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極光計畫24-分手療傷系列05〈我不是真的不愛了,我是不敢再愛一次〉 續這篇,建議合併閱讀。
你說你沒事,但你連沉默都小心翼翼
免費段(讀者K投稿)
「他走的那天,我沒有哭。」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是乾的,聲音也很平靜,像在說一件天氣轉涼的日常。沒人看得出來,那是她這幾年來最痛的事。
「我沒說什麼,也沒有留人。我只是看著他關上門,然後轉身回房,像平常一樣泡茶、洗衣、拖地。」
我聽著,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她不是沒受傷。她只是太早學會怎麼把情緒藏好。
在那段關係裡,她總是那個穩定的大人——先道歉的人是她,先退讓的人是她,就連吵架時主動降溫的人也是她。 她從來沒有說過「我也很委屈」、「我也想被抱一下」、「我只是想你問我一句,你怎麼了」。
因為她怕,只要她一開口,就會被貼上「情緒化」、「難搞」、「妳到底想怎樣」的標籤。
所以她選擇沉默。選擇忍耐。選擇微笑著說「我真的沒事」。
她告訴我,她並不是不難過,而是:「我已經不相信有人能好好接得住我的情緒了。」
她也不是不渴望愛。只是她知道,情緒太多的人會被說矯情,想太多的人會被當作負擔,而脆弱,會變成被攻擊的理由。
所以她從來不讓人靠近情緒的核心——那裡有太多曾經被忽略的渴望、太多忍住沒哭的夜晚,太多一次次向外張手卻沒人回應的瞬間。
她不是不痛,只是早已習慣在痛裡自動靜音。
這篇文章,想寫給那些總是表現得很好的人。 寫給那些「看起來什麼都可以承受」,但其實早已在深夜崩潰了無數次的人。
你不是不需要被愛,你只是太習慣了「把最需要的那塊藏起來」,然後讓別人看到一個「不麻煩、不情緒、不需要太多」的你。
但你知道嗎?你可以不再這樣了。
下一段,我想讓你明白:你不是不能被接住,而是你還沒學會怎麼讓人真正靠近你。
你沒說出口的那句話,才是你最想被看見的自己
你以為壓下去的情緒就能安靜。 你以為不麻煩別人就是成熟。 你甚至以為,維持一段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什麼都不說,只要不要讓對方不舒服。
但那不是成熟,那是防衛。
這篇文章,我想帶你深入看見壓抑型防衛人格
——一種最安靜、最常被誤解、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情緒壓抑模式。
壓抑型不是不需要愛,而是太早知道「表達需要會失去人」。
所以他們什麼都自己來,習慣先壓住感受、調整自己、顧及他人,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們很好。 但其實,這樣的「好」,常常是代價巨大的內傷。
你也許就是那個在朋友眼中總是樂觀開朗的人,在愛裡永遠站得住腳、講得清楚、從不歇斯底里的人。
但你知道自己有多害怕失控。
你知道一旦真的開口說「我受不了」、「我很難過」、「我不想再委屈自己」——對方就可能不見了。
你寧可一個人崩潰,也不想讓對方覺得你「太沉重」。
——
在這篇付費段裡,我會帶你深入理解:為什麼你總是壓抑自己?為什麼你那麼努力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卻總覺得沒人懂你?
你將會獲得:
- 壓抑型的五大自我保護語言與行為邏輯(每一句「我沒事」背後的真正含義)
- 情緒轉化的誤區解析:為什麼你越說「沒事」,情緒越卡住?
- 壓抑型人格的「情緒失語測試表」,幫你辨識你是不是那個「最晚崩潰的人」
- 真實故事:我朋友如何從「一貫好脾氣」中覺醒,學會溫柔地說出自己的需要
- 時事觀察:「成熟=沉默」的文化如何養成了一整代不敢被愛的年輕人
這段內容,是寫給那些「總是很穩」的人——你不是不痛,你只是太會讓自己看起來像沒事了。
極光計畫(迴避型人格+分手療傷+性吸引力養成+讀者QA等系列)每月不少於 6 篇深度專文,探索愛與關係的底層模式。
付費段|壓抑型防衛人格:當你總是撐著,就是一種無聲的求救
一、為什麼你總是說「沒事」?
如果你總是說「我沒事」、「真的沒關係」、「我可以自己處理」,那很可能是因為你從很早以前就學會了一件事:表達需求,不一定會換來溫柔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