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刻?
明明只是一封郵件還沒回,一份簡報卡住,心裡卻像開了十場小型戰爭:
「要回嗎?這樣說會不會不禮貌?」「不回好像又顯得我逃避?」
「要是主管看到這版本會不會失望?」
腦袋忙得像三國交戰,還沒進行任何動作,情緒已經打到天翻地覆。
這時,有個內建角色會默默出場。
他不大聲、不情緒化、不急著做結論,只是低聲提醒你:
「先別急,我們看看情勢,再決定要怎麼走。」
這個人,就是你心裡的孔明。在現代語境中,他就是你腦中的認知長(Chief Cognition Officer),一位掌管你思緒資源、判斷路徑與戰略規劃的「冷靜系領導人」。
當你陷入內心紛亂,讓孔明上線,就是給自己一個重新釐清的機會。
而這位認知長,身兼三職——情資官、軍師、內外交涉官,樣樣都是讓你穩住自己的關鍵。

🎯 角色一:情資官──掃描局勢,去雜存真
當你腦中吵得一團亂時,情資官孔明不會急著叫你採取行動。
他第一步會做的,是冷靜地觀察:「到底是什麼在影響你?」
是你真的時間緊迫,還是你「覺得自己很慢」?
是這封信真的很敏感,還是你怕「說錯話」會被討厭?
是外部的壓力,還是內部的自我攻擊?
🔍 他會這樣問你:
- 「這個焦慮是來自當下,還是過去的經驗?」
- 「你現在是看清楚了,還是被情緒放大了風險?」
- 「你是不是已經在腦中預演失敗了,卻還沒踏出第一步?」
📍比喻一下:
你像是站在濃霧中想要找到出口,情資官不是幫你選路,而是先幫你「吹霧」,讓你看清楚眼前的真實樣貌。
🧠 角色二:軍師──整合資源,設計可行的策略
搞清楚狀況後,下一步是:那我們要怎麼走?
軍師孔明不是那種「你要堅強一點」的激勵型,而是那種會靜靜拿出地圖、開始推演路線的人。
他會根據你的目標、價值觀、當下狀態與可動資源,
幫你排出一條不是最華麗,但最穩健的策略路線。
📌 他會溫柔但清晰地問你:
- 「你真正想守住的是什麼?是原則?還是關係?」
- 「你有多少能量可用?這場仗要打多大?」
- 「有沒有一種做法,能讓你表達立場,同時維持連結?」
📍就像一場棋局:
你不是要把對手打趴,而是走出一條能讓自己不後悔、也不耗損太快的戰略步伐。
🫱 角色三:內外交涉官──處理內心意見,傳遞外部訊息
孔明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工作:幫你處理「內心吵架」。
你心裡那個「想努力的聲音」、那個「怕丟臉的聲音」、還有「不想失敗的聲音」,每天都在爭執。
而交涉官孔明會說:
「來,我知道你們都有立場,但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照顧每一個需要。」
他幫你內部和解,也幫你外部表達。
他不是讓你「忍住」,而是讓你「說得剛剛好」。
📌 他可能會幫你把:
- 「我很不爽」轉譯成:「我其實很在意我們的合作方式」
- 「我想逃」轉化成:「我現在需要一點時間釐清思緒」
- 「我怕被否定」轉成:「我希望我們能更明確地對齊目標」
📍換句話說:
孔明不是只給你腦袋清楚,他也給你說話的方式與表達的選擇權。
🔁 怎麼「讓孔明上線」?三步驟簡單練習
Step 1|先叫他名字出來
在你覺得快炸開的時候,在心裡默念一句:「孔明,出來面對了。」
這句話不是儀式,是一種角色切換,你在啟動那個能夠幫助你思考的自我。
Step 2|把「內閣會議桌」畫出來
花30秒,列出現在內心的幾個聲音:

📍這張表不是為了讓你選邊站,而是幫你釐清聲音的來源與目的。
Step 3|讓孔明總結發言、提出下一步
讓他說出類似這樣的句子:
- 「我們不用立刻做,但可以先訂一個回應時點。」
- 「我們怕被否定,是因為我們在意表達的品質,這很好。那我們可以先讓別人知道我們正在準備。」
- 「與其糾結現在的感覺,不如把這個感覺變成行動的提醒:我希望這件事被好好對待。」
這些話不是讓你放下情緒,而是讓情緒被轉化為行動的燃料。
✨ 結語:讓孔明上線,是為了讓自己穩穩地前進
讓孔明上線,不代表你要關掉張飛、不聽關羽、或冷落劉備。
這些聲音都是真實的,它們背後都是「我想保護自己」的方式。
但你需要有人,能幫你整合、看清、再選擇。
你會發現,其實你不需要更堅強、也不必不害怕。
你只需要——讓孔明醒著。
他會看見你真正的目標、聽見你內心的聲音,
然後,用最穩的方式,幫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