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比別人累?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被消耗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當你開始小心翼翼,失去自尊只是時間問題


「我是不是不夠努力?不夠聰明?還是我真的做錯了什麼?」

這些話,你是不是在心裡對自己說過無數次?

但,問題真的出在你身上嗎?

情緒勒索,往往讓人誤以為是自己不夠好,卻忽略了真正的問題——有人正在利用你的愧疚感來操控你。

 

主管的「關心」,讓你無法拒絕


Angel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資深行銷專員。她的主管Kevin總是表現得很「關心」她的職涯發展,經常對她說:「這個專案對你的履歷會很有幫助,你不做的話,機會就錯過了。」

當她猶豫是否要接下工作量超載的任務時,Kevin則語帶遺憾地說:「我本來以為你是個願意挑戰自己的人,沒想到……」

於是,Angel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有企圖心?是不是應該再努力一點?」

她咬牙接下任務,犧牲了週末加班。久而久之,她發現無論自己多努力,主管的標準永遠在變,總是能找到讓她產生愧疚感的方法。

她的疲憊、焦慮與不安,已經成為Kevin控制她的工具

這,就是職場中的情緒勒索。

 

如何識破職場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通常帶有以下幾個特徵:

  • 讓你內疚:「如果你不做,團隊績效就會很差。」
  • 威脅你:「這次不做,下次升遷機會可能就沒了。」
  • 貶低你:「我以為你是更有責任感的人。」
  • 強調自己的犧牲:「我這麼照顧你,你怎麼可以拒絕?」


當你發現自己總是在小心翼翼地取悅對方,卻換不來尊重,請記住——你不是不夠好,而是他在操控你的情緒。

 

如何擺脫職場情緒勒索?


  • 覺察自己感受

    當你感到內疚時,先問自己:「這是我的責任,還是對方在施壓?」
    如果對方的話語讓你產生愧疚感,而不是提供建設性的回饋,那麼你很可能正受到情緒勒索。


  • 設立界限,學會說不

    當Kevin再次用「這對你履歷有幫助」來施壓時,Angel可以這樣回應:
    • 「我很感謝您的建議,但目前的工作量已經達到極限,這次我無法接手。」
    • 「這確實是個好機會,但如果要確保品質,可能需要適當調整人力資源。」

設立界限,不等於不負責任,而是確保自己的價值不被濫用。


  • 讓對方承擔他的責任

    情緒勒索者習慣把壓力丟給別人,你可以透過反向提問來打破這個模式。

    當Kevin說:「如果你不做,團隊績效就會很差。」
    Angel可以回應:「那我們是否該一起討論更合理的工作分配方式?」
    這樣,責任就回到了主管身上,而不是單方面壓在她身上。

 

「情緒勒索者最大的武器,就是我們的恐懼、義務感和罪惡感。」--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

 

當我們學會看穿這些操控手法,就能拿回自主權。

所以,下次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時,請記住——

真正的問題不是你的能力,而是對方正在操控你的情緒。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68會員
300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4/29
即使再努力,我們也常忘了問自己一句:「我,好不好?」在職場上,許多人總把自我價值綁在表現上,卻忽略了溫柔對待自己的重要。其實,真正的成熟,不是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好,而是願意在每個努力之後,對自己說:「其實這樣,已經夠好了。」
Thumbnail
2025/04/29
即使再努力,我們也常忘了問自己一句:「我,好不好?」在職場上,許多人總把自我價值綁在表現上,卻忽略了溫柔對待自己的重要。其實,真正的成熟,不是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好,而是願意在每個努力之後,對自己說:「其實這樣,已經夠好了。」
Thumbnail
2025/04/28
在人生與職場中,我們常以為自己「沒有選擇」,卻忽略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選擇仍然存在。承認自己的選擇,並不是責怪自己,而是重新取回對生命的主導權。停止自我批評,理解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勇氣與努力,才能真正擁抱自己,走向更自由、有力量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28
在人生與職場中,我們常以為自己「沒有選擇」,卻忽略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選擇仍然存在。承認自己的選擇,並不是責怪自己,而是重新取回對生命的主導權。停止自我批評,理解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勇氣與努力,才能真正擁抱自己,走向更自由、有力量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27
在職場上,許多主管習慣用堅強與壓抑來帶領團隊,卻忽略了真正拉近彼此的力量,其實來自於「敢於展現脆弱」。當主管願意承認自己的恐懼與無助,不但能化解隔閡,更能建立深層的信任感。真正的領導力,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團隊共同承擔。勇敢示弱,反而讓團隊更有力量,一起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7
在職場上,許多主管習慣用堅強與壓抑來帶領團隊,卻忽略了真正拉近彼此的力量,其實來自於「敢於展現脆弱」。當主管願意承認自己的恐懼與無助,不但能化解隔閡,更能建立深層的信任感。真正的領導力,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團隊共同承擔。勇敢示弱,反而讓團隊更有力量,一起走得更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工作壓力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會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中。這種壓力可能來自於各種因素,包括工作量、時間壓力、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工作目標的達成壓力等等。 面對工作壓力,有一些應對策略可以幫助減輕壓力並保持身心健康: 時間管理:有效地管理時間,確保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制定合理的工作計
Thumbnail
工作壓力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會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中。這種壓力可能來自於各種因素,包括工作量、時間壓力、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工作目標的達成壓力等等。 面對工作壓力,有一些應對策略可以幫助減輕壓力並保持身心健康: 時間管理:有效地管理時間,確保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制定合理的工作計
Thumbnail
作者:洞見MK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曆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
Thumbnail
作者:洞見MK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曆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
Thumbnail
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Thumbnail
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