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接到老C來電,諮詢教養意見。我一面覺得有趣,原來我們在友人的心目中已經是教養前輩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慎重起來,雖然對方不見得願意或能夠執行我們的建議,但臨場產出的策略質與量,也算是我教學、家庭經驗的微型體檢。
回答問題之前,我會先向對方確認幾件事:
1.該童的家庭組成、排行?其中同住家人有誰?家長們各自的教養風格為何?
2.該童是否有特殊狀況?例如:是否有適齡的語言、情緒、社會互動發展?
3.此行為開始出現時間?在這個時間點前有沒有事件發生?例如:多了一個弟弟妹妹、家長感情不合、開始上學、生病(關係到行為的成因是由外在事件或內在身心發展所影響)
4.此行為至今發生的頻率、長度和強度?通常家長會如何反應、孩子的接受度如何?
◆老C諮詢的案例:
獨子、和阿公阿媽同住。該童小班開始讀書,有上語言和職能治療課。
最近開始會這樣大吵大鬧,滿頻繁發作的,大聲尖叫讓家長很受不了,但不會超過5分鐘。
媽媽的處理方式是安撫他,孩子可以逐漸冷靜下來;阿公阿媽則比較權威,會用罵的,有時引發孩子激烈情緒反應。
懷疑不良行為是跟同學學的。
接著我才會切入正題,提供想法:
1.照顧者教養差異:
我們都知道,若雙親或同住長輩教養方式不同調,較不容易照自己的方式教養孩子,但每個人本來就如此不同,這種情況無可避免。因此可能的話,與其他照顧者一起坐下來聊聊對孩子的觀察、聆聽彼此的想法,共同基於「為了孩子好」的目的,找出共識和可行的方式。註1
若長期溝通未果,只好退而求其次,至少安排獨立的空間執行自己的教養方式,並告訴孩子理由、堅持下去。孩子會知道這個照顧者是有原則的,有原則才能有所依循。
2.事件發生當下:
孩子情緒出現時,不一定要馬上回應。首先可以觀察環境,確保他或旁人的安全(會不會撞破玻璃?),再來是自己的安全(會不會被孩子攻擊、被不知情的路人檢舉?)。接著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看,問他:「你怎麼了?需要甚麼協助?」如果孩子很激動或說不出自己的情緒,可以用封閉式問句詢問,協助他表達感受:「你是因為玩遊戲輸了,所以在很生氣嗎?」通常需求或狀態被敘述出來之後,孩子發現有人理解他、和他在同一個頻道上,發作強度就會開始降低。接著和他一起練習暫停一下,喘口氣,冷靜下來後再試圖討論解決方法。註2
如果你說,我不是正向教養派的,實在無法好聲好氣和他「溝通」,沒有「巴下去」就很不錯了。家長都是忙碌而疲憊的,常常無暇慢慢安撫、等待、接收孩子的情緒。但我們千萬不要跟著孩子的情緒起舞,孩子大吼大叫就跟著大吼大叫甚至動粗,通常孩子要嘛和家長的情緒相互疊加上去而爆炸,要嘛因為被大人壓制的恐懼而收斂,但壓抑的情緒遲早會反彈回來。
這種時候可以試試先忽略、冷處理;穩定好自己的情緒,才有力氣處理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他更有機會練習自行調節情緒,或是降低強度,最終成為一個能解決問題的人。
3.問題行為和它的產地:
排除孩子的身心不適或外在事件影響後,我們要問的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是什麼引發孩子的行為?發洩情緒、想引起注意、自我概念發展、學到新招想用用看?確認原因後,再對症下藥,或者孩子自己隨著心智發展就不藥而癒也說不定。
若真的一籌莫展,可以掛兒童心智科尋求更專業的建議,減少自我指責或苦惱的時間。
4.引導與疏通:
誰不想要輕鬆優雅的過生活?誰不想要生個天使小孩?可惜現實就是──栽培的工程辛苦而漫長,似乎看不見盡頭。和孩子工作要下功夫、要花許多精神和力氣,有這個覺悟再生小孩,生了就好好愛他、養育他。
照顧者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我們花了大量時間觀察、凝視自己的孩子,因此要對自己的判斷和做法有信心,很多時候再堅持一下就會見效了。幼教界有一句話,溫柔而堅定,是我至今仍努力操練的方針;對孩子溫柔,也對自己溫柔,努力過後,請務必適時放過自己。即便有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不用過度自責,在這個年代光是願意成為家長就已經很偉大了。
孩子的能力或理解往往超越我們的觀察與想像,要對他們有信心,很多時候他們做得到,只是需要多一點練習和技巧協助。我們可以盼望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他們都會長成獨當一面的大人,學習用我們對待他的方式去回應、去愛其他人。
寫於 2024.2.8,結尾整理於2024.4.18,書房
看風箏看得入迷的禾
註1:筆者大學時在華德福課程中稍稍聽過「兒童研討」的概念,是指一群大人針對一個孩子進行如實的、不帶評價的討論,即便沒有討論具體方案或策略,孩子也會不知不覺改變,但其實是大人改變了自己看待孩子的眼光。雖然對華德福所知甚少,理解也未必精確,不過我相信僅僅是大人願意花時間一起聊聊孩子,就足以改變一些「什麼」。
註2:《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我讀完只記得一句話──「情緒先來,理性後到」。「感覺」對了,什麼都對;人在情緒飽滿時是無法用理性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