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會打人、咬人、推人⋯⋯攻擊別人,我要怎麼教小孩?
學校下課時,孩子為了搶一個鞦韆,伸手就把同學推倒在地;
家裡,手足間為了玩具爭吵,孩子氣得張口就往弟弟/妹妹手臂上咬下去;
或者當你對孩子說「不行」時,他憤怒地舉起手就往你身上打⋯⋯
看到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你可能感到震驚、生氣、尷尬,甚至在接到學校或其他家長的「投訴」時,覺得既愧疚又不知所措。
孩子動手打人、咬人、推人,不僅直接造成他人的身體疼痛與心理傷害,也可能讓他在團體中被貼上「暴力」、「壞小孩」的標籤,導致社交困難。
更重要的是,這顯示孩子在處理衝突、表達需求或調節情緒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我兒子在學校三天兩頭打同學,老師一直跟我說,我壓力好大。」
「我女兒只要一生氣搶不到東西就咬人,講也講不聽,怎麼辦?」
面對孩子令人頭痛的攻擊行為,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立即制止傷害,並從根本幫助他學習用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表達自我呢?
▌孩子「為了什麼」會動手打人、咬人?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攻擊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斥責他「不乖」、「暴力」。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對症下藥,引導他學習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 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能力不足
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大腦的「煞車」系統(前額葉皮質)尚未發育成熟,當強烈情緒(憤怒、挫折、興奮)來襲時,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衝動,身體的動作往往比思考更快一步。
⚠️ 爭奪或保護(玩具、空間、關注)
孩子可能將打人、推人、咬人視為最快、最直接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例如:玩具、點心)或「排除」障礙(例如:搶在他前面的人、打擾他的人)的方式。有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覺得「是我的」東西。
⚠️ 模仿學習到的攻擊模式
孩子可能在家裡、學校、或是從媒體(卡通、影片)中,觀察到有人就是用攻擊性的方式來處理衝突或達到目的,因而模仿了這種行為模式。
這也是我們邀請大人,先停止打罵孩子的主要原因,降低孩子從大人身上模仿這類的行為。
⚠️ 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挫敗或需求
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足以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好生氣!」、需求「我想玩那個!」或委屈「他搶我的!」時,挫折感累積下,就可能轉而用肢體動作來「說話」。
⚠️ 自我防衛或感覺受到威脅
有時候,孩子的攻擊行為是一種防衛反應。當他感覺自己被侵犯、被攻擊或受到威脅時(即使這種感受可能與事實有差距),可能會出於本能地反擊。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立即制止,確保安全
看到攻擊行為發生的當下,第一時間必須介入制止,確保沒有人繼續受到傷害。
用平靜但堅定的語氣和肢體動作(例如:抓住孩子的手、將孩子帶離現場)來中斷行為。
此時不必急著講大道理,簡單明瞭地說:「停!不可以打人/咬人/推人!」
✅ 同理情緒,但明確界線
在制止行為後(或等孩子稍微冷靜後),先同理他可能的情緒:「我知道你剛剛很生氣,因為弟弟搶了你的玩具。」
然後,非常清晰且堅定地建立界線:「但是,不管有多生氣,打人(或咬人/推人)都是不可以的。」讓孩子明白,情緒可以被理解,但傷人的行為絕對不被允許。
✅ 關懷受害者,並引導「負責與修復」
先關心和安撫被攻擊的一方。
接著,引導動手的孩子(在他情緒平復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不只是口頭道歉,更可以包含實際的修復行動,例如:幫忙擦藥、安撫對方、或者做一些彌補性的友善行為,讓孩子學習承擔後果並修補關係。
✅ 平時教導「替代方案」與「情緒管理」
這是治本的關鍵。
在平時氣氛平和的時候,就要主動地教導孩子:生氣時除了打人,還可以做什麼?例如:大聲說出「我很生氣!」、去找大人幫忙、用力跺腳(在安全的地方)、畫畫把生氣畫出來、到冷靜角抱抱枕等。反覆練習這些替代方案。
✅ 留意導火線,給予正向引導
觀察孩子通常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例如:太累、太餓、玩具被搶、某些特定互動對象?)盡量避免或提前介入這些容易引發衝突的情境。
同時,積極捕捉並大力鼓勵孩子「用好的方式」處理衝突或表達情緒的時刻。
▌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引導孩子溫柔表達需求
孩子的攻擊行為,往往是他內心有困難、有需求,卻不知道如何用適當方式表達的訊號。
教養的重點,不是壓抑他的情緒或否定他的需求,而是引導他找到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的表達途徑。
這需要父母展現極大的耐心、一致性的原則,以及溫和且堅定的態度。每一次的制止與引導,都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尊重界線與自我控制。
讓我們牽起孩子的手,教導他用這雙手去探索、去創造、去擁抱、去表達愛,而不是去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