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教授的合作案正式啟動後,王宇發現,這比他過去的任何一個專案都更加複雜。
研究團隊習慣從理論框架出發,強調數據的嚴謹性與研究方法的正確性;而他習慣從市場需求切入,講求實際應用與行銷效益。這兩種思維方式看似互補,但當進入執行層面,卻產生了不小的摩擦。
「這個模型的數據收集,至少需要三個月才能達到統計顯著性,」研究團隊的一位博士生皺著眉說,「如果現在就要提出市場應用方案,那就會失去學術上的嚴謹性。」王宇翻閱著市場數據,搖了搖頭:「三個月太久了,企業不可能等這麼久才看到結果。我們至少需要一個初步的驗證機制,讓市場能夠即時測試這個概念,哪怕還只是個雛形。」
會議室裡的空氣有些緊繃,這場爭論已經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蘇教授坐在桌尾,靜靜聽著雙方的意見,最後開口:「這正是我們這次合作的核心挑戰——學術追求精確,市場追求速度,但如果我們要讓這個研究真正產生影響,就必須找到平衡點。」
王宇闔上筆記本,深吸一口氣,然後點頭:「我們需要一個中間策略。」
在學術與市場之間,找到折衷點
經過幾天的討論與調整,他們設計了一套「雙軌測試」機制:
- 學術團隊負責長期數據驗證,確保理論的可靠性
- 行銷團隊同步執行小規模市場測試,即時回饋數據
這樣的安排,既能確保研究的學術價值,又能讓市場在短期內看到應用成果。
當這個方案被敲定後,蘇教授微微一笑,「這才是這次計畫真正的價值——不只是讓學術落地,而是讓市場變得更有理論支持。」
王宇點頭,內心也多了一份踏實感。
從學習者,變成制定者
幾年前,他站在蘇教授的辦公室裡,焦急地討論論文架構,生怕自己的論點不夠扎實,無法通過教授的標準。
而現在,他坐在同一張會議桌前,不是為了提交一份論文,而是與學術界與市場端的專家一起制定產業標準。
這一刻,他才真正意識到——知識的價值,不在於擁有,而在於能否讓它發揮影響力。
這場合作,才剛剛開始,而這一次,他不只是執行者,而是領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