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你想的那個我 也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我 而是我以為你以為的那個我 - by Charles Horton Cooley
面試只不過是人生的修鍊場之一。
今早到了別人那邊看了篇關於面試心情的文章。
一如既往的我都會在底下留言。
只不過這次留言內容有點超乎我平常留言的字數量。
所以我又有濃縮改了個版本留言給人家。( 但我應該已經不會再多做這種事了,石沉大海的留言數我想已經累積到至少幾萬了,最大一部分是因為我最近又有新專案要忙了 TAT )
就想說,寫篇文章給那些有可能對於「面試」主題有興趣的人。
面試的消耗不只金錢,還有 XX
我是北漂子弟,在下南部人。
剛畢業時,我丟出的履歷沒有一百也有幾十封吧,大部分就是沒人看也沒人回。
因為就我想要的工作,還是北部的機會相對多一點。
我記得剛畢業即失業,還背負一筆債務。( 就學貸款 )
我記得當初找工作有個高強度的面試頻率。
對我來說最瘋狂的是五天七場面試。
分別遍佈在台中、苗栗、新竹、桃園、台北。
還記得那些花費的交通費、住宿那個金額也是很可觀。(有些公司有補助交通費好讚)
還有通勤的時間跟對抗面試的緊張感也很費神。
還有幾場面試,感覺自己就像被拷問的嫌犯。
有些人講話的態度真的不是讓我覺得很舒服。
核心觀點:面試的價值,不只在於「被錄取」
剛開始面試時,我總抱持著「我要高薪工作 !!!」的心態。
因為面了很多場,到了後面就開始疲乏了,面試都面的很隨便。
每次被動等待的心情,只會讓期待疊加在焦慮上
後來我學會了即使沒有錄取,我也想「拿點什麼」回家。不然這趟票錢、這份期待,不是白搭了嗎?
所以我開始改變策略:
每場面試,我都把它當作一次資訊交換的機會。
你問我一題,我也問你一題。
你審我履歷,我也觀察你的反應。
你說我哪裡不夠,我會請你具體說明。
三個我自己實踐過的面試修煉法
1. 面試後,一定要問問題
沒有被問到「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的話,一定要爭取問問題的機會。
我自己會問:
- 「請問從剛剛的對談中,您對我的印象是什麼?」
- 「有沒有什麼是您覺得我需要補強的地方?」
- 「如果我真的進入貴公司,會希望我多做些什麼?」
問完以後,記下來。
即使沒錄取,那也是免費的職涯諮詢 XD。
2. 練習「收集回饋」的厚臉皮
被說「經驗不足」?
我會想接著問:「那貴公司覺得理想的經驗範圍是什麼?是在哪個領域或工具上?」
英文講得卡?問:「那我哪邊可以加強?可不可以給個範例?」
只要她們使用聽起來像批評的用詞,我不太會因為這種用詞,就來定義我給自己的評價。
反而用它來反問、來請教。
會發現很多感覺起來是攻擊的話,其實可以轉化為沒包裝好的建議。
3. 發個感謝信,感謝願意花時間在這場面試的人
我幾乎每場面試都會寄一封感謝信。
謝謝人資安排以及主管的「諮詢」 時間。
當然除了感謝信我也會針對我的表現有點回饋 :
「很喜歡您提到某某專案的思維方式,那對我有很多啟發…」
「我會再針對您建議的方向進行補強,期望未來有機會一起成為同事」
結果有一次我真的因為感謝信,被再度邀約另一個職缺的面試,還有拿到 Offer!
Follow your heart
面試現場,通常我們都在從對話中互相評估。
所以相信自己感覺到的氛圍很重要 !!!
如果一場面試讓你覺得被壓迫、被羞辱、被推向極限。
那就閃人吧。
在今天早上留言的文章,我有給那篇文的作者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建議。
情緒的表達,最好以責任感為前提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別人給予的互動還是評價,導致自己有情緒。
但我想說,對於那些 「沒問,也沒被告知」 的事,就不該在乎
。
我想不只侷限於面試,生活上也應該要注意。
所以情緒,別乘載在自我腦補的感覺上
。
三小問題:
- 面試的核心價值在於?
- 要怎麼回問問題?
- 不知道我這樣的想法跟觀念,可以給我什麼建議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