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因為玩具拼不起來、被糾正錯誤、要求關掉正在看的影片、或者手足搶了他的東西⋯⋯
孩子瞬間暴怒,漲紅了臉開始大聲吼叫、尖叫,甚至把手邊的玩具、書本、遙控器用力地往地上砸,或者踢桌子、踹椅子!
整個家裡充斥著他失控的怒吼和物品碰撞的聲音,你可能感到震驚、害怕、生氣,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讓他「停下來」。
試圖制止可能讓他更激動,試圖安撫又好像毫無效果,只能等他筋疲力盡後,留下一片狼藉和不知所措的你。
這樣劇烈的情緒風暴,是否也曾在你的家庭中上演?
孩子用如此激烈、具有破壞性的方式表達憤怒,這不僅僅是「脾氣不好」而已。
這顯示孩子在面對強烈情緒時,可能處於一種「淹沒」狀態,缺乏有效的調節能力,並且選擇了不恰當(甚至危險)的表達方式。
這種行為不僅可能傷害自己、他人或物品,也阻礙了他學習用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溝通需求和解決問題。
「我兒子一生氣就像變了個人,力氣好大,我根本拉不住他!」
「我女兒會把房間的東西都掃到地上,事後才後悔,但下次還是控制不了。」
面對孩子毀滅性的怒火,我們該如何應對,才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引導他學習辨識、接納並恰當表達自己的憤怒呢?
▌孩子「為了什麼」用吼叫、摔東西來表達生氣?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這種劇烈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被表面的失控行為所困擾。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深層需求,並引導他找到更健康的出口。
⚠️ 情緒調節能力不足,被怒氣淹沒
最常見的目的其實是「結果」。孩子因為年齡、發展階段或先天氣質等因素,處理強烈情緒(特別是憤怒、挫敗)的能力還很有限。當情緒強度超過他能負荷的範圍時,就容易「斷線」,用最原始、最不受控的方式(吼叫、攻擊)爆發出來。
⚠️ 追求最強烈的關注或反應
孩子可能從經驗中學到,只有用最激烈的方式,才能「確保」得到大人最強烈、最立即的關注和反應(即使是負面的)。這種行為可以瞬間掌控全場的焦點。
⚠️ 展現極致的權力與控制
在感覺失控、無力或被要求服從時,透過大吼大叫、摔東西等方式,孩子可能試圖展現「我才是老大」、「沒有人能控制我」的極致權力感,藉此抵抗外在的要求或內在的無力感。
⚠️ 模仿學習到的失控行為
孩子可能在家裡、學校或媒體上,觀察到有人就是用大吼、摔東西、甚至暴力的方式來處理憤怒或達到目的,因而模仿了這種失控的行為模式。
⚠️ 表達「忍無可忍」的挫敗或不公感
當孩子感覺到極度的挫敗、委屈、被誤解或不公平對待,且覺得無法用言語有效表達時,這種爆發性的行為可能成為他表達「我受不了了!」的最後手段。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確保安全,保持冷靜
當孩子開始吼叫、摔東西時,第一要務是確保所有人的安全。如果情況可能失控,先將自己、其他孩子或易碎/危險物品移開。同時,盡最大努力保持自己的冷靜(深呼吸!),你的平靜是穩定局面的關鍵。避免在孩子情緒最高點時與他爭辯或試圖壓制。
✅ 同理情緒,但絕不接受暴力行為
在確保安全、稍微緩和後(或事後),堅定且清晰地表達界線。先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非常非常生氣,因為⋯⋯」。然後明確指出行為的不被接受:「但是,吼叫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摔東西/打人是絕對不可以的。」讓孩子知道,生氣可以,但傷害性的行為不行。
✅ 連結感受與行為,思考替代方案
等到孩子完全冷靜下來後(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甚至隔天),找個安靜的時機,和他一起回顧剛才發生的事。引導他辨識觸發點、描述當時的感受、思考吼叫/摔東西造成的後果,以及「下一次」如果又這麼生氣,可以「怎麼做」來取代吼叫和摔東西。
✅ 教導「憤怒管理工具箱」
平時就要主動教導孩子管理憤怒的具體方法。這就像給他一個「工具箱」,裡面可以有:深呼吸練習、到冷靜角/自己的房間獨處、畫下生氣的感覺、用文字寫下來、捶打枕頭或抱枕、從事消耗體力的運動(跑步、跳躍)等「不傷人、不傷己、不破壞物品」的宣洩方式。
✅ 辨識導火線,並為破壞負責
觀察孩子通常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爆炸」?是疲累、飢餓、遇到特定挫折、還是跟某些人互動時?盡量預防這些導火線。如果孩子摔壞了東西,在情緒平復後,需要引導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一起收拾殘局、幫忙修理、或者用自己的零用錢(或勞動)來賠償一部分,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怒氣不是怪獸,教孩子溫柔駕馭情緒力
孩子的劇烈憤怒,往往是他內心巨大能量無處安放的展現。
教養的重點,不是消滅憤怒(憤怒本身是正常情緒),而是引導孩子認識這股力量,學習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來表達與疏導。
這需要父母展現極大的耐心、同理心與堅定的界線。每一次在他失控時保持冷靜、每一次在事後引導反思、每一次教導他新的應對方法,都是在幫助他學習駕馭自己的情緒力。
冷靜是你的超能力,溫柔堅持是你的策略。陪伴孩子,將破壞性的怒氣,轉化為成長的契機,學會好好生氣,也學會好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