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做職護第一件事
大概就是看體檢或健檢報告
今天跟大家聊聊我們拿到健檢報告的檔案
密密麻麻的項目、數據
我們到底要做什麼?
你知道嗎?
以我來說
一剛開始我服務300多人
到現在有700多人
我只有一個人
這些密密麻麻的數據
我到底要去怎麼處理
我可以怎麼管理
所以就如同急診一般
我們必須檢傷分類
這樣想就好了
因為只有一個人時間也有限
當然要把最緊急的部分分出來
才能一步一步解決問題
這個是首要最重要的部分
之前談過要考慮工作的因子
但如果同仁健康情況控制的很差
對於職場來說
也是有相同程度的疑慮
那我們又要怎麼分類
別忘了我們在職業衛生領域還有一個跟我們背景很相似的夥伴
是醫師
不管是勞工健康服務醫師或者職業醫學專科醫師
剛開始我都會把很多事情攬在自己身上做
因為覺得醫師來的頻率比較少
我才是那個天天都坐在公司裏面的人
但是
善用醫師這個資源
也是一個讓我們工作事半功倍的方式
可以跟醫師討論關於自我健康管理的關鍵健檢項目
請醫師協助
一起討論出項目、風險分級的內容、措施
這些也跟醫師的臨場服務是息息相關的
如果只看我自己
隨意安排
或許醫師也不一定那麼認同?
那與其如此
不如一剛開始的時候
就跟醫師一起討論出廠內的風險分級
所以我一開始也跟醫師一起討論出關鍵的健康項目
風險等級以及採行措施
接著就可以依循這個標準
讓我自己可以知道同仁健康情況的輕重緩急
人力、資源都有限的情況下
得從高度風險的開始逐一處理
一批一批處理完
就跟急診檢傷的狀況是一樣的
剛踏入職護界的時候
都會覺得自己沒有人可以討論
沒有人可協助
其實我們還有一個資源醫師
以前都會覺得醫師彷彿是仰望的
必須由他們做決定
的確很多時候確實是的
但是踏入職場之後
如果可以好好善用醫師這個資源
其實對於職場健康是很好的一個幫助
別再一個人困惑
而分類完成之後
依照風險嚴重程度來執行措施
讓最優先需要幫助的對象能夠快速被找出來
統計分析也是健康管理重要的事情
健檢結果完成分類,接著做出統計分析
了解整個公司的健康狀況
我們可以更細緻的去做群體分析
像是男生女生之間的狀況
或者年資之間的狀況
也可以跟上次檢查風險的相比
看一下各風險的情況
也才可以知道所推行的健康促進內容是否有帶來一些效果
還有可以把關鍵項目的分析單獨拉出來
這可以看出大家普遍存在的情況
把這些比較細緻的分析做出來
就也是後續健康促進參考數據
讓我們健康政策有所本
這也是很重要的
客觀數據是健康管理操作的關鍵內容
我們也才會知道接下來可以走哪個方向
所以不是單單只收數據
這些是看不出什麼的
必須做整理
才會知道接下來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