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有些工作待遇不錯卻提不起勁?或者有些人薪水不高卻樂在其中?
你有沒有想過
我到底要待在傳統辦公室、遠距工作還是數位遊牧?
整個文章有點長,我直接先針對沒時間的人講總結,你看完之後拉到文章最下面看結論就好:
三種工作型態的優劣分析
- 到公司上班:
- 優勢:保健因素較完善,能有效防止不滿(如穩定薪資、明確政策);激勵因素在結構化環境中易實現(如認可、升遷)。
- 劣勢:若工作環境差或挑戰性不足,可能無法滿足高層次激勵需求。
- 適用人群:適合重視穩定性和團隊合作的人。
- 遠距工作:
- 優勢:保健因素中的靈活性提升(如無通勤),激勵因素因自我管理而增強(如責任感)。
- 劣勢:社交減少可能削弱保健因素(如人際關係),而缺乏即時認可可能影響激勵因素。
- 適用人群:適合能自我激勵且不需要密集社交的員工。
- 數位遊牧:
- 優勢:激勵因素極強(自由度、挑戰性),滿足追求自我實現的人。
- 劣勢:保健因素薄弱(收入不穩、無保障),容易導致不滿。
- 適用人群:適合風險承受力高、重視生活方式勝於穩定性的人。
如果你還有興趣跟疑惑,歡迎你繼續看下去
上述這些結果,答案可能藏在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裡。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如何用心理學中的「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來剖析不同工作型態,幫助你在職涯發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這套由赫茲伯格(Herzberg)提出的理論,把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因素分成「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和「激勵因素」(Motivators),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什麼能避免不滿、什麼能真正點燃熱情。
特別是對正在思考傳統辦公室工作、遠距工作或數位遊牧生活的你,也續這會議一個全新的視角!
什麼是雙因素理論?簡單說給你聽
「避免不滿不等於滿足,真正的動力來自工作的意義。」
以上是我的簡述,其實原文是這樣寫的,是出自他的著名文章〈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The opposite of job dissatisfaction is not job satisfaction, but rather no job dissatisfaction; and similarly, the opposite of job satisfaction is not job dissatisfaction, but no job satisfaction."
他認為,職場的滿意度和不滿意度不是同一條線上的兩端,而是由兩組因素決定:
-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像是薪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這些基本條件。少了它們你會不高興,但有了也不一定會特別開心,就像健康保養,能避免問題但不夠點燃熱情。
- 激勵因素(Motivators):跟工作本身的內在價值有關,比如成就感、認可、挑戰性。有了它們你會覺得滿足,沒有的話也不會崩潰,只是少了那股衝勁。
我幾個舉個例子
1.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 薪資(如果太低會不滿,但高薪不一定帶來滿足)。
- 工作環境(例如辦公室條件、安全性)。
- 公司政策與管理方式。
- 人際關係(與同事或上司的相處)。
- 工作穩定性。
簡單來說:保健因素是維持員工基本滿意度的基礎,但它們無法長期激勵員工。
2. 激勵因素(Motivators)
- 成就感(完成任務的滿足)。
- 認可(因工作表現獲得讚賞)。
- 工作本身的挑戰性。
- 責任感(被賦予更多自主權)。
- 成長與升遷機會。
簡單來說:激勵因素是提升員工士氣和長期動力的關鍵,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高層次需求(如尊重和自我實現)有相似之處。
如何抉擇辦公室、遠距工作還是數位遊牧?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應該先比較一下這三種工作型態的優劣勢在哪裡:
1. 到公司上班(傳統辦公室工作)
- 保健因素:
- 薪資:通常穩定且有明確的福利制度。
- 工作環境:公司提供固定的辦公空間、設備和資源(如電腦、空調),但可能因噪音、通勤壓力或空間限制而影響舒適度。
- 人際關係:與同事和上司面對面交流,容易建立團隊感,但也可能因辦公室政治或衝突而感到壓力。
- 公司政策:有明確的規範和保障(如勞動法規),但可能因僵化制度讓員工感到受限。
- 激勵因素:
- 成就感與認可:直接與團隊合作完成項目,表現易被上司或同事看見並獲得肯定。
- 責任感與挑戰性:視職位而定,可能有明確的任務分配和挑戰,但也可能因層級制度而限制自主性。
- 成長與升遷:有清晰的職業階梯,但競爭激烈,且升遷機會可能受限於內部資源。
2. 遠距工作(Remote Work)
- 保健因素:
- 薪資:與傳統工作相似,通常由公司支付,穩定性較高。
- 工作環境:員工可自行安排居家辦公空間,舒適度取決於個人條件(如家中設備、安靜程度),但可能缺乏專業設施。
- 人際關係:與同事的互動減少,可能感到孤立,但也避免了辦公室中的人際衝突。
- 公司政策:靈活性增加(如彈性工時),但可能因遠距管理而缺乏明確指引或支持。
- 激勵因素:
- 成就感與認可:完成任務後的成果仍可被肯定,但缺乏即時反饋或團隊氛圍,可能降低滿足感。
- 責任感與挑戰性:需要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可能帶來更大挑戰,但也可能因缺乏監督而效率下降。
- 成長與升遷:成長機會取決於公司對遠距員工的支持,可能因「不在現場」而被忽視升遷。
3.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
- 保健因素:
- 薪資:多為自由工作者或自僱,可能收入不穩定,但潛在報酬高(視專案而定)。
- 工作環境:靈活選擇地點(如咖啡店、海邊),環境多變且具吸引力,但可能因設備不足或不穩定(如Wi-Fi)而受影響。
- 人際關係:缺乏固定同事,社交機會減少,但可透過數位社群建立全球聯繫。
- 公司政策:無固定雇主,自主性高,但也缺乏傳統工作的保障(如保險、退休金)。
- 激勵因素:
- 成就感與認可:完成個人專案或獲得客戶肯定時滿足感強,但缺乏團隊支持或即時讚賞。
- 責任感與挑戰性:完全自主安排工作,挑戰性極高,適合喜愛自由的人。
- 成長與升遷:成長取決於個人技能提升和市場需求,無傳統升遷路徑,但可拓展多元機會。
結論
根據雙因素理論,三種工作型態各有側重:
- 到公司上班在保健因素上最穩固,適合需要安全感的人,但激勵因素可能受限。
- 遠距工作平衡了靈活性和穩定性,但需個人調適以補足激勵不足。
- 數位遊牧在激勵因素上最具潛力,但保健因素的缺失可能成為長期挑戰。
如果你看到這裡,我想說句真心話
其實不用糾結到底要選哪一種,因為在你長長的職涯中,都可以去嘗試
你可以到公司上班,同時嘗試遠距接案,然後不時為自己安排一場旅行,看看自己是不是和這樣的生活,等你真的嘗試過了,你心裡就會有比較明確的答案了。
畢竟,不是人人都適合數位遊牧的
我要宣傳關於『遊牧倦怠期』的活動
最後來分享一個關於『遊牧倦怠期』有關的活動,如果你好奇數位遊牧的實際生活、或者你在遊牧過後開始產生了無力感,抑或是你是一般上班族想看看你工作所遇到的問題跟數位遊牧工作者有什麼差異,都可以來參加這個線上活動
📍遊牧倦怠症候群
✅️ 3/22 20:00~22:00 線上分享&討論會
當夢想般的數位遊牧生活已成為常態,四處漂泊、流動的數位遊牧者,身心狀態將會如何變化?
是想安定、還是繼續冒險?
此次將邀請 Debby 分享她夢幻遊牧生活兩年後,倦怠期的所思所想,並且讓有相同困擾的大家一起聊聊應變方法。
活動流程 👇
🩵 報名請至NomadIn主頁連結
🩷 NomadIn 成員另有專屬優惠
我是凱文馬拉穆,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