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轉譯與創意產業,
我們將透過感官體驗與品嘗,探索當代台灣茶文化的多元樣貌。
從金錢與職涯的角度切入,思考「茶文化」如何成為創意產業的一環:我們如何將文化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又該如何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光?
畢竟,這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莫過於:
把自己的思想放進別人的腦袋,或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

我們如何透過「治療者」的角色實現價值創造?
在課程中,我們引導學生探索茶道藝術,理解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與參與意義, 並從中學習「茶藝」如何成為人生的加值過程。
課程內容包含:「如何品味台灣」、「五感茶文化」等主題,
學生將透過感官體驗進行茶品識別、評鑑與杯測,掌握評茶的基本能力。
同時也學習「茶化」的轉譯實踐,包括:
茶席設計、茶湯藝術、小壺泡法、蓋碗泡法與點茶法等技藝, 在實作中深化文化理解,並發展創意表達的能力。
從茶山到茶杯:你所知道與不知道的茶知識
茶的旅行,究竟從哪裡開始?
喝茶,哪裡最好?怎麼喝才對?
你知道自己喝下的是什麼樣的茶嗎?
讓我們透過「在地・在時」的觀點,重新認識台灣茶的風土與文化,
讓每一口茶,成為一段回味無窮的知識旅程。
探索從器物到生活,簡單卻不簡單的茶知識。
從「茶之卷」出發,開啟茶席小劇場的第一步;
進入「業之卷」,學習如何識別一葉茶的生命樣態,
從香氣到味覺,掌握評賞的感官經驗,並連結到國際通用的風味輪系統。
在「品台灣」的茶室中,認識茶的呈味機制與療癒機制,
學會如何挑選好茶、享受美好,並從中思考文化與經濟的再連結。 透過實作體驗,從茶葉到茶湯,讓你第一次司茶就上手。
「道之卷」則聚焦於儀式感生活的提案,
包括茶席設計、客製化泡茶流程,重新詮釋當代的茶文化關鍵字。
我們將從文化的三個層次進行理解:精神層、制度層與物質層,
探索一種文化是如何產生與集結。
正如飛利普・巴格比(Philip Bagby)在《文化:歷史的投影》一書中所說,
文化是「表現在地方共同體群中的文化特質和文化集結的聚合, 根據他們所共有的觀念與價值而決定的。」

在那間滿是果香與冰涼氣息的小店裡,
我第一次拿起手搖杯的那一刻,
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做「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手搖飲,不只是將茶與糖交織的飲品,它更像是一場關於時間、力道與感官的細膩協奏曲。
起手式,是每位手搖師的開場白。
那一甩、一握、一搖,看似輕巧俐落,但當我親手嘗試,才知其中暗藏的技藝與肌耐力。我雙手握緊杯身,努力模仿師傅的節奏,但因力量不足,每一次搖晃都顯得有些無力,杯中的液體不再是滑順地旋轉,
而是滯重地撞擊著杯壁。那是一種挫折,但更是一種提醒——體力,原來是做出一杯好飲品的基本門檻。
若說開一家手搖飲店是一場夢,那這份夢想的實踐,
除了配方與創意,更需要一雙強健的臂膀和一顆不懈的心。每天數百杯的點單、一次次的搖晃與裝杯、冰塊的重量、機器的噪音,
這些都不是輕描淡寫的浪漫,而是真實生活中的重力與汗水。
但這堂體驗課,教會我的不只是一個手搖動作,更是打開了我對創業現實的認識。
選擇什麼樣的水果?
哪一種在什麼季節最甜?
又有哪一種雖香卻難以保存?
我第一次站在攤位後,面對那一排排飽滿色澤的水果,心中浮現的不再是品嘗的期待,而是「成本」與「保存期限」的權衡。這顆百香果要價多少?
這顆檸檬能榨出幾毫升?這樣的一杯能賣多少錢才不會賠本?原來,在一杯飲料售價背後,藏著的是層層的加總與風險控管。
人事成本、原物料成本、包材費用、場地租金、教育訓練支出——每一項都像是無聲的重量,壓在那杯看似輕巧的飲品之上。當我將這些數字寫入筆記,才體會到「經營」遠比「調飲」更難以掌握。
更讓我感動的,是這樣的體驗並非我一人所能獲得。
微學分制度的設計,讓這些原本遙不可及的場景,走進了學生的日常。學校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為我們鋪設生活預演的舞台。原來,學習可以這麼真實、這麼貼近未來。
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學歲月,
那時的我總以為課堂是知識的全部,
未曾想像過還有這樣「生活化的學問」等待著被體驗。
也因此,現在的我,身為課程設計者與教學者,更渴望將這樣的學習機會留給學生——在還未面對現實的時候,就已經擁有看見現實的眼睛。
我常對學生說,學習,不該只是為了考試;知識,也不該只是為了分數。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在未來生活中自我辨識、自我判斷的「敏感度」;
一種從體驗中淬煉而來的直覺與洞察力。這樣的素養,才是真正能在多變世界中站穩腳步的基礎。
於是,一杯手搖飲,成了一場完整的學習旅程。從選料、製作、定價、銷售,再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杯飲料裝的不只是果汁或茶湯,
而是世界的縮影、生活的片段、以及青年對未來的想像。
我想,當我們願意在課程中為學生搭建這樣的鷹架——
一個個結合真實場域的學習情境、一個個不再紙上談兵的微體驗,我們也就在悄悄種下未來社會的希望。
而那一杯,搖得略顯笨拙、味道也許還不夠完美的飲料,卻會成為某個學生記憶中,最真實也最珍貴的學習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