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寫給每個覺得工作很爛的人
實話實說:我們的工作糟透了。
現在的世代講求生活與工作平衡、工作應該是自己所熱愛的。但是,熱愛的工作都會有令人討厭的事物,正猶如《大人學》曾經說道:「即便再怎麼喜歡的工作,都會有感到厭煩的一天。」無論是不喜歡的工作內容,還是再喜歡也會有職業倦怠。現實中,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再怎麼想要撐住,總有一種總是被現實打臉的感覺。
《爆笑超市》就是這麼一部讓人邊笑邊感慨的劇。
明明是設定在一間普通零售超市,卻把打工仔、服務業、社畜的荒謬,拍得既誇張又真實,讓人每一集都像照鏡子一樣不舒服,卻又忍不住繼續看。
它不是單純哄堂大笑過後便忘得一乾二淨的劇,而是社會底層的真實日常。
無能主管與身為員工的無力感
如果你有過在職場裡遇到無能、礙事、卻仗著權力隨心所欲的主管,那你會懂這部劇有多寫實。明明知道事情怎麼做比較好,但權力不在你手上,你只能看著一堆決策荒腔走板,最後還得幫忙收爛攤子。
我有個朋友阿白,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職場例子:他公司的主管以及老闆都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本身會製造問題,導致公司內部流程混亂、老闆與客戶頻頻發生衝突.....阿白在裡面痛苦萬分。
呼應現實,《爆笑超市》劇中的主管,被顧客反諷為「面紅耳赤的大巨嬰」格倫,是那種「看起來很好講話、實際上沒有任何能力處理」的上司。由於他近似純真、低幼的善意,讓人無法恨得徹底,因為他本身也在體制裡苟延殘喘。
但正因為這樣,這齣劇拍出一種特別的荒謬感:在一個無解的體制裡,所有人都在用微小的方式努力。
蓋瑞特與艾美:安靜離職與認真魔人的映照
論到劇中最能呼應兩種工作觀的兩個人,鐵定是蓋瑞特、以及女主角艾美。
這兩個人內心的最大共鳴,就是他們都知道這份工作爛透了,甚至沒有多少可以升遷的機會,他們內心都對人生、對現實不抱希望。
蓋瑞特是少數一開始就看透一切的人,也是劇中角色當中抱怨最多、不主動解決問題,甚至會故意將事態往極端的方向推進,自己坐在後面靜靜看戲吃著爆米花,(很喜歡對同事惡作劇,是劇中好笑又加分的橋段) 蓋瑞特是把「安靜離職」貫徹最淋漓盡致的人。
但他沒有離開,他選擇留下來,和大家一起吐槽、一起打屁。
因為他知道,留下來不是因為認同這份工作,而是因為人。
而女主角艾美,她是超市中近乎最資深的員工,從17歲就開始在這間超市工作,也是故事第一集中,能讓我們看到艾美的停滯與乏味、與喬納充滿希望正向的形象產生極大的對比。
因為她的選擇不是因為理想,而是現實。身為高中輟學的媽媽,她需要有更多的錢來養活孩子、照顧自己,也是艾美在故事中會特別疼惜夏安的原因。
即便如此,艾美並沒有選擇擺爛,由於她的能力以及性格,使她成為超市中的中流砥柱,她負責安撫主管情緒、指派員工解決問題,她認真以及迅速的態度使人過目不忘,她沒有因為職業倦怠而失去了對這份工作的專業。
社會議題與疫情:這部劇不只是搞笑而已
《爆笑超市》之所以特別,還因為它夠貼近現實,是我追劇的過程中感到十分有共鳴的地方,甚至會為了這部劇的巧思、和貼近當下時事感到吃驚。
在劇情裡你彷彿也跟著角色們到他們世界的「現實生活,」你會看到美國的天災龍捲風(好比台灣的地震)、零售公司壓榨分店員工的現實、新冠疫情忽然來襲——這些都不是單純搞笑橋段,而是當代美國、甚至世界職場的真實縮影。
「工會」不能說的禁忌:社會底層的悲歌
在整部《爆笑超市》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工會」這條支線。
這不只是劇情的轉折,更是一種現實的寫照——那些超市員工過著連基本生活都難以負荷的日子:有人住在倉庫、有人家電壞了卻沒錢修、早餐吃的是廉價甜甜圈,還有人為了綠卡掙扎得筋疲力盡。
這些都揭示了基層勞工在美國社會中的處境:被企業無情壓榨,沒資源與能力反抗。
而喬納的角色正好成為矛盾的化身:他是白人、有教育、有家庭背景,看似最沒有立場為這群人發聲,卻也正因為他的特權與知識,才有機會推動大家走向組織工會的一步。但這條路困難重重——
企業用升遷、福利、甚至是免費麥片吧台就能輕易動搖人心,讓「反抗」變成一場幾乎注定失敗的夢。
這一段讓我特別揪心,因為它點破了現實:不是每個人都有餘力反抗,而正因如此,我們才更不應該輕易低頭。否則,終將困在同一個死循環裡,動彈不得。
因為疫情而被洗劫一空的超市,那員工呢?
在《爆笑超市》後期,最讓人感到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段落,莫過於新冠疫情爆發的段落。從超市被搶購一空的貨架、到客人與員工對口罩的排斥 (雖然當時的台灣人好像巴不得把藥局的口罩搶光,每天出門套個兩層才安全) 、再到角色們漸漸開始自製布口罩、輪流消毒,每一個橋段重現了我們親身經歷過的那段抗疫的日子。
最初,疫情彷彿是個玩笑,猶如《復聯4》的彩蛋裡某角色說:「新冠疫情就是蝙蝠俠跟蝙蝠%%所出現的傳染病。」
但台灣開始陷入三級警戒,每個人趕緊出門在全聯排隊買物資時,劇中角色和我們一樣開始學著搶購口罩、噴酒精、與人保持距離等。
在《爆笑超市》中,我們看見角色們看著空蕩的超市、討論確診新聞與死亡數字、焦慮於被解雇的可能;而在現實中,我們也曾被那些新聞、數字與恐懼壓得喘不過氣。
這樣的共感,讓我覺得《爆笑超市》在後期反而不減編劇威力,比起前面幾季更為精妙、貼切,喚醒我當時也在疫情壟罩之下的感受,是我覺得累積了前面鋪陳五季後,情感一次爆發的最終季。(也把該收的線都有收回來,我很滿意!)
拍攝的視覺語言:既寫實又夢幻
一開始在追劇的時候,我直覺地認為情境喜劇應該沒有什麼會讓我嘉許的視覺或是鏡頭設計,畢竟不就是設計完對白、套入適當的場景以後,剩下的就是讓演員自己發揮了不是嗎?
如果設計過於華麗的轉場、刁鑽的鏡頭視角等,反而讓觀眾感覺失去了真實感。
但隨著我一集集地笑著看下去,我發現故事中穿插的片段、以及整體維持一致的色調,默默地貫穿整部作品,一定要拿出來誇誇。
森羅萬象的轉場:沒有扯、只有更扯
比起一般劇集的切鏡頭就代表轉場,《爆笑超市》的轉場反而是用僅有幾秒的小片段讓我們知道故事即將切到下一個場景。
俗話說職業百態,真的是只有做過那份工作的人才可以侃侃而談這些荒謬的奇聞軼事,而《爆笑超市》就是將這些奇聞軼事變成碎片化的片段,在故事中穿插著讓觀眾感到驚愕與趣味。
- 全裸的大叔在超市現場試穿泳褲
- 小男孩直接拿超市的商品開始如廁
- 客人把酒喝完以後默默放回商品架上
剩下的我就不多說了,讓大家自己體會。
這也能詮釋為什麼各個商店角落都會貼上讓我費解的標語,就是因為真的有客人幹過
劇中色調:鮮明的藍與白,就是企業識別色
設計系都學過最基本的CIS(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當一個企業在設計形象時,必定會有屬於他們自身的設計理念與呼應的象徵色調,諸如可口可樂的紅與黑、麥當勞的黃與紅、魔爪的黑與綠......這邊就不逐一細說。
而《爆笑超市》的企業色系非常明顯,就是象徵著冷靜與服務的藍色、清新與明亮的白色作為相襯,這也與劇中不斷出現的吉祥物MC Clound以及員工教學影片一樣,有一致的設計語言。
這樣的色調也貫穿了整個作品的色調:
即便商品琳瑯滿目,還是看見地板與貨架都是白色系,大部分角色總是身著藍色的員工背心、制服、或是搭配白色的襯衫等,成功讓最醒目的焦點集中在「超市的象徵色。」
而片中的後期調色也是明亮居多,以襯托出企業的形象色,安排非常巧妙!
情境喜劇的解藥作用:笑著笑著,就不那麼累了
為什麼說人生需要幽默與喜劇,就是因為這些笑料能讓你正視自己的痛苦,甚至將這份痛苦轉化為快樂、去安慰到更多的人。
《爆笑超市》只是讓你看到:工作這麼爛的同時,也可以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度。
我們需要這些作品,不是因為它提供什麼答案,而是因為它讓我們在崩潰時,還能笑一笑。
那些角色雖然看似平凡、荒唐甚至無能,但他們都撐過來了。他們在同一個爛透的職場裡,一邊喊累、一邊互相照顧、一邊吐槽世界的荒謬。
結語:寫給還在工作的我們
無論你現在的工作是自己自願選擇、還是被迫為了錢奉獻生命,我們都知道工作不是一個愉快以及輕鬆的事情,每一個行業都有各自的辛酸史以及血淚。
所以才需要這樣的劇,讓我們在灰頭土臉的下班路上,還能笑著想:「幹,原來我不是唯一一個這麼累的人。」也希望你能享受此劇,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些不同的角度去笑看世界。

【關於我-Pyris】
嗨,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與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我一直相信,影集不只是用來娛樂的,它同時也映照著我們的生活真相——用輕鬆的外殼包裹住沉重的現實,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爆笑超市》看似荒唐搞笑,卻講出了太多關於社會底層、勞動困境、制度壓迫與疫情無力的故事。
如果喜劇能夠讓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共感,那麼像這樣的影集,就是幫我們直視現實的安全出口。
📌 追蹤我,一起看我分享更多好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