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經驗——
日子很忙、行事曆塞滿、每週都有新報告、新流程、新會議,
明明大家都在「做事」,卻說不上來進展在哪。 表面上改了很多,心裡卻越來越空, 你甚至懷疑:「我們是真的在改變,還是只是在『演改變』?」
這不是你太敏感,也不是誰不夠努力,
而是你可能正陷入一種「技術型迴避」的習慣性保護機制。
我們不是不願意面對問題,
只是太怕碰觸那真正難解、混亂、容易失控的部分, 所以用「有在動的樣子」來保護自己、安撫團隊。
這種看起來在忙、其實沒動到根的狀態,有一個好記的名字:
WAITS:五種我們最常見的「偽改變行為」
Withhold|Accuse|Indecide|Tweak|Shift
這些行為,不是惡意,而是怕混亂、怕尷尬、怕沒結果、怕負責的自然反應。
下面這五種樣貌,也許你自己、你同事、你整個團隊,正在其中。

🕯 W|Withhold(沉默):明明知道,但選擇不說
你坐在會議裡,聽到某個方向明顯有問題,
但你低下頭,把話吞了回去。 不是你沒感覺,而是你太清楚:
「一說出來,可能會讓場面很難看。」
這是一種「理性保護」,但也是一種默默縱容。
問題不會因為我們不說,就自動變好。
💬 常見話術:
「現在講這個不太好,先不要鬧得太大。」
「我覺得應該有人會提,就不重複了。」
🧠 真相:你在保護情緒場面,也錯過了改變的起點。
💢 A|Accuse(推責):把問題交給外部去背
「這是制度問題,不關我們的事。」
「上層根本沒方向,我們怎麼改?」
這些話乍聽很合理,
但說多了,會讓人從參與者變成旁觀者。
從「我能怎麼做」轉向「反正跟我無關」。
💬 常見話術:
「上層決策不穩,我們也只能被動等。」
「那是別部門的事,不是我們能改的。」
🧠 真相:推開責任的同時,也推掉了影響力。
🤯 I|Indecide(不決):不停討論,但遲遲不決定
資料蒐集得很完整,簡報做得很漂亮,
意見多得讓會議沒完沒了…… 但最後一句總是:
「我們還是再觀察一下好了。」
這不是沒能力,而是怕錯、怕動了之後會更亂,
所以選擇「繼續想」,來延後行動。
💬 常見話術:
「再多看看其他部門怎麼做。」
「時機還沒到,現在做可能太早。」
🧠 真相:你在等待確定性,但改變本來就不會有百分百把握。
🎨 T|Tweak(表象改):調整樣子,但沒碰本質
你們調整了簡報架構、換了專案管理工具、
流程重新命名、會議形式變成 stand-up。 一切看起來耳目一新, 但過幾週後你發現——
「大家還是用老方法在做事,只是包裝不一樣而已。」
這種改變像是換了張桌布,但桌子還是搖晃。
💬 常見話術:
「報表改成自動化了,應該就更有效率吧!」
「新的SOP跑完後,應該大家會有感覺。」
🧠 真相:你在維持行動感,但忽略了習慣與觀念才是關鍵。
🎯 S|Shift(轉移):換焦點,避難點
問題很棘手,你不想也不敢碰,
所以你提了一個「看起來有貢獻」但跟主題無關的提案—— 像是辦一場活動、建立一個新制度、開發一個小專案, 來「順便轉移注意力」。
不是你不想解決問題,
而是原本的問題太痛,你只想先做點比較「舒服的事」。
💬 常見話術:
「我們不如先推個內部獎勵機制,激勵一下大家士氣。」
「不然我們先轉去做這塊比較簡單的部分?」
🧠 真相:你不是沒努力,而是「用努力逃避該努力的地方」。
🧭 小提醒:你在哪個 WAITS 停太久了?

🌱 結語:你不是不願意改,只是太怕真的改
技術型迴避不是錯,它是我們在面對不確定、內心怕失控時的自我保護。
但保護久了,我們會忘了原本想解決的是什麼。 忙著演改變,卻沒有真正前進。
如果你有點心虛、有點無力,
那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已經察覺了——你正處在「WAITS」裡。
下一步,不是多做一點,而是誠實問自己:
「我是不是在努力,但沒在改變?」
看見,就是開始。
願你從忙碌中清醒,從等待中轉身, 不再只是在做事,而是真正走在改變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