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都對「生理時鐘」這個概念不陌生,它以24小時為週期,調節著我們的睡眠、清醒、體溫等生理機能。但除了晝夜節律外,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還受到一種更精細的節律所調控,這就是「超晝夜週期」。
超晝夜週期是指在24小時內反覆出現的生理變化循環,大約每90分鐘為一個週期。這個週期不只影響我們的睡眠階段,更深深地影響著清醒時的專注力、認知功能,甚至是運動表現。
我們的大腦並非整天都處於相同的活躍狀態,而是像海浪般高低起伏。當我們處於超晝夜週期的高峰,思緒會格外清晰、注意力特別集中;而當我們處於低谷時,則容易感到疲憊、注意力渙散,好像大腦被一層迷霧籠罩。就好比我們假日去逛街,不可能一整天都充滿活力,總有想找個咖啡廳坐下來休息的時候,這就是超晝夜週期的影響。
認識超晝夜週期,讓我們對專注力有了更科學的理解。它提醒我們,長時間不間斷地工作或學習,其實並不符合大腦自然的運作模式。試圖強迫自己在疲憊時繼續衝刺,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讓身心都感到疲憊不堪。這就像是開車開到一半發現油量不足,卻硬要繼續開到目的地,最後可能導致車子拋錨在半路一樣得不償失。
既然我們的專注力隨著超晝夜週期起伏,那麼,我們每次專注多久,才能達到效率和效果的完美平衡呢?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90分鐘左右是一個理想的專注時間區間。無論是絞盡腦汁寫企劃案、埋首苦讀準備考試或是學習一項新的運動技能,我們都應該盡量將每次的專注時間控制在90分鐘以內。
這並不是一個死板的規定,我們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和任務的難易程度做調整。有些人可能在45分鐘後就需要稍作休息,而有些人則可以持續專注更長一些時間。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觀察自己身體和心理的反應,並根據自身的節奏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步調。就好比我們去健身房運動,有些人可以連續做高強度訓練一小時,有些人可能做半小時就需要休息,這都是很正常的。
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使我們設定了90分鐘的專注時間,也不代表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就能一直保持高度的專注。實際上在開始專注的前幾分鐘,我們的大腦通常需要一段時間來「暖機」,才能進入最佳狀態。這就像是汽車在冷天發動時,需要先預熱引擎一樣,我們的大腦也需要一些時間來調整和準備。
專注力的維持並非一條直線。在專注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思緒飄走、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的情況。這時候我們不應該過度責備自己,而是要學會接納這種情況,並溫和地將注意力重新導回當下的任務。培養專注力,就像是練習射箭,重點不在於每次都能正中靶心,而在於我們能否在箭矢偏離後,迅速地調整姿勢,重新瞄準目標。這是一個不斷練習、不斷調整的過程。
專注其實是一項非常耗費腦力的活動。我們的大腦雖然只佔體重的2%左右,卻消耗了我們全身約20%的能量。這就像是一台高效能的筆記型電腦,在執行複雜的程式時,需要消耗更多的電力,電池很快就會耗盡。
當我們專注於某件事情時,大腦中的神經元會變得非常活躍,需要更多的能量來維持運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注後,我們常常會感到疲勞、甚至是筋疲力盡。這就像是我們跑完一場馬拉松後,會感到全身痠痛、沒有力氣一樣。
因此我們需要正視專注力會消耗大量能量的事實,並且要適時地為大腦補充能量。除了確保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如何有效地休息,讓大腦從疲勞中恢復。這就像是手機沒電了需要充電、汽車沒油了需要加油一樣,是維持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在一段時間的專注後大腦需要休息和恢復,這就是「刻意放空」的重要性。刻意放空並不是指什麼事都不做,呆坐在那裡,而是指有意識地讓大腦從高度專注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去做一些比較輕鬆、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
這就像是運動員在進行高強度訓練後,需要做一些緩和運動來幫助身體恢復。刻意放空可以幫助大腦從疲勞中恢復,並且為下一段的專注做好準備。這就像是我們把手機的背景程式關掉,讓手機運作更順暢一樣。
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效地放空呢?
可以在工作或學習的空檔,安排10到30分鐘的放空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
在放空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接觸那些會讓我們的大腦再次進入高度專注狀態的事物,像是手機、電腦、電視等。這些電子產品發出的聲光效果,很容易讓我們的大腦再次緊張起來,無法真正地放鬆。
在現代社會,各種電子產品和社群媒體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我們的專注力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手機、社群媒體、網路遊戲等,這些產品的設計,往往都是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沉迷其中。它們就像一個個的「注意力黑洞」,不斷地吞噬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讓我們難以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我們是否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原本只是想回覆一下訊息,結果卻在臉書或Instagram上滑了一個小時?原本只是想查一下資料,結果卻被各種網路新聞和影片吸引,完全忘記了原本的目的?
這些情況都反映了我們在數位時代所面臨的專注力危機。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些危機的存在,並採取一些積極的策略,來保護我們的專注力,避免被這些「注意力黑洞」吞噬。
雖然數位時代對我們的專注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我們並非束手無策。透過一些科學的方法和策略,我們仍然可以培養和提升專注力,重新掌握對時間和精力的控制權。
以下是一些經過驗證且有效的方法:
在這個資訊爆炸、步調快速的時代,專注力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生存的技能。能夠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不僅能讓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上更有效率,也能讓我們更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
透過了解專注力運作的原理,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我們可以培養和提升專注力,找回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掌控權。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更可以幫助我們過上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這就像是擁有一把開啟高效與高品質生活的金鑰,讓我們能夠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清晰的思緒,活出精彩的人生。
重點摘要: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