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歲孩子教會我的關係修復之道
有一天晚上,我已經累得快要撐不住了,大兒子卻還纏著我不讓我睡覺,要我唸故事給他聽。但不是普通的故事喔,是「媽媽編的故事」。我努力從枯竭的腦袋裡擠出一個故事,開始講給他聽。好不容易開始生出故事給他聽,沒想到他聽著聽著,因為不滿意而開始不斷插話,對故事提出各種意見,就好像是導演在指導一位疲憊到極限的演員一樣。
我那時候真的快要不行了,突然爆出一句:「那我不要講了!我講的你都不喜歡,我要睡覺了!」講完的當下,我就後悔了,但我好像無法選擇般,只能讓自己靜默在那個充滿緊張和憤怒的當下。
過了一會兒,他看著我,小小聲地說:
「媽媽,我們和好吧!」
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什麼東西打開了,但又有著無法言喻的感覺。
我驚訝:這句話他是從哪裡學來的?
我佩服:一個三歲孩子,怎麼能說出這麼有情感智慧的話?
我感動:他明明也可能委屈、也累了,卻還是選擇靠近我。
我羞愧:因為我還困在情緒裡,而他已經願意走出來,來修補我們之間的距離。
也許他真的也生氣,媽媽總是沒辦法說出他想聽的「好聽故事」;也許他也已經累到快要睡著了。但他沒有繼續賭氣,也沒有冷戰,他用一句話,開始修復起我們之間的關係。
愛,不是沒有衝突,而是願意修補
我一直以為我是在教孩子什麼是愛,但這次,是他在教我。
我們大人總以為自己比較懂感情、懂修復,可是在情緒來襲的時候,往往是孩子先伸出手。不是因為他們比較理性,而是因為他們還保有那種純粹想靠近對方的勇氣與渴望。
在心理學中,這正是關係韌性的展現。哈佛心理學家 Edward Tronick 的「互動修復理論(Interaction Repair)」強調,關係的穩固不是建立在「沒有衝突」上,而是建立在每一次衝突後願意修補的歷程中。而孩子,天生就有這種能力。
這樣的修補,不是說出「對不起」才算,有時只是一個擁抱、一句「我們和好吧」,就已經足夠了。
給每一位在關係裡努力著的大人
那晚之後,我多了一個提醒——當我們感到疲憊、挫敗、甚至情緒失控時,也許可以暫時靜下來問問自己:我能不能也像孩子一樣,選擇靠近,而不是推開?
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每一位爸媽,也送給每一位在人際關係中努力著的大人:
「我們和好吧」這五個字,不只是孩子說的話,也可以是我們大人願意學習的一種溫柔。
關係不是完美的,但它可以被愛一次又一次地修補、縫合,甚至變得更堅韌、更深厚。只要我們願意的話。
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我感覺我總是在向他們學習如何用他們的方式來去愛人。
有時候,最真誠的和解,不需要什麼大道理。只需要一顆柔軟且願意重新靠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