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缺乏同情心,分析「會覺得困擾都是自作自受」的心理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專攻文化心理學的名古屋大學教授石井敬子:

 日本人相比於美國人,對於困境中的人同情心較低,且不容易向他人說「請幫幫我」—此研究結果由一橋大學的鄭少鳳講師和名古屋大學的石井敬子教授(文化心理學)等研究團隊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期刊上。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結果呢?

同情心低的指發令人震驚。

 心理學中有測量共感特性的尺度,但日本人普遍被認為較低。特別是對於困境中的人的「共感關心」和從他人視角看問題的「觀點取得」結果相較其他國家都偏低。

 有研究結果指出,日本人遇到困難時,向他人尋求幫助的能力較差。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思考了共感關心的低下是否與社會支援行為有關,這成為此次研究的出發點。

「請幫幫我」這句話也很難說出口嗎?

 因為日本文化中重視與他人關係,所以不想給他人帶來麻煩的心情非常強烈。大概是不想因為談到自己的困難而給對方帶來負擔,也就是說「不想增加新的人情債」。

這樣的想法有些冷淡呢。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呢?

 我們進行了三個實驗。第一個實驗中,讓日美各約500人回想過去三個月內感受到的最有壓力的事件。在此基礎上,對「看到他人困擾時,有時不會覺得可憐」和「試圖從他人那裡獲得精神支持」等問題,以量表方式作答。

 第二個實驗中,讓參與者閱讀一個共同的壓力情境後,詢問如果是自己會不會尋求幫助,或認為他人會提供多少幫助。此外,也詢問是否贊成「人們面臨困難是因為違反社會規範」。

 結果顯示,美國人的共感關心和對他人利他行為的期待度均高於日本人,這兩者越高,越傾向於向他人尋求幫助。共感關心與社會和文化的差異有關。日本人往往因果報應所以認為「感受到困難和痛苦是因為違反規範」,而這樣想的人共感關心的程度也較低。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能夠體諒他人的人,通常也是能夠站在他人立場思考的人。可以說他們更容易理解對方在想什麼。因此,當自己遇到困難時,能正確預估對方也會幫助自己,從而更容易說出「幫幫我」。

 關於共感關心,不僅限於美國,個人主義的國家普遍較高。

關注他人目光的日本人

重視與他人和諧的日本人,似乎更在意對方的想法。

 日本人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但我認為這是「在意自己被怎麼看」的心情,超過了「在意他人有什麼感受」。

 在個人主義的國家,自我與他人都是個體的感覺較強,但日本人在這方面較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不太重視個體的國家。這是因為大家在遵守嚴格的規則時,都是在稍微忍耐集體主義社會的影響。

 對於因自私理由而違反規則的人,日本社會是非常冷漠的。因此,感受到痛苦的人,可能會產生「那是因為他自私」的想法。

石井教授,您是那種容易說「幫助我」的人嗎?

 不,我不會說。我會非常壓抑自己。

為什麼呢?

 這是為什麼呢……可以說的是,父母的教育影響很大。我是在「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教導下長大的。但「別人」這個詞是模糊的。我想這是指「社會」,但在個人主義的國家中,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使得共感關心更高,這點我也能理解。

「求助」的心情被壓抑

為什麼日本人無法認為「他人一定會幫助我」呢?

 這也是一個有趣的點。我曾在一篇論文中調查「如果你周圍的人遇到困難,你認為他們會怎麼做?」結果發現,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會尋求幫助,但周圍的人會向第三者求助。「自我」與「周圍」的感覺存在差距。

 深入思考的話,其實自己也是周圍的一部分。如果按照周圍的方式行事,那麼就應該能夠尋求幫助。

 其實即使想要得到幫助,卻因為認為「尋求幫助是不好的」而壓抑自己的心情。

您有過在尋求幫助或幫助他人時感到尷尬的經歷嗎?

 其實日本人在接受他人幫助時,往往會感到強烈的幸福。另一方面,美國人則重視自尊心,似乎在感到「自己很優秀」時才會感到幸福。

 對於日本人來說,接受他人幫助是有價值的,因此無論是幫助者還是被幫助者都會因為「如果做了奇怪的事會變得尷尬」而變得謹慎。

讓「幫幫我」更容易說出口

在第三個實驗中,您調查了如何讓「幫助我」更容易說出口。

 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回想對他人產生同情心的事件,另一組回想每天的固定事項,並調查尋求幫助的程度。結果顯示,前者在困難時更容易尋求幫助。也就是說,通過有意識地提高共感關心,能讓尋求幫助變得更容易。

光是回想就能產生效果嗎?

 某些資訊在無意識中影響後續行為——這就是心理學術語中的「啟發」技術。這是一項基於假設的實驗,認為日本人並不是無法體諒他人,而是如果提高共感的關注,或許能更容易尋求社會支持。

還有其他提高共感關注的方法嗎?

 有不少研究顯示閱讀對此有正面效果,戲劇也是如此。這與我在開頭提到的「視角獲取」有關,因為這是一種站在角色立場上思考的行為。

共感關注低的社會似乎很難生活。

 我認為如果社會改變,人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日本無疑正從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轉變,對於「多管閒事」的風險感覺越來越高,因此人們開始不再這樣做。我擔心這樣下去會走向一個非常冷漠的社會。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更容易尋求幫助的社會呢?

 例如,有些人擁有「幫助標誌」,這是外表無法看出其障礙或疾病的人的一種掛牌。我認為增加能夠明確表達需要幫助的方法是一個解決方案。

 我也認為減少「如果尋求幫助會給對方帶來麻煩」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例如,創造一個讓從小孩到老人都能聚集在一起的空間,讓每個在困難中掙扎的人都能相聚。我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空間,讓人們感受到自己也能幫助他人,因此我也理所當然地可以得到幫助。


後記:日本人的同理心問題我自己在日本有幾次比較靠腰的經驗。

有一次是多年前(應該超過10年前了)在東京的滿員電車上,之前部隊的士官長來日本找我,我們玩了一天要搭車返回東京時運氣好佔到一個位子,幾站後看到一個孕婦,要讓座時站起來瞬間,旁邊上班族一個切入直接坐在那個空位上,然後我跟士官長還有孕婦都很傻眼,不過當下也就沒說什麼讓這件事這樣過去了。

還有一次相反的經驗,也是在電車上。某個小學生背著大大的書包,要衝下車時跌倒,書包炸開瞬間噴裝,教科書跟文具還有雜物散落一地,所有乘客看到都衝上去幫那個小學生撿。

我想大概日本人的同理心是有分對象跟時間吧?

講到比較深入的人情觀念,我反倒覺得台灣家族影響自己比較深。在做社群或是在工作時,只要有人就會有人情問題,“不要麻煩別人”這個觀念是我阿公一直強調,就算在他已經過世多年,我還是記得。

阿公在日本時代是公務員,很多觀念也承襲了日本傳統教育,有些在現在看來已經太傳統,而在當時,他這種奉公守法的人,確實也撐不過國民黨政府那一波改朝換代的風潮,畢竟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風格跟日本政府完全不同。我自己看我們家的興亡,很明顯的可以體會到,當初說的那些拉幫結黨、壟斷資源等等不好的行為,還有那些人,現在哪個不是台灣檯面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話說來說去,人際連結還有人情債借來還去,無論好壞我還是覺得依舊有其必要性,不管是弱者互相幫助或是強者壟斷資源建立派系,都建立在人際關係跟人情的基礎上。


麻煩別人跟求助這件事,我覺得是邁入中年的中產階級子弟們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人情要用什麼形式來往,我覺得是能不能讓人生過得更豐富的關鍵之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9.2K會員
259內容數
關注日本新聞、社群營造、台日中美關係的沙龍,偶爾也有一些筆者在日本的生活雜記與場域營造心得。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中國加速備戰,計畫2027年前建構能壓制美軍介入的軍力,以短期決戰奪取台灣。除軍事演習與武器現代化外,並透過外交孤立、認知戰擾亂台灣社會。若和平統一失敗,中國可能以閃電戰癱瘓台灣防禦,牽動美中對抗與全球供應鏈。台海局勢正邁向臨界點,國際社會高度警戒。
2025/04/29
中國加速備戰,計畫2027年前建構能壓制美軍介入的軍力,以短期決戰奪取台灣。除軍事演習與武器現代化外,並透過外交孤立、認知戰擾亂台灣社會。若和平統一失敗,中國可能以閃電戰癱瘓台灣防禦,牽動美中對抗與全球供應鏈。台海局勢正邁向臨界點,國際社會高度警戒。
2025/04/28
台灣2023年出生率僅0.89,低於日本。儘管社會普遍珍惜孩子與孕婦,但教育競爭激烈、照護負擔沉重、家事育兒責任多由女性承擔,加上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導致年輕人對生育卻步。要解決少子化,台灣需改革教育壓力、建立公共照護體系、改善家庭內性別分工,並強化社會整體對育兒家庭的支持。
2025/04/28
台灣2023年出生率僅0.89,低於日本。儘管社會普遍珍惜孩子與孕婦,但教育競爭激烈、照護負擔沉重、家事育兒責任多由女性承擔,加上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導致年輕人對生育卻步。要解決少子化,台灣需改革教育壓力、建立公共照護體系、改善家庭內性別分工,並強化社會整體對育兒家庭的支持。
2025/04/28
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指出,町內會退會者需年繳1萬5000日圓以使用垃圾收集站,首次為地區基礎設施標上價格。隨著居民對隱私、負擔等考量增加,傳統社區組織面臨瓦解,地區服務正從「所有」轉向「付費使用」。此趨勢將重塑都市生活的基礎結構與社區連結方式,引發未來共享型地區運營的新模式。
Thumbnail
2025/04/28
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指出,町內會退會者需年繳1萬5000日圓以使用垃圾收集站,首次為地區基礎設施標上價格。隨著居民對隱私、負擔等考量增加,傳統社區組織面臨瓦解,地區服務正從「所有」轉向「付費使用」。此趨勢將重塑都市生活的基礎結構與社區連結方式,引發未來共享型地區運營的新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我們時常會聽到描述某個人說話很「毒舌」,也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尷尬的場面,但人與人之間的言語溝通,有沒有可能在意見相左,甚至是利益衝突的情況下還能以委婉且不傷和氣的方式做表達呢? 或許有些人認為不需要與每個人都維持友好關係,也絲毫不在意得罪他人而堅持直話直說,但日本的腦科學專家暨醫學博士中野
Thumbnail
我們時常會聽到描述某個人說話很「毒舌」,也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尷尬的場面,但人與人之間的言語溝通,有沒有可能在意見相左,甚至是利益衝突的情況下還能以委婉且不傷和氣的方式做表達呢? 或許有些人認為不需要與每個人都維持友好關係,也絲毫不在意得罪他人而堅持直話直說,但日本的腦科學專家暨醫學博士中野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施益民研究大腦科學,他說,「慈悲心就是同情心加上利益他人的動機和行為。」他更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如果慈悲心升起,大腦中有一個區塊的血流量和含氧量會明顯提升產生激素,刺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讓人感覺到幸福跟快樂。那個區域就是「慈悲利他區」。然而,同一個區域,也會被自私自利、焦慮、
Thumbnail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施益民研究大腦科學,他說,「慈悲心就是同情心加上利益他人的動機和行為。」他更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如果慈悲心升起,大腦中有一個區塊的血流量和含氧量會明顯提升產生激素,刺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讓人感覺到幸福跟快樂。那個區域就是「慈悲利他區」。然而,同一個區域,也會被自私自利、焦慮、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學著深入剖析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面貌時,我發現...許多人的脆弱都來自於〔自卑的心理〕。其中也許包含了自己、家人、親朋好友,或是身邊任何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當自卑心發作時,會造就人易怒的性格,也很容易惱羞成怒。當你對人釋出好意而對方合理拒絕時,你卻感覺對方刻意給你難堪而生氣或難過,其實是自己自
Thumbnail
在學著深入剖析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面貌時,我發現...許多人的脆弱都來自於〔自卑的心理〕。其中也許包含了自己、家人、親朋好友,或是身邊任何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當自卑心發作時,會造就人易怒的性格,也很容易惱羞成怒。當你對人釋出好意而對方合理拒絕時,你卻感覺對方刻意給你難堪而生氣或難過,其實是自己自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內藤誼人,用男女心理學, 教你如何避開地雷、突破卡關、更能主動出擊的方法。
Thumbnail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內藤誼人,用男女心理學, 教你如何避開地雷、突破卡關、更能主動出擊的方法。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