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非預期事件:留意莫非定律,也就是可能會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
- 注意事件的「外溢效果」:比如說抽菸的效果會藉由二手菸外溢到周圍環境,導致公共健康的支出; 污染的工廠影響周圍住家等。這種外溢效果可以藉由法令以及總量管制來矯正。
- 誘因設置不當:當方法變成目標,就不會是一個好方法。當你嘗試制定不同的可測量目標 (KPI) 來衡量一個人的行為時,人們基本上會專注達成那個測量目標,而非你所提倡的行為。比如說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好好打掃,測量方法是看你撿了多少垃圾,結果就會有人將一個垃圾撕成好幾小塊,看起來就好像撿了一堆垃圾一樣。
- 要有長遠計畫,才不會做出短視近利的決定:不要依賴過去的的決定,要隨著事情的演變做調整。比如說不能將只管理一個人的經驗套用在一次管理一百人的團隊裡。
提升效率:永遠都要朝著你的終極目標前進
- 不要多工作業:依序做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 重要不緊急 > 不重要緊急 (這種事情乾脆外包) > 不重要不緊急 (乾脆不要做)
- 利用槓桿,放大你的報酬,提升你的效率:80%的結果來自20%的努力,所以處理這20%就是高槓桿活動。一但你完成高槓桿活動後,要記住會出現報酬遞減法則,也就是每小時生產力會逐漸下降的結果。
- 克服拖延:可以利用「承諾」,比如說若你嘗試減肥,就去報名健身房會員或是和朋友打賭,若失敗了就會蒙受損失,以此提高成功率。
- 即使你克服拖延,還要記住「做事花費的時間總會比你預期的還久」。
小提醒:善用現有工具/自動化/AI 輔助你的工作。
克服慣性,增加適應力:想想物理法則,利用科學方法抵抗慣性、提高適應力
- 想想你在辦公室,總是有人說「事情都是這樣處理的」,那個人就是表現出慣性; 同樣地,也有可能多人家強信念與流程,在組織中建立這種規範,就是打造文化,也是一種慣性的表現。
- 利用上一章提到的承諾,來達到改變組織或個人的活化能。比如說常態的會議,這種既定的行程,你可以在這些時間中反覆提出可以促進改變的主題。
- 利用「幸運表面積」超級模式提升適應力:當你和更多人在不同場合互動,你的個人幸運表面積也會增加。如果你想要增加幸運表面積,就要嘗試多和世界接觸; 與其在家辦公,不如多參加社交活動或去上課。結果就是,透過認識更多人以及找到更多機會,藉此創造自己的運氣。(btw, 你要對要參加什麼活動多加判斷,不然只是累死自己)
正確判讀大數據:去學統計學
- 不要從個人的經驗去導出結論,缺乏科學論證惡資訊,會造成判斷偏誤。
-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根據統計,在美國被床單死亡的人數與吃起司的數量具有相關性,但不代表因果關係(你不會說吃越多起司的人越容易被床單弄死吧!?)。
- 任何獨立的實驗或檢測,幾可能導致偽陽性或偽陰性,也可能受到選擇偏差(選擇樣本不具代表性。比如研究顯示已婚的人比較快樂,但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想跟不快樂的人結婚?)、無回應偏差(實驗對象沒有回應實驗內容,像是不作答問卷)和倖存者偏差(調查公司員工使否快樂,通常回得到正向回應,因為不快樂的員工早就離職了)...等偏誤影響。
- 檢視實驗結果是否能重複驗證,同時參考系統性回顧的資料有助於判斷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