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存在嗎?! 一本為樂齡學習者設計的宗教神學批判思考專書

Mr. gary-avatar-img
發佈於恩典365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神存在嗎?!

一本為樂齡學習者設計的宗教神學批判思考專書


前言:批判性地思考人生的大哉問

為何提問?

步入人生的樂齡階段,許多人開始更深刻地回顧過往,展望未來,並思索生命的終極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神存在嗎?」這個古老而根本的問題,往往會以新的樣貌浮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哲學謎題,它更觸及我們對宇宙、對自身存在、對苦難與盼望、對生與死的理解核心。許多長者在人生歷程中,可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信仰或觀點,也可能經歷過信仰的轉變或挑戰。無論是堅定的信徒、抱持懷疑的探索者,或是安於未知的朋友,重新審視「神存在嗎?」這個問題,都能為晚年生活帶來獨特的價值。它鼓勵我們整理經驗、釐清信念、深化對自我與世界的認識,並為尋找個人生命意義與心靈安頓提供一個反思的契機 1。

本書的目的,並非要為這個千古難題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或最終定論。相反地,它旨在成為一本引導手冊,提供必要的工具、多元的視角和結構化的思考路徑。我們將一同探索歷史上哲學家、神學家以及不同文化傳統如何思考這個問題,檢視支持與反對神存在的各種論證,並反思信仰與理性在我們認識世界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終的目標是,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夠更有意識、更批判性地進行自己的靈性探索,並在相互尊重、開放對話的氛圍中,豐富個人的生命智慧。

什麼是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這個詞,或許聽起來有些嚴肅甚至帶有否定意味。然而,在哲學和教育領域,它指的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心智能力與態度。它並非單純的批評或挑錯,而是一種有目標、主動、持續且謹慎的思考過程,旨在評估我們所接觸到的信念、主張或知識形式,並仔細檢視支持這些信念的理由(grounds)以及它們可能引導出的進一步結論(further conclusions) 12。

批判性思考強調一系列核心的智性標準,包括:清晰性 (clarity) - 確保我們理解問題和概念的真正含義;準確性 (accuracy) - 確保信息和陳述符合事實;精確性 (precision) - 追求具體和詳細的表達,避免模糊籠統;一致性 (consistency) - 檢查思想和論證中是否存在內部矛盾;相關性 (relevance) - 判斷信息或理由是否與當前議題直接相關;充分證據 (sound evidence) - 要求信念有可靠的證據支持;良好理由 (good reasons) - 確保推理過程合乎邏輯,結論能從前提中合理推導出來;深度 (depth) - 探究問題的複雜性,避免表面化處理;廣度 (breadth) - 考慮多元的觀點和角度;以及公平性 (fairness) - 客觀對待所有觀點,避免偏見 12。

批判性思考的方法是多元的,它不僅限於嚴謹的演繹邏輯,也廣泛運用非形式邏輯(如歸納、類比、溯因推理)、語言分析、科學研究中的實驗與觀察方法、歷史探究等 14。它要求我們超越直覺反應和未經審視的既有信念,主動地去質疑、分析、評估和反思。

為何批判性思考如此重要?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透過詰問法發現,許多人無法為自己深信不疑的主張提出合理的辯護,其言談底下往往隱藏著混淆的意義、不足的證據或自相矛盾的信念 15。他確立了尋求證據、仔細檢視推理與假設、分析基本概念以及追溯言行意涵的重要性 12。批判性思考正是我們抵禦謬誤、欺騙、迷信和自我誤解的唯一保障 15。它幫助我們釐清問題,評估不同說法的可靠性,做出更明智的判斷和決定,最終讓我們能更自主、更理性地生活。

為樂齡學習者調整批判性思考

將批判性思考應用於樂齡靈性教育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高齡學習者的獨特認知特點與學習需求。雖然年齡增長可能會帶來一些生理和認知上的變化,例如反應時間減緩、短期記憶處理訊息的方式改變等 16,但這絕不意味著學習能力或思考能力的必然衰退。相反地,高齡學習者通常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更強的整合思考能力、以及對生命深層意義更迫切的追求 1。這些特質本身就是進行批判性反思的寶貴資源。

因此,適用於樂齡學習者的批判性思考教學,不應過度強調邏輯推演的速度或記憶大量抽象概念,而應更著重於經驗的整合、深度的反思以及意義的建構。這需要採用符合成人學習(Andragogy)與高齡學習(Geragogy)原則的教學策略 4:

  1. 以學習者為中心 (Learner-Centered): 課程設計應圍繞學習者的興趣、需求和生活經驗展開 1。尊重學習者的自主性,鼓勵他們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並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1。
  2. 連結生活經驗 (Connect to Life Experience): 成人學習者會將豐富多樣的經驗帶入學習活動中,這些經驗是他們自我意識的核心,也是寶貴的學習資源 1。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習者將新的概念、理論與自身的生命故事、價值觀和過往經歷相連結,使學習更加深刻且有意義 1。鼓勵透過小組討論、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讓經驗成為共享的學習素材 16。
  3. 強調意義與目的 (Focus on Meaning & Purpose): 高齡學習者通常是帶著目的來學習的,其目的往往與應對晚年生活的變化(如退休、健康挑戰、人際關係轉變)、尋求生命的意義、靈性成長或實現自我價值相關 1。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活動設計應緊扣這些 existential concerns,幫助學習者將思考與他們最關切的人生課題結合。
  4. 營造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Supportive Environment): 許多高齡學習者可能在學習上缺乏自信心,或不喜歡壓力過大的活動 1。因此,營造一個友善、尊重、包容、鼓勵發問與分享、容許不同意見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 1。教師應扮演「促進者」(facilitator) 的角色,而非單向的知識傳遞者 1。同儕之間的合作學習 (peer learning) 也能有效降低焦慮,增進互動與歸屬感 16。
  5. 彈性步調與清晰呈現 (Flexible Pace & Clarity): 考量到可能的認知處理速度變化,教學節奏應適度放慢,給予學習者更充裕的思考和反應時間 1。講解概念時應力求清晰、簡潔、具體,避免過於抽象或複雜的術語,必要時需加以解釋。多利用視覺輔助工具(如圖片、圖表、影片)、案例故事、以及連結生活經驗的比喻,幫助理解和記憶 16。學習活動應重質不重量,講求理解的正確度而非速度 1。
  6. 培養批判性思考的習性 (Cultivating Dispositions): 除了技巧,批判性思考更是一種心智習性。教學應鼓勵並培養樂齡學習者的好奇心 (curiosity)、探究習慣 (habit of inquiry)、心智勇氣 (intellectual courage)(敢於質疑既有觀念或權威)、開放心態 (open-mindedness)(願意考慮不同觀點)、智性謙遜 (intellectual humility)(認識到自身知識的局限)以及智性審慎 (intellectual carefulness)(不輕易下結論,願意花時間思考)12。

透過這些調整,批判性思考不再是冰冷的邏輯操演,而是成為樂齡學習者整合生命經驗、深化自我理解、建構個人意義的溫暖而有力的工具。

本書架構與使用建議

本書圍繞「神存在嗎?」這一核心問題,分為五個主要單元:

  • 單元一:支持神的存在的論證 - 探索歷史上哲學家與神學家提出的、試圖用理性支持信仰的經典論證。
  • 單元二:對信仰的挑戰 - 檢視對神存在的主要質疑,包括邪惡問題、科學挑戰、邏輯困難和證據缺乏。
  • 單元三:信仰與理性 - 深入探討信仰與理性這兩種認識方式的關係,以及它們在宗教知識論中的地位。
  • 單元四:多樣的神觀與終極實在 - 巡禮世界主要宗教與哲學思想,認識對「神」或「終極實在」的多元理解。
  • 單元五:宗教、意義與樂齡生活 - 探討宗教信仰對個人(特別是長者)心理、社會及存在意義的影響,並總結批判性思考在靈性探索中的應用。

每個單元都包含以下教學配件:

  • 問題討論: 設計旨在引發思考、促進經驗分享和觀點交流的問題,適合小組討論或個人反思。
  • 思考練習: 提供具體的練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應用批判性思考的原則和方法,深化對單元主題的理解。
  • 參考答案大綱: 針對問題討論和思考練習,提供參考性的回答要點或思考方向。請注意: 這並非標準答案或唯一正確的答案,其目的是啟發思路、呈現多元觀點、鼓勵持續探究,而非提供封閉式的結論。教師和學習者應將其視為思考的起點,而非終點。

建議學習者在閱讀每個單元後,積極參與討論,完成思考練習,並對照參考答案大綱進行反思。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的觀點,並將學習過程視為一次豐富個人靈性世界的旅程。

【單元教學配件】(前言)

  • 問題討論:
  1. 您認為「思考」在您的晚年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與年輕時有何不同?
  2. 回想過去,您曾對哪些「大問題」(例如生命意義、宇宙起源、神的存在、死後世界)感到好奇?當時您是如何尋找答案的?這些探索對您產生了什麼影響?
  3. 您認為「批判性思考」和「個人信仰」(無論是宗教信仰或人生信念)之間可能存在什麼樣的關係?您覺得它們是互相衝突、可以互補,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請分享您的看法。
  4. 對於樂齡學習,您認為哪些教學方式最能幫助您投入思考和學習?(例如:聽講、閱讀、小組討論、經驗分享、動手做、影片欣賞等)
  • 思考練習:
  1. 我的初步想法: 請誠實地寫下您目前對於「神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的三個主要想法或感受。不需要是深思熟慮的結論,可以是疑問、希望、懷疑、堅信、困惑等等。寫下後,試著想想這些想法或感受是從何而來的?(例如:家庭教育、個人經驗、閱讀、宗教教導、科學知識等)
  2. 改變的時刻: 試著回想一個您曾經改變某個重要看法的經驗(不一定是宗教方面)。是什麼事件或理由促使您改變了原有的想法?這個改變的過程是困難還是容易?這個經驗對於您現在思考「神存在嗎」這個問題有何啟發?
  • 參考答案大綱:
  1. 問題討論:
  • (1) 強調思考是終身的能力與需求。晚年思考可能更側重於整合一生經驗、尋求內在和諧、理解生命歷程、建構個人意義。可能更少關注純粹的知識積累,更多關注智慧的提煉。
  • (2) 鼓勵分享個人生命故事中的探索時刻。答案來源可能非常多元:家庭傳承、宗教教導、學校教育、科學普及、個人經歷(如重大事件、疾病、親友離世)、閱讀哲學或文學作品、與人深入交談、靜默反思等。影響可能是鞏固了原有信念,也可能是引發了懷疑或轉變。
  • (3) 點出信仰與思考關係的複雜性與多元性,為後續單元鋪墊。可能觀點:衝突(理性挑戰信仰,信仰排斥理性);獨立(各有領域,互不相干);對話(互相提問,釐清邊界);整合(理性可支持信仰,信仰可引導理性)。鼓勵尊重不同立場。
  • (4) 連結樂齡學習特點。可能偏好:與生活經驗連結、有實際應用價值、步調較慢、互動性強、氛圍輕鬆、能引發情感共鳴、有機會分享與反思的活動。
  1. 思考練習:
  • (1) 鼓勵誠實面對內心,無需自我審查或追求「正確」答案。目的是幫助學習者意識到自己思考的起點和影響來源,為後續的批判性檢視做準備。影響來源的多樣性本身就體現了認識的複雜性。
  • (2) 強調改變想法是心智成長和學習的自然部分,而非軟弱或錯誤。促成改變的原因可能是新的資訊、不同的經驗、深入的反思、他人的影響等。這個過程可能伴隨認知失調或情感掙扎。啟發可能在於:認識到信念的可修正性、開放心態的重要性、理性與情感在決策中的作用等。


第一單元:支持神的存在的論證 — 為信仰尋找理性基礎

導論:為何需要論證?信仰與理性的初步交會

許多人認為,信仰,尤其是對神的信仰,是超越理性的,是一種個人的體驗、情感的寄託或意志的抉擇。那麼,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探討支持神存在的「論證」呢?歷史上,無數哲學家與神學家,包括許多虔誠的信徒,都曾致力於運用人類的理性能力,來探尋支持或理解神存在的理據 26。他們這樣做,並非認為單靠理性就能完全把握或證明無限的上帝,而是相信信仰與理性並非全然對立 26。如同中世紀神學家安瑟倫所言,這是一種「信仰尋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 的努力 26;或者如奧古斯丁和阿奎那所認為的,理性可以作為信仰的預備或婢女,幫助我們釐清概念、回應質疑、並更深入地理解信仰的內涵 33。

本單元的目標,正是要一同檢視這些歷史上重要的、試圖為神存在提供理性支持的經典論證。在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區分「證明」(proof) 與「論證」(argument) 的概念。在數學或嚴格邏輯中,「證明」通常指從公理出發,透過無可辯駁的推理導出結論,具有強制性的說服力。然而,在哲學和神學領域,尤其是討論像上帝存在這樣涉及終極實在的問題時,我們通常處理的是「論證」。論證的目的不在於提供絕對無誤、讓所有人都不得不信服的「證明」,而在於提出「好理由」(good reasons) 或「可信的理據」(plausible grounds),說明為何相信上帝存在是合理的、可理解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更優的解釋 13。評估這些論證的強度,需要我們運用批判性思考,仔細檢視其前提是否可靠、推理是否有效、以及結論是否真的能從前提中得出。

接下來,我們將依序探討幾種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支持神存在的論證類型:宇宙論論證、目的論論證、本體論論證、道德論證以及宗教經驗論證。

宇宙論論證 (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 萬物皆有因?

宇宙論論證是最古老、最普遍的神存在論證之一。它並非單一論證,而是一類論證的總稱,其共同點是從關於宇宙 (cosmos) 或其中某些普遍特徵(如運動、變化、因果關係、偶然性、有限性)的觀察或事實出發,推論出宇宙的存在需要一個終極的解釋或源頭,這個源頭通常被稱為「第一因」(First Cause)、或「必然存在」(Necessary Being),並最終被等同於上帝 28。這類論證試圖回答一個根本的好奇:「為何有物存在,而非一無所有?」(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29。

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的前三路論證

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在其《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 中提出了著名的「五路論證」(Five Ways) 來證明上帝存在,其中前三路屬於宇宙論論證的範疇。值得注意的是,阿奎那的論證主要基於對當下世界運作方式的觀察,推導出一個維持現存秩序的「形上學上的」第一因,不必然涉及時間的絕對起點 28。

  1. 運動論證 (Argument from Motion):
  • 前提: 我們在感官世界中觀察到事物處於運動或變化狀態 28。任何運動中的事物都是被他者推動的 28。
  • 推理: 如果推動者自身也在運動,那它也需要被另一個推動者推動,如此類推。但這個推動鏈條不能無限回溯 (go on to infinity),因為如果沒有第一個推動者,就不會有後續的運動 28。
  • 結論: 因此,必須存在一個「不動的推動者」(Unmoved Mover),祂是所有運動的最終源頭,這就是上帝 28。
  1. 致效因論證 (Argument from Efficient Cause):
  • 前提: 我們在感官世界中觀察到致效因 (efficient causes) 的秩序,即事物由他者產生或造成 28。沒有事物是自身的原因 28。
  • 推理: 因果鏈條也不能無限回溯。如果沒有第一個致效因,就不會有中間因和最終結果 28。阿奎那在此區分了「本質序列的因果」(essentially ordered series),其中前因必須持續作用才能維持後果(如手握杖推石),和「偶然序列的因果」(accidentally ordered series),其中前因無需持續存在(如祖先生子)28。他認為無限回溯在本質序列中是不可能的。
  • 結論: 因此,必須承認存在一個「第一致效因」(First Efficient Cause),祂是所有存在的原因,且自身不被任何事物所引起,這就是上帝 28。
  1. 偶然性論證 (Argument from Contingency):
  • 前提: 我們觀察到世界上的事物是「偶然的」(contingent),它們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它們有生有滅 28。
  • 推理: 不可能所有事物都是偶然的。因為偶然的事物在其存在過程中,總有某個時刻它不存在 28。如果所有事物都是偶然的,那麼就可能有一個時刻,什麼都不存在。但如果曾經什麼都不存在,那麼現在也就不會有任何事物存在,因為「無」不能生「有」28。然而,現實是「有物存在」。
  • 結論: 因此,必定存在至少一個「必然存在」(Necessary Being),祂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自身固有的。這個必然存在,或者其最終的根源是一個自身擁有必然性的存在,這就是上帝 28。

卡拉姆 (Kalām) 宇宙論論證

卡拉姆論證源自中世紀伊斯蘭神學 (mutakallimūm),並由當代哲學家如威廉·雷恩·克雷格 (William Lane Craig) 重新闡述和辯護 29。與阿奎那不同,卡拉姆論證明確聚焦於宇宙在時間上的開端 30。

  • 核心論證結構:
  1. 凡是開始存在 (begins to exist) 的事物,必有其存在的原因 (cause) 30。
  2. 宇宙是開始存在的 30。
  3. 因此,宇宙必有其存在的原因 30。
  • 支持前提 (2) 的理由:
  • 哲學論證:反對「現實無限」(actual infinite) 的可能性。 論者認為,一個實際上無限數量的集合(例如無限多的過去事件)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例如,無法想像一個擁有無限多房間且住滿客人的旅館 32。過去事件的序列是透過「相繼添加」(successive addition) 形成的,而這個過程無法達到無限 38。
  • 科學證據:大爆炸宇宙學 (Big Bang Cosmology)。 根據標準大爆炸模型,宇宙起源於一個約 138 億年前的「奇點」(singularity),從一個極高密度和溫度的狀態膨脹至今 30。這被認為支持了宇宙有一個時間上的開端 37。
  • 推論出的原因特質: 如果宇宙(包括時間和空間)有一個開端和原因,那麼這個原因必須是超然於 (transcendent) 宇宙之外的,是非物質的 (immaterial)、無時間性的 (timeless)、無空間性的 (spaceless)、極其強大 (enormously powerful) 的。此外,克雷格等人認為,從一個永恆不變的狀態中產生一個有時間性的宇宙,最合理的解釋是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位格行動者 (personal agent) 作出了創造的決定 37。

萊布尼茲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的充足理由律論證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從一個更根本的形上學原則出發,即充足理由律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PSR) 29。

  • 核心原則 (PSR): 任何存在的事實 (fact) 或為真的陳述 (statement),都有其為何如此而非不然 (being so and not otherwise) 的充足理由 29。
  • 論證:
  1. 宇宙,作為所有偶然事物 (contingent things) 的集合或系列,其本身也是偶然的 29。
  2. 根據 PSR,宇宙的存在必須有一個充足理由 29。
  3. 這個理由不能在宇宙這個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內找到,因為系列中的每一個事物都需要系列之外的解釋 29。
  4. 因此,宇宙存在的充足理由必須是一個必然存在 (Necessary Being),祂的存在理由就在於祂自身的本性 (necessity of its own nature),無需外在原因 29。
  5. 這個必然存在就是上帝 29。

批判與回應

宇宙論論證雖然歷史悠久且形式多樣,但也面臨諸多哲學上的挑戰:

  1. 無限倒退的可能性: 阿奎那和卡拉姆論證都依賴於排除無限倒退的可能性。但批評者質疑,為何一個無限的因果鏈或時間序列在邏輯上或形上學上是不可能的? 28。尤其是對於阿奎那的「偶然序列」,無限倒退似乎並無明顯矛盾。
  2. 因果律的適用範圍: 休謨 (David Hume) 等人質疑,我們從經驗中歸納出的因果律(每個事件都有原因)是否能應用於宇宙整體或宇宙的開端?我們並沒有觀察宇宙起源的經驗 38。是否存在所謂的「組合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即從部分具有某性質(需要原因)推斷整體也必然具有該性質? 30。
  3. 第一因/必然存在的性質: 即使論證成功地指向一個第一因或必然存在,這是否就是傳統有神論所描述的上帝?論證本身似乎無法證明這個存在是全知、全善、有人格的 28。它可能是一個非人格的力量或某種形上學原則。
  4. 充足理由律 (PSR) 的地位: 萊布尼茲的論證依賴於 PSR。但 PSR 本身是一個形上學假設,而非普遍公認的真理。批評者認為,或許宇宙的存在就是一個沒有更深層理由的「終極事實」(brute fact) 30。我們為何不能接受宇宙就是偶然地存在著,而沒有更進一步的解釋?
  5. 量子力學的啟示: 有些觀點認為,量子力學中的某些現象(如虛粒子的產生)似乎顯示事件可以在沒有明確原因的情況下發生,這挑戰了卡拉姆論證的前提一(凡開始存在必有原因)38。但論證的支持者回應,量子事件並非完全「無中生有」,仍發生在物理定律的框架內,且與宇宙從絕對虛無中產生的情況不同 38。
  6. 大爆炸理論的詮釋: 大爆炸模型描述了宇宙從一個極熱極密的狀態開始膨脹,但它是否必然意味著一個絕對的「從無到有」的開端,以及「奇點」的物理意義,仍在科學和哲學界討論中 38。是否存在大爆炸之前的階段(如循環宇宙模型)?「時間」本身是否始於大爆炸,使得談論「之前」失去意義? 39。

宇宙論論證的內部差異

理解宇宙論論證時,務必認識到不同形式之間的關鍵差異。阿奎那的前三路主要依賴對當下世界中觀察到的運動、因果和偶然性進行形上學分析,旨在找到維持現存秩序的終極存在論基礎,不一定涉及時間的起點 28。卡拉姆論證則明確聚焦於時間維度,透過反對現實無限和無限時間回溯,並結合大爆炸宇宙學,論證宇宙必有一個時間上的開端,從而需要一個啟動宇宙的創始原因 30。萊布尼茲論證則基於更強的理性原則 (PSR),追問存在本身的理由,尋求一個解釋宇宙為何存在的終極理性根據,即必然存在 29。

這些差異導致它們面對的挑戰也各有側重。例如,關於無限倒退的辯論對阿奎那和卡拉姆的影響不同;對大爆炸理論的科學詮釋主要衝擊卡拉姆論證;而對充足理由律的質疑則直接挑戰萊布尼茲論證的核心。因此,批判性地評估宇宙論論證,需要區分其不同版本,並針對各自的邏輯和前提進行分析。

...

more...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NSVvE2Lof1T9QPiYTeEFsZbEtWvuN7EN/view?usp=sharin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私大王牌教授 (私人大學ACE) feat. mr gary
19會員
566內容數
福音101文章拯救靈魂101,Mr. gary寫101篇福音的文章分享。 每一篇福音文章拯救101個靈魂。101篇文章就可以拯救10,201個靈魂, 而這10,201個靈魂,再把這101篇的福音文章分享出去, 那麼就可以再拯救1萬人。 結論: 1萬的1萬倍就是好幾億人,就可以因為這個福音文章都有機會得救。
2025/04/30
從基督徒醫生的角度整合分析躁鬱症:醫學與信仰的交織 1. 引言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BD),現稱為雙相情緒障礙症,是一種重要且常被誤解的精神健康狀況,其特徵是情緒、能量、活動水平和專注力的顯著且劇烈的波動 1。此症舊稱「躁狂抑鬱症」(manic-depressive il
2025/04/30
從基督徒醫生的角度整合分析躁鬱症:醫學與信仰的交織 1. 引言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BD),現稱為雙相情緒障礙症,是一種重要且常被誤解的精神健康狀況,其特徵是情緒、能量、活動水平和專注力的顯著且劇烈的波動 1。此症舊稱「躁狂抑鬱症」(manic-depressive il
2025/04/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O6hSXAQig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重點摘要 中英對照 #### 1. 研究背景 **背景**: 隨著診斷率創下新高,專家開始質疑對於A.D.H.D.的傳統觀念及治療方法。 **Bac
2025/04/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O6hSXAQig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重點摘要 中英對照 #### 1. 研究背景 **背景**: 隨著診斷率創下新高,專家開始質疑對於A.D.H.D.的傳統觀念及治療方法。 **Bac
2025/04/29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b042069e-6d2b-4ff8-a819-8d8439fbc504/audio English: Think about this. Something you do without even think
2025/04/29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b042069e-6d2b-4ff8-a819-8d8439fbc504/audio English: Think about this. Something you do without even think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天心:又回到一開始,經學有沒有死,就是信不信的問題。 黃生:對咯,你終於搞清了。沒有行為的信德就是死的。
Thumbnail
天心:又回到一開始,經學有沒有死,就是信不信的問題。 黃生:對咯,你終於搞清了。沒有行為的信德就是死的。
Thumbnail
講到宗教你心中是否跳出迷信兩個字?其實宗教是非常科學的存在。宗教提供了三類問題的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釋關於死亡的種種疑問。
Thumbnail
講到宗教你心中是否跳出迷信兩個字?其實宗教是非常科學的存在。宗教提供了三類問題的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釋關於死亡的種種疑問。
Thumbnail
愛因斯坦「宇宙最不可理解的是:它其實是可以被理解的。」「每個人,活著都帶有使命」 而,曾思考過,所謂的使命呢, 究竟是宇宙賦予的(神)? 還是我自己去定義的(我)?
Thumbnail
愛因斯坦「宇宙最不可理解的是:它其實是可以被理解的。」「每個人,活著都帶有使命」 而,曾思考過,所謂的使命呢, 究竟是宇宙賦予的(神)? 還是我自己去定義的(我)?
Thumbnail
世人可以大別為兩類,其一是只關心現實人生的問題,對於所有「形而上」的問題,認為既不直接相關,也不可說不可解。 另一類人則對「生命由何而來,又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何在?」等等的問題耿耿於懷,沒找到答案前,無法獲得心靈的平靜。 不論是幸或不幸,我顯然屬於後者。...
Thumbnail
世人可以大別為兩類,其一是只關心現實人生的問題,對於所有「形而上」的問題,認為既不直接相關,也不可說不可解。 另一類人則對「生命由何而來,又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何在?」等等的問題耿耿於懷,沒找到答案前,無法獲得心靈的平靜。 不論是幸或不幸,我顯然屬於後者。...
Thumbnail
宇宙的遊戲:一個關於神與人類的全新觀點 你是否曾好奇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存在意義?你是否相信神存在,但卻對傳統神學的解釋感到困惑? 這篇文章將分享一個關於神與人類關係的全新觀點,一個既充滿奇思妙想,又帶有邏輯推論的觀點,希望能夠帶給你一些新的啟發。
Thumbnail
宇宙的遊戲:一個關於神與人類的全新觀點 你是否曾好奇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存在意義?你是否相信神存在,但卻對傳統神學的解釋感到困惑? 這篇文章將分享一個關於神與人類關係的全新觀點,一個既充滿奇思妙想,又帶有邏輯推論的觀點,希望能夠帶給你一些新的啟發。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神是什麼?我們怎樣信祂? 在系統神學(倫理神學以及信理神學)之中,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答案,不同的教派 也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這樣對嗎?讓別人來告訴你,你的神是什麼樣子的?
Thumbnail
神是什麼?我們怎樣信祂? 在系統神學(倫理神學以及信理神學)之中,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答案,不同的教派 也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這樣對嗎?讓別人來告訴你,你的神是什麼樣子的?
Thumbnail
無神論與玄學論的人生觀點差異 是對自我心靈的解讀及行徑 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 仙神佛的玄學影響人生心態 除了心靈寄託的基本成因 更積極正向是有益於心靈的培養 效法仙神佛的無懼神聖精神 更有能量積極的面對實現人生價值 鬼魔的玄學效應 則是警惕心不生恐懼怨懟貪婪心 讓心靈能更
Thumbnail
無神論與玄學論的人生觀點差異 是對自我心靈的解讀及行徑 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 仙神佛的玄學影響人生心態 除了心靈寄託的基本成因 更積極正向是有益於心靈的培養 效法仙神佛的無懼神聖精神 更有能量積極的面對實現人生價值 鬼魔的玄學效應 則是警惕心不生恐懼怨懟貪婪心 讓心靈能更
Thumbnail
如果世界上有神,神應該怎麼樣子? 神全能,神有優點、有缺點,神有故事,神彼此之間有一個群體,神會互相合作、溝通。 你會發現,不論是東方西方,也不論是哪個教派,跟神相關的形象,一直都離不開人的影子...
Thumbnail
如果世界上有神,神應該怎麼樣子? 神全能,神有優點、有缺點,神有故事,神彼此之間有一個群體,神會互相合作、溝通。 你會發現,不論是東方西方,也不論是哪個教派,跟神相關的形象,一直都離不開人的影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