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似乎總是孤獨、不快樂,而且永遠無法取得成功?為什麼有些人的人際關係總是淺薄,職業生涯總是停滯不前?
拾起來,這通常不是因為自己的運氣不好,而是因為他們無意中養成了一系列毀掉自己人生的習慣。
我的失敗習慣覺醒
去年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工作上因為感到毫無進展,所以工作時總是沒有一開始的積極。
漸漸地,我沉迷於滑手機、打電動等低品質的娛樂,甚至還熬夜追劇。
結果,這些壞習慣的不良後果,就反映在了工作上。
我的工作品質變得大不如前,遭到上司接連不斷的批評,最終還被對方「委婉地」請辭了。
後來,我就失業了,將近有半年的時間。
在這段失業期間,我當然是非常不快樂的,但同時間也讓我有時間反省自己。
我發現,我之所以會失去工作,就是因為養成了不良習慣,最終毀掉了自己的工作機會。
也是從那時的反省與覺悟,讓我現在工作時更加積極向上,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而這次的經歷也讓我意識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與我們的人生品質息息相關。
今天,我就想跟你分享那些可能毀掉自己人生的習慣,因為識別它們是擺脫它們的第一步。
一、封閉的肢體語言:無形的社交屏障
你是否曾注意到那些總是獨來獨往的人?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沒錯,他們的肢體語言幾乎都是封閉的。比如,他們的肩膀下垂,頭部低垂,總是避免眼神接觸,而且雙臂經常交叉於胸前。
這種封閉的肢體語言像一道無形的牆,告訴所有人:「請離我遠一點」。
研究表明,93%的溝通是非語言的,這意味著你的肢體語言比你說的話更能傳達你的真實意圖。當你展現封閉的肢體語言時,你實際上在告訴世界你不想建立連接。
心理學家艾米·庫迪發現,開放的肢體語言不僅能改變他人對你的看法,還能改變你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提高你的自信和幸福感。
二、手機成癮:現代生活的社交替代品
想像這個場景:你走進一個房間,不認識任何人,感到有點不舒服。這時,你會做什麼?
大多數人會立即拿出手機,開始刷社交媒體或假裝看重要訊息。
這個行為看似無害,卻是最能摧毀你社交能力的習慣之一。
當你面對任何不確定性或不適時,總是依賴手機,那麼你就可能會錯過建立真實連結的機會,逐漸忘記如何自然地於人交流,甚至會強化自己的社交焦慮。
根據2022年的一項研究,平均每人每天查看手機超過150次,而那些報告社交隔離感最強的人,查看頻率更高達280次。
三、習慣性遲到:對時間和他人的不尊重
「只遲到幾分鐘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是許多人的想法,但習慣性遲到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
- 它表明你不重視他人的時間
- 它暗示你缺乏組織能力和自律
- 它讓人對你的可靠性產生質疑
更糟糕的是,當你遲到時,你很可能會開始製造藉口,將責任推給交通、天氣或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承認自己沒有提前計畫。
這種行為模式會逐漸侵蝕你的誠信,並在你的人際關係中建立不信任的基礎。
四、永遠不道歉:藉口文化的陷阱
回想一下,你上次真誠地說「對不起,這是我的錯」是什麼時候?
對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藉口文化中,總是尋找各種理由來解釋我們的失誤。比如:我遲到是因為交通堵塞;我忘記完成是因為太忙了;我發脾氣是因為壓力太大。
雖然這些藉口可能部分屬實,但它們卻阻礙了真正的成長和改變。
當你不斷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時,你實際上是在告訴自己和他人,你不願意或無法改變。
這會破壞你的人際關係,並阻礙你的個人和職業發展。
五、外部歸因傾向:放棄人生主導權
「這不是我的錯」、 「我就是運氣不好」 、「如果環境不是這樣,我早就成功了」。
這些想法反映了心理學中所謂的「外部歸因傾向」—相信自己的處境主要由外部因素決定,而非自己的行動和選擇。
當你養成這種思維習慣時,你實際上放棄了改變生活的能力。畢竟,如果一切都不是你的錯,那你又能做什麼呢?
研究表明,擁有「內部歸因傾向」(相信自己能影響生活走向)的人在職業成就、人際關係和整體幸福感方面都表現更好。
六、自我中心:對話的獨裁者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無論談論什麼話題,他們總能把對話轉回到自己身上?
「你去了夏威夷度假?我去年去了馬爾代夫,那裡的海灘比夏威夷美多了...」
「你升職了?這讓我想起我三年前是如何被提拔的...」
這種行為幾乎是確保你失去朋友的最快方式。
真正的交流是相互的給予和接受,而不是一場以自我為中心的表演。
當你總是搶奪談話的主導權、打斷他人或將對話拉回到自己身上時,你實際上在告訴他人:「我對你不感興趣,我只關心自己。」
這種態度會讓你的社交圈迅速萎縮,最終只剩下那些容忍你自我中心的人—而這類人通常也在尋找聽眾,而非真正的朋友。
七、負面批判:毒舌的習慣
當你不談論自己時,你談論什麼?
對許多人來說,答案是:批評他人。比如,談論同事的缺點,嘲笑朋友的失敗,或是貶低名人或公眾人物的成就。
這種負面批判的習慣不僅毒害你的人際關係,還會深刻影響你自己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指出,我們傾向於在他人身上批評我們自己最不安的部分。當你經常批評他人時,你實際上是在投射自己的不安全感。
此外,恆常的負面思維會重塑你的神經通路,使你更容易注意到負面信息,形成惡性循環。
八、多重性格:失去真實自我
「在老闆面前是一個人,在朋友面前是另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這種行為可能看起來是社交適應性的表現,但當這種「變色龍」行為成為常態時,它會導致嚴重的身分混亂。
當你不斷改變自己以適應不同的社交環境時,你會逐漸失去對真實自我的認知。你會開始質疑:「真正的我是誰?我真正的價值觀是什麼?」
這種身分不確定性會導致深層次的焦慮和空虛感,因為沒有什麼比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令人不安的了。
九、空想而不行動:等待人生發生
「如果我贏了彩票...」 「要是我遇到一個完美的伴侶...」 「等我有更多時間和資源時...」
這種思維方式是人生成就的最大殺手之一。它讓你將希望寄託在外部事件或奇蹟上,而非自己的行動。
心理學家稱之為「被動等待傾向」(passive waiting situations)—一種相信好事會自然發生,而非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心態。
事實是,生活很少會按你的期望自動發展。成功、幸福和成就幾乎總是來自持續不懈的努力和明確的計畫。
十、選擇舒適而非成長
正如我前陣子的一篇文章提到,舒適區是個危險的地方—它足夠舒適讓你停留,卻不夠舒適讓你真正滿足。
當你總是選擇容易的路徑,避免挑戰和不適時,你實際上是在選擇靈魂的萎縮而非成長。
好比說,避免學習新技能因為「太難了」,拒絕社交機會因為「太累了」,放棄鍛煉因為「沒時間」。
這些看似無害的日常選擇累積起來,會導致能力的退化和可能性的縮小。
正如肌肉在不使用時會萎縮,你的能力、自信和潛力也會在不被挑戰時逐漸消失。
十一、自我否定
「我不夠好」、 「我不值得成功或幸福」、 「我的錯誤定義了我」。
這種自我否定的思維是所有毀滅性習慣中最具破壞力的。
當你相信自己本質上是有缺陷的,不值得救贖或成功時,你會無意識地破壞自己的努力和關係,以符合這一負面自我認知。
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你的信念會影響你的行為,而你的行為會創造出符合你信念的結果。
如果你相信自己注定失敗,你很可能會採取導致失敗的行動。
如何扭轉這些毀滅性習慣?
識別這些習慣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有意識地培養相反的積極習慣。以下列出能夠快速執行的方法。
- 開放你的肢體語言:抬頭挺胸,保持眼神接觸,微笑
- 限制手機使用:在社交場合將手機收起來,設定使用時間限制
- 提前5分鐘到達:將所有約會時間在日曆上提前15分鐘設置
- 真誠道歉:學會說「我錯了,對不起」,不附帶任何藉口
- 培養內部歸因:問自己「我能做什麼來改變這種情況?」
- 練習積極傾聽:在談話中專注於他人,提出跟進問題
- 尋找積極面:每天至少找出三件可以贊美或感激的事情
- 保持一致性:在所有環境中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 設定具體目標:將夢想轉化為有時間限制的可行動步驟
- 每天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區,嘗試一件讓你感到輕微不適的事
- 練習自我接納:認識到失敗是人類普遍的經驗,而非你的個人缺陷
從今天開始,重寫你的人生劇本
最後想邀你一起思考:在這11個毀滅性習慣中,哪些潛伏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選擇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習慣,並在接下來的一周內有意識地實踐其相反的積極行為。我相信,你的生活會獲得很大的改變。
記住,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無數小小的日常選擇組成的漫長旅程。
正如有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一次行動,而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