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願意說,是我怕說出來又被誤會
「你為什麼不直接講清楚?」
孩子低著頭,手指緊抓著衣角,小聲說了句:「我講了也沒用啦……我每次講,好像怎麼說都不對。」那語氣不是倔強,也不是逃避,而是疲憊。
是一種嘗試過溝通、努力過解釋,卻一次次被誤解後,慢慢關起來的心。
那句「怎麼說都不對」,不是說話技術的問題,
而是深藏著一句沒說出口的話——「你根本沒想真的聽我說。」

試著說過很多次,但每次都覺得白費力氣
我問他:「你覺得不對,是怎麼個不對法?」
他說:「我有時候只是想表達一點點想法,但大人就直接回:『你這樣想不行』、
或者別人會笑我太敏感、太玻璃心…… 到後來,我也搞不清楚我說出來到底對不對了。」
他不是沒想法,是太在意關係了。
太怕一開口就讓氣氛變僵、讓對方不高興,或者讓自己陷入解釋不清的拉扯裡。
所以他選擇不說。
不是冷漠,是防禦。
不是沉默,是保護。
「怎麼說都不對」的背後,是「我沒被好好理解過」的挫折
我跟他說:「不是你的想法不對,是你太常沒有被完整聽完。」
每次你說的話被打斷、被急著評論、被轉成「你應該怎樣」——
你就會對這個世界少一點信任。
不是你不想表達,而是你還沒遇到那個讓你安心相信:『我可以不完美、但我可以被聽見』的人。
表達,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為了讓自己不再悶著過日子
我告訴他:「你可以先說『我現在可能會說得有點亂,但我真的很想講清楚』,
或者『我只是想分享,不一定要對或錯。』」
當你願意為自己的話「鋪一個緩衝帶」,你會發現,有些人開始願意放下評論,先聽你講完。
不是每個人都懂傾聽,但你可以先練習,用對自己溫柔的語氣,開啟一次真實的說話。
結語:你不是說不好,而是太久沒有在對的地方,被完整聽完
親愛的你,
如果你也曾試著說過很多次,但每次都覺得「怎麼說都不對」, 如果你也常常在心裡預演十次對話,最後還是選擇沉默——
請你記得:
「你不是沒表達能力,而是你太在乎自己會不會被接住。
不是你說不好,而是你說的那些話,從來就不該被糾正成對或錯。」
真正的溝通,不是只聽內容,更是願意靠近感受。
而真正的理解,不是馬上判斷,而是能先停下來、等你慢慢說。
你可以還不太會說清楚,但你值得被好好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