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我又失控了”,父母生氣,孩子學到什麼?如何正確面對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父母到底能不能在孩子面前生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很長一段時間,從小經常被灌輸“生氣是不好的”這樣的觀念,因此當感到憤怒時,往往會習慣性地壓抑這些情緒。然而,當面對小孩脫序的行為時,情緒一旦失控,又會感到懊悔,擔心自己在小孩面前發火是不對的。

其實,生氣的情緒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理解和處理這些情緒,以作為孩子的榜樣。也就是說,我們不該教導他們不能產生這些負面情緒,而是要教他們如何處理這些情。

大人生氣,孩子可以學到什麼?

學習到人都會有各種情緒

偶然聽到一集談論關於情緒的podcast,才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它就只是我們對事件的一種反應,無關對錯。從此,對於自己有生氣的情緒時便不再感到自責,也比較不會試圖去壓抑。若我們總是要求孩子不要生氣、不要哭泣,只會導致他們習慣壓抑情緒,長久累積下來對身心都會有負面影響。

學習表達情緒

負面情緒不用感到自責,重要的是要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進而讓情緒疏導。從孩子學講話開始,我會試著鼓勵他們用語言來表達需求,而不是單純用哭聲來表達。還記得大約在女兒兩歲左右,有一次爸爸故意捉弄她,假裝自己在哭,結果女兒很嚴肅地看著爸爸說:「用說的!」,讓我驚訝又欣慰。到後來兩個小朋友吵架時常常會你一句我一句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或立場,而不是衝動地動手動腳打人(當然也不是每次都能理性對話,有時講到後來語塞了就會變成尖叫比賽),我想這大概是學習表達的一點小成果吧!

學會疏導情緒

在陳茂雄的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書中提到:「可以有情緒,但要觀察情緒有沒有符合演化法則,人可以有情緒,情緒不能圍堵,但要疏導,無法被疏導就可能有問題。」

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學會疏導情緒比簡單地控制情緒更為重要。練習表達也是一種疏導情緒的方法,當孩子感到生氣或沮喪時,鼓勵他們用語言表達,而非讓情緒積壓在內心深處。這樣的表達不僅能讓他們自己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也能幫助他們與周圍的人建立更健康的溝通方式。這樣的表達讓情緒有了出口,也比較能夠減少情緒的爆發或無處宣洩的困境。

學習失控後如何修復、學習解決衝突的方法

當然,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卻並不簡單,情緒失控依然時常發生。比如,前天弟弟用杯子把我筆電敲出一個小洞,我當時忍不住大聲喝斥他:「你在幹什麼!!!」事後,女兒提醒醒我:「媽媽,你剛剛真的太大聲了,我們會嚇到。」,我這時我也帶著懊悔回應:「我也覺得,但我真的好生氣喔,下次我小聲一點好好說。」。並且我也對弟弟的行為進行了討論,讓他理解到這樣做是不對的。

結語

毫無疑問,生氣與衝突依然會不時發生,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從每次事件中反思、學習並成長。每一次情緒的爆發或失控,都是一次自我覺察和情緒管理的機會。這才是生氣的真正價值所在:讓我們能夠學會更成熟地處理情緒,也讓孩子們從中學到如何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讓我們持續練習,變得越來越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een的沙龍
2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生氣是一個正當且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論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受到挫折、被攻擊,生氣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反應。而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口語表達還不完善,更容易在累績需多負面情緒後直接爆炸,2-3歲的孩子也因為心智年齡的發展開始要求"獨立",各種不要不要以及反抗大人的協助與意見,反覆的遭遇挫折而容易暴躁生氣
Thumbnail
生氣是一個正當且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論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受到挫折、被攻擊,生氣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反應。而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口語表達還不完善,更容易在累績需多負面情緒後直接爆炸,2-3歲的孩子也因為心智年齡的發展開始要求"獨立",各種不要不要以及反抗大人的協助與意見,反覆的遭遇挫折而容易暴躁生氣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