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處的學校,並非設立體育班,但卻有一支籃球隊。身處偏鄉小校,為了讓這支球隊能夠成軍、延續,每一位學生幾乎都得投入參與。練球、比賽、參加交流活動,一場又一場的籌備與動員,成為校園日常,這些活動的出發點無可厚非,就是要讓學校有亮點,讓學校得以生存,也讓學生在未來升學時擁有一張進入好學校的門票。
但問題也在這裡悄悄滋生,當幾乎所有的資源都灌注在一支球隊上,學校便不再是多元選擇的教育場域,而是逐漸朝「單一目標」集中火力的訓練所。這樣的效率導向,也許短期內能看到亮眼成果,但成果的背後,卻可能是某些人的權利與聲音,被悄悄犧牲了。
我見過一些孩子其實並不喜歡打球,卻因為害怕自己的「退出」會造成球隊無法成軍,而背負著龐大壓力,不得不繼續撐下去,他們的掙扎往往不被看見,因為我們太急著追逐榮耀,太需要一種可以在公開場合展示的「成功」。然而,這種將壓力轉嫁給孩子的教育方式,說到底,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制度性霸凌嗎?
我們是否曾認真面對這個問題?還是默默接受,甚至合理化這樣的現象,只因為「這樣才能生存」?
這些情境,讓我想到社會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中提到,在這個講求效率與即時成果的時代,我們太習慣於追求「速食」的成功,卻遺忘了真正有生命、有價值的事物,從來都需要時間等待與陪伴。教育,應該是慢的,是像種花一樣的過程。我們澆水、除草、施肥,但花什麼時候開、開成什麼樣子,從來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
回到核心,到底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長成什麼樣子?對我來說,只要是有生命的個體,他就不該被勉強長成某種預設的模樣,而應該如同自然生態中各自綻放的花朵。身為教師的我們,對教育的想像,必須是百花齊放的畫面,而不是一座由大人構圖、只容許一種樣貌存在的花園,有什麼樣的種子,我們就照顧什麼樣的花,我們能做的只是澆灌、施肥、整理,讓它們在適合的時機自然開花。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練球,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應該被迫走向競技的道路,我們是否有意識到,當教育只剩下一種選擇,那些不在主流軌道上的孩子,是否就只能被犧牲?當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意願,怕因此「害」球隊解散,那麼,這樣的集體壓力是否已經超越了教育該有的初衷?
我們是否正把孩子變成維持制度運作的「工具」?我們是否把資源集中在最容易「看見」的地方,而忽略了那些同樣需要被澆灌的角落?我們又是否習慣以結果的成敗評斷一個孩子的價值,而忽略了他內在的渴望與潛力?
教育的重點,究竟是讓孩子發光,還是讓學校發亮?當我們過度強調榮耀、績效與競爭,是否也該停下來問一問,我們究竟為了誰在奔跑?又犧牲了誰的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