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大家好。我是 Alan 大叔,45 歲,是個在實驗室裡蹲久了的研發工程師,也是一位同時擁有理性與感性的「中年探險家」。當年,我整天鑽在程式碼裡,試圖用條條框框的公式替自己建造一座完美人生,結果卻常常莫名鬱悶:為什麼抓不住那種「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翻起一本書——《與哲學家談快樂》,才猛然發現,原來我那些追逐與苦惱,早在斯賓諾莎、尼采或伯格森的思想裡,都早就被看透了。更令人驚喜的是,原來要得到快樂,不一定得奮不顧身投入「成功競賽」。真正持久的喜悅,藏在我們的「心」裡。接下來,我要用專欄的方式,帶你走進「快樂的真相」。希望透過我的故事,和書裡的精華,能讓你更輕易地找回——明明一直就存在、卻總被忽略的幸福。
【快感、幸福,還有那更高的智慧】
1. 當「飢餓感」被滿足,我真快樂了嗎?
以前的我,只要熬夜趕完程式進度,肚子餓得咕咕叫,能大吃一頓炸雞就超爽。但那爽感,不到一小時就消失,反而還擔心自己發胖。
這種瞬間的快感,其實不是錯,但它難以持續。哲學家說,快感就像我們「需求被滿足」的一種短暫訊號,若過度貪戀,反倒可能傷身。這不是你我早都體驗過了嗎?喝甜飲、看劇、短影音滑到不行,最後卻只剩疲累。
2. 幸福,其實是「節制」讓人更懂珍惜
伊比鳩魯常常被誤解為「享樂主義」。但實際上,他講的是「適度的飲食、適度的歡愉,並學會從簡單中知足」。
我以前夜以繼日的鑽研技術,偶爾收穫小成果就想大肆慶祝,似乎得拼命『補償』自己。結果隔天整個人更疲憊,工作效率更差。後來才意識到,真正的「幸福感」,往往是融入日常、細水長流。從咖啡飄來的香氣、從孩子的一聲呼喊,都可能讓你微笑。關鍵在「不過量,且不過度」。
3. 智慧:不假外求的奧義
所謂智慧,就是能夠把握內在的穩定感,不再只靠外部條件。聖奧古斯丁說:「幸福就是繼續追尋你已擁有的」。這句話,可說道盡了某種生命境界——如果我們總期待「再多一點」、「再高一點」才滿足,可能永遠不夠;但若發現眼前就有值得珍惜的機會與人,那就很幸福了。
【三位哲學家的快樂觀點—斯賓諾莎、尼采、伯格森】
1. 斯賓諾莎:成長就會快樂
我特別喜歡他形容「成長時的感覺」。就像看著小孩學走路,每走一步都在拍手大笑;或你買了一本艱深技術書,讀到某頁終於茅塞頓開,那種『啊哈!』的瞬間。
在實驗室裡,我曾經苦戰一個關鍵難題,搞懂後簡直像身心飛了起來——看來,成長帶來的喜悅,全世界都適用。
2. 尼采:對生命說「是!」
尼采喊得最響亮的一句話:「凡打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這聽起來很中二,卻蘊含深層哲理。想想你過去那些讓你痛哭的經驗,若能全盤接納,就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強韌。同時,你的快樂也帶著一種「我不怕摔!」的驕傲。
尼采的「快樂」是一種肯定生命的力量,包含挫折也一起擁抱。彷彿你拿著科學實驗成果被否定了十次後,終於更進一步,感覺那才是「活著」啊!
3. 伯格森:快樂是目標達成的記號
伯格森說的「快樂像自然的信號」,讓我想到以前在研發專案成功時,那股熱血沸騰的愉悅感——彷彿世界都亮了起來,下一步還想繼續衝。
他所說的「帶著榮耀光芒的快樂」,可以是一項作品完成,一次演講成功或一次心靈突破。它不是僅僅的「爽」,而是一種「做到了」的光榮。
【Alan 大叔的十個「快樂之道」初階練習】
我在工作與生活的摸索中,配合作者的建議,總結出了自己的「十招」。不保證一次到位,但保證實用:
- 專注
不要一心多用——夜裡想加班的時候,就好好加班;想運動的時候,手機收起來,全身灑汗。專注讓你真正投入當下。 - 參與
不要像旁觀者,小心翼翼不敢投入。加入你身邊社群、朋友聚會,或主動協助同事,你會發現付出越多,得到的成就感也更多。 - 冥想
我有時候在實驗室頭昏腦脹,就靜坐個幾分鐘,看念頭跑來跑去,心裡想:「OK,我知道你來了,但我先不理你。」莫名舒緩一大半。 - 自信與敞開
遇到人際衝突,有時是自己的「自我防衛」在作祟。先告訴自己:「我不一定要贏,我也可以被別人看見好的一面。」挺起胸,就算難免被拒絕,也別急著躲回殼裡。 - 善意
別人買了豪宅、升官,你覺得羨慕?試著「隨喜」。心想:「哇,他好厲害」,然後也祝福他。奇妙的是,你會開心許多。 - 無償(或少計較)
我常參加有些線上分享活動,不收費也無銜接。反而自在、又快樂,還能認識意外的好友。當然,吃飯要花錢,但適度不計報酬的事情,也讓心靈更純淨。 - 感恩
早晨醒來,沒頭痛、沒牙痛,就可以開心。當初我重感冒住院那次,出院後更懂得感恩健康。將這份感恩帶到每個小細節,你會驚覺快樂漸漸豐盛。 - 堅持
想學英文,第一次上課覺得無聊也別放棄。堅持就能看到進步,成就感是最好的興奮劑。那些躺平放棄的人,其實錯過了「堅持後的勝利」那份甜美。 - 放手與接受
有些事再努力也改變不了。試想你被海浪捲入洋流,用盡力氣只會更累;若順勢等待,就能找到脫困機會。做該做的,剩下的交給宇宙。 - 身體享受
注重睡眠、均衡飲食、定期運動。不要忽視身體的呼救。Alan 大叔近年來最深刻的體悟就是「熬夜恐怖症」。把該重視的東西重視好,健康帶來好心情。
【往更深層的快樂去——自我、愛與圓滿】
1. 做自己:脫離「外界眼光」的束縛
記得我以前一直想讓老闆「看見我的厲害」。一次次迎合,甚至放棄休假加班,結果還是得不到肯定,內心暴走。後來才發現,是我把渴望都寄託在別人給的「讚美」上。
就如榮格所言:要先拆除那些社會灌輸的框架(考不考研、結不結婚、賺多少錢……)。真正活出「我想成為什麼人」,才能自由呼吸。這是「個性化過程」,也是擺脫集體無意識的必經之路。
2. 敞開心扉:給出愛,收穫更大
小時候爸爸嚴厲,我長期在「怕被罵」的陰影下長大,變得有點討好型人格。很多年後,我願意敞開心扉,主動認識同事、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這些舉動竟然讓我更有能量面對挑戰。
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都談過「友誼」是成就彼此的狀態,而真正的愛也不是封閉佔有,而是我們都活得更好。所以,不要吝嗇給出友善、給出笑容。有時候一個溫暖的陪伴,就能在彼此心裡留下亮光。
【完美的快樂,藏在「對生命點頭」的一剎那】
1. 一段聖徒的故事
聽過聖人被拒絕在門外的寓言嗎?漫天風雪,他卻依舊心懷感恩,絲毫不惱怒,認為這正是上帝在考驗他的耐心。
我們常常覺得這種心態太不切實際,可如果真的能夠在艱困裡仍「對當下微笑」,就像斯賓諾莎說的「不被環境牽著鼻子走」,那就是所謂的「完美的快樂」。這種境界,不用再怕世事變遷,不必浪費力氣去抵抗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因為你已內心無懼。
2. 從自我到真我:原來我一直身在福中
作者提到:大部分人之所以痛苦,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自己也曾忽略一日三餐、忽略安穩的生活。總覺得有太多「我想要更好」的慾望。直到有天生了一場大病,出院後才體會,只要能呼吸順暢、能下床走走,就很幸福。如果你能把「原始的生之喜悅」尋回,就不再迷失在「比較」與「證明自己」的漩渦裡。那才是真正的內在自由。
【Alan 大叔的感性叮嚀】
人生不可能天天大笑,但有了這些哲學觀照,你會發現「快樂」其實沒那麼難,也沒那麼神秘。如果只能記住一點,我會說:
「對當下點頭。」
就算眼前有風雪、被拒絕、被誤解,也先試著對生命微笑。這股力量會帶你超越束縛,連結自己與世界。我是 Alan 大叔。堅持整合研發與哲學,努力讓自己與更多人「一起成長又快樂」。或許,我離終極完美的快樂還有距離,但每多走一步,就多一分幸福感。要不要跟我一起來試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