件大量退貨等,在沒有估算好的情況下,有可能就是做一單賠一單。
二、市場定價法
競爭市場是常用的定價法,當販售義大利麵。就參考附近義大利麵都賣多少錢,進類似的商品、用一樣的營運方式、雇用類似規模的團隊,大概就不會錯,但有可能造成產品同質性過高、消費者難以區分,也會面臨價格戰的風險。當你採取市場定價法,看到自己超額利潤表現時,千萬不要太過開心,反而要注意對手是不是偷偷採取品牌成長策略,以至於有大量的支出壓縮了淨利。
三、滲透定價法
滲透定價法是透過幾乎破盤的定價,吸引顧客嘗試新產品或服務,增加自己產品的曝光率和使用率,在使用滲透定價法時,品牌需要同時考慮回升到原價的操作方式,例如IKEA短暫的BTI吸引來客潮,Amazon Prime訂閱適用期,或是APP的「付費解鎖完整功能」。即使顧客最後取消訂閱,品牌仍然可以獲得顧客的個人資料,持續行銷推薦。
滲透低價法並非低價競爭,而是經過精密的計算。由於生產每一個商品都有其固定成本,包括產線、設備、機台,當生產量越多,固定成本就會被越多的商品平均分攤,這也是為何小的新創品牌常常無法使用滲透定價法,大品牌經過上下游的整合,具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這種現象在大檔期像是雙11促銷更容易出現差異。因此當你真的要搶奪市場份額,對手可能已經準備滿滿的資金等著應戰。
四、搶購定價法
搶購定價法就是訂一個較高的定價,讓品牌主有更多的操作空間,像是線上募資課程,主打限時優惠5折,晚了就沒有折扣,針對此類定價有一些參考:終端價格抓成本的5至6倍,通路端會吃掉很多利潤,自己至少要留下40%,運送成本記得涵蓋在內,最後以4或9當作節尾的定價,像是34元、1299元。
五、吸脂定價法
當品牌具有優勢,將價格維持在高水準,比起頻繁的折價,更能保留用戶的支持度,此類定價常見在奢侈品或飯店業者,品牌方通常已經估算出未來一年的價格,只有在特定檔期提供折價,其餘時間都以原價維持品牌形象。
六、價值定價法
價值定價法是品牌根據市場對於類似價值商品的價格接受度,來進行定價,廣泛性可以使用「平價」、「高階」、「專業」作為研究起始點,這裡指的價值並非情感主張,而是產品功能面。
以香氛蠟燭為例
1.負面評價:持香力不足、香味不滿意
2.購買阻力:擔心火災的安全性問題、擔心化學成分的健康問題
3.正面評價:對香味感到滿意、對包裝感到滿意
4.購買動力:被香味吸引、網紅推薦
一、痛點解方
1.將持香力不足廣告成「味道更集中」,如果是個人辦公室,味道就不會影響其他人。
2.設計一款可限定時間內燒完的適合辦公室使用蠟燭,且強調使用天然精油與大豆原料。
二、獲益引擎
1.外包裝設計紙片蠟燭型態,可寫上出氣話語、揉碎紓壓、丟進蠟燭燃燒,消除負能量。
2.根據口碑數據,提供長青日常香氛,以及特殊明星商品,善用網紅塑造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