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自責造成長期職場壓力?心理諮商師鼓勵:讓「心聲」監督你前進

2020/12/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免費限時開放,歡迎購買《經理人的職場工作術》閱讀更多文章!
「答應主管要在一周內交出報告,卻沒有做到。」「跟同事說好要一起聚餐,家裡突然有事,只好爽約。」「答應自己要減肥,還是一直吃高熱量的食物。」發生這些情況,你是不是會感到羞愧、內疚、良心不安,甚至是罪惡感?如果有,代表你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但過度自責,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長期壓力,譬如「我真的很差勁」「為什麼總是做不好」「真的很對不起大家」,由於自怨自艾,影響工作表現,又形成惡性循環。
《內疚清理練習》作者、丹麥心理諮商師伊麗絲.桑德(Ilse Sand)指出,羞愧和「狀態」有關,是比較淺層的情緒,像是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內疚、罪惡感則和「行為」相關,例如:不小心把湯灑在別人身上,關鍵在於「你做了或沒有做某件事情」,導致不好的結果發生,而感到自責。

自責之後自問:「我可以怎麼做?」

正確的處理方法並不是一刀兩斷,鴕鳥式的安慰自己「我其實沒有錯」,而是要進一步拆解內疚的成因,判斷事態的嚴重程度。
桑德指出,內疚可以分為理性與不理性。前者是較常見的情況,就是「因為我……導致事情……,」有確切的因果關係。這時候,要明確意識到,你正在攻擊自己、批評自己,接著再思考,這些批評是否有建設性。
例如工作表現不好,你感到內疚,而且內心有個聲音責怪自己「真的很不長進」,但仔細探究,這個念頭沒有辦法幫助到自己。自我對話的過程中,盡量使用「我可以……」「我還能夠……」的句型,把節奏拉回正面思考。
不理性的內疚,則是人們「根本沒辦法掌控的事,卻仍感到良心不安」。例如你對自己的性向感到內疚;看到父母離異,怪自己沒有顧好家庭氣氛(但這其實不是你一人應該承擔的事)。當你發覺了事件的不理性面,很多時候內疚感也會不攻自破。
桑德補充,我們不一定能分辨,內疚是屬於哪一類。但只要你多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這麼低落?」「為什麼它的影響力這麼巨大?」就有機會看清楚內疚的真面目。

合理的內疚,會使你成為更好的人

過度的內疚,會變成一種折磨,合理的內疚,則是一個人成長的催化劑。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大衛.柏恩斯(David Burns)在《好心情:新情緒療法》指出,內疚感、羞恥感、自豪感,其實都會激活大腦中的神經迴路,鼓勵人們前進。
他表示,容易內疚的人,通常會更努力工作,且被認為是更有能力的領導者,他們也是更好的朋友、夥伴。這是因為,這群人在行動前,就會顧慮到後果,並自我鞭策、自我譴責,不太願意偷懶、撒謊、作弊。
換句話說,你可以把內疚感,看作一項正面的推進力。如果少了它,你可能變得懶惰、沒有衝勁、或是做出更不符合自己中心思想的事情(例如違反道德或法律)。
柏恩斯建議,從這個角度出發,就比較容易維持適度而不過度的內疚感。舉例來說,你闖了紅燈,對自己違規感到自責,但其實那天是為了趕上面試(是你應該做的事),既然已經繳清罰單,就不需要繼續躲在違規的陰影下。最後,每當內疚感出現,可以自我思辨,「我能從這次事件中學習到什麼?」也有助於走出陰霾,大步向前。

整理.撰文/盧廷羲
《經理人的職場工作術》專為職場新鮮人挑選 10 個職場技術,限時特價 $349!(再送 vocus Premium 1個月)👉點此快速結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經理人
經理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挫折與困難,而「學管理」,便是讓我們解決問題、大步向前走的方法。《經理人》陪你一起,管理工作、管理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