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流行一句話:「如果有人反對我,那就代表我做對了什麼。」
乍聽之下似乎很有力量,好像能撐起所有的批評與攻擊,讓我們挺起胸膛,說:「你們不懂我,才反對我!」甚至帶有一種「反對我就是在證明我優秀」的自我肯定。
但,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想像一下:
有人反對我,可能是因為我說得太尖銳;
有人反對我,也可能是我真的說錯了;
有人反對我,還可能是對方不了解我,或出於嫉妒、誤解、價值觀不同……或者,我真的錯了。
所以,「有人反對」只能證明——你做了一件有人不認同的事。
它不能自動變成:「所以我一定是對的。」
從邏輯上來看,這句話有個錯誤的推理方式,叫做「肯定後件謬誤」(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簡單說就是:「如果我對了 → 有人反對 → 所以有人反對 → 我一定對了」——這是錯誤的邏輯。
就像說:
→如果下雨,地上會濕。
→地上濕了。
→所以下雨了。
你聽得出來哪裡怪了嗎?
地上會濕,可能是因為有人灑過水,未必一定是下雨。
年輕的我們,當然要有勇氣走不一樣的路,但也要有智慧聽得進不同的聲音。
真正的成熟,不是只在乎「有沒有人反對我」,而是能分辨「反對的內容是不是有道理」。
有些反對是提醒,有些反對是試煉,有些反對……其實我們真的該聽進去,因為「我真的錯了」也是其中的一個可能性。
這種思考有什麼問題?
這樣思考,容易讓人逃避反思,形成一種「有人反對-->我一定是先知、受害者、真理的擁有者」的模式,建立起一種「被害式自我肯定」的邏輯。
這種言論,在某些極端社群或陰謀論圈子裡,特別常見。面對質疑、否定、權威壓力,他們用這句話來保護自尊,而且還可以用來告訴自己,「作自己」是對的。甚至,還會鼓勵自己「我就是要逆風翻盤」!
不是每一個「逆風」都代表你在飛翔,
有時候,那只是一陣風,在提醒你——方向該調整一下了。
要怎麼思考才更健康?
「別人的反對不代表我對,也不代表我錯。我應該要冷靜分析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再決定我要不要調整自己。」

圖片作者: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