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空間是靜止的?
不,其實他們走得比想像中的還快
另外一側
還好,該學的東西在前幾天已經學得差不多了,能夠維持盡量維持
奶克菲爾
自從拿到菌粒之後,經歷兩個夏天,量翻了四倍,發酵狀態非常穩定,兩次發酵法幾乎能夠滿足台南的冬天到夏天,氣溫從6度到35度。現在在流量上的牛奶的種類,也因為要用做發酵,看了看發現貴的和便宜的沒有差異,僅有少數牌子的乳糖量比較少,菌粒會比較快用完牛奶的乳糖。發酵完過濾約六成的乳清就是常見優格的狀態,不過濾會顯得酸,也比較液態,有時會有氣泡感,這是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大人小孩吃起來都很好,沒有副作用。然而,今天剛好發生一個疑似發酵不均勻,部分凝固懸浮,部分是水狀的,菌粒城堡好好的在底部,可能有些已經發酵過頭,有些剛好,有些不足,這樣的風味是什麼?
就是風味明亮的氣泡乳酸飲。或許到了夏天,菌粒不能用菌粒城堡(讓他們比較容易維持聚落的環境,也容易長大)的方式,而是要均勻分散。雖然這次看起來是意外,現在是五月初,立夏前後的台南,有這樣的飲料很舒爽。
一陣子沒有更新紀錄,其實不是沒有烘,而是降低頻率,有小孩在旁邊,能做的機會比較少,也不太適合他在旁邊,會有比較多的煙塵。來看看從一開始到現在有幾鍋咖啡了,原來是150鍋了,還會增加,放心。來說說生豆的邏輯吧,需要的是甜感重的豆子,豆子不要太大,風味盡可能多,只要是藝伎種都很好,衣索比亞原生種,哥斯大黎加也很棒,本身甜感重的巴西豆也不錯。之前只烘藝伎豆,後來發現和巴西豆特性很搭,確實不錯。
陶烘期待的是完全熟透,只要有一點生,因為加熱方式的關係,豆心有可能會生,生的地方沖出來會尖酸,能夠熟透會是很重要的一點。坊間很多做法,說著要慢烘,要快烘,要二次烘,我知道咖啡是玄學(笑)。
不管怎麼烘,甜感對於陶鍋烘焙似乎是共通的特徵之一。我也沒跟誰學過,就是自學。在有些地方看過有些人用的手法和我類似。不過在記錄裡並沒有特別說明,這種要紀錄就真的很費工了。而這類手法在我所查到的手法似乎是少見的,但只要有人使用,就代表這方式是可以使用的,簡單說就是像日本人用砂鍋煮飯一樣,這種方式可以大幅度避免豆心不熟,代價就是會有個特別風味,那就是甜感。好喝嗎?好喝,直火的也好喝,味道不一樣。今年應該有機會烘到160鍋吧,希望。
米麴的
為什麼說是米麴的,能做的很多,做得順,流程簡單的很少。
說說味增,台南很悶熱,對長時間的發酵,環境要求很高,不易維持,有類似紅酒櫃或是發酵箱能夠控溫控濕的最好。加上這類沒做到位會變成豆乳,其實日本味增有一類就是這種,很黑,顏色真的很黑。要無添加其實買得到,自己做是為了了解發酵的變化,和如何拯救味增吧。本味淋不錯,簡單,不太會壞,做一大缸用一兩年,會慢慢陳年,風味越來越好,酒類的選擇很多,米酒頭就是便宜的好選擇,高粱相信也不錯(應該38度的就可以),以本味淋來說,並不是濃度越高越好,可以看看日本都用什麼做,燒酎。所以濃度選得跟燒酎差不多即可。再來是甘酒和鹽甘酒,這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其實鹽甘酒是甘酒加鹽,在甘酒固作加鹽幾乎就是鹽麴。不過流程上是不一樣的,鹽麴是一開始就將米麴,水,鹽巴放入,在適當的條件發酵。甘酒是沒有鹽的,很多人做的比較稀,作為飲品適合,做成調味料的話,濃一點好。至於要不要加入熟飯,看個人的配方。我喜歡加熟飯 (白米,胚芽米,糙米,燕麥類),因此在甘酒的發酵,米麴酵素的活性決定成品,之前曾經買過很新鮮的乾米麴,甚至能夠讓表面成長出新的米麴菌(白色絨毛狀,就和做米麴一模一樣,水分盡量少),雖然和賣家討論他也說不出所以然,覺得奇怪,不過酵素活力一定足。曾經提到過,台南的溫度很適合甘酒發酵,確實是,冬天和夏天,混合後在箱子裡發酵,每天攪拌一次,三天到五天的口感變會由明亮酸甜,會面成柔和酸甜,此時再加入鹽,室溫發酵半天,冷藏。更新有趣的條件吧,最近嘗試留下一點舊的鹽甘酒,看起來在發酵上能夠跳過酸的那一段,直接進入甜感,而且是很甜,非常甜。其他可利用米麴發酵的材料還有哪些,日本的資訊很多,除了常見的黃豆,米之外,嫩薑,大蒜,蔥,檸檬這類其實也都是可以的。
也同時延伸出另外一隻分支,酵素。簡單說說,利用米麴菌和,菌產生的酵素,和要發酵物體具有的菌,應該多是乳酸菌這類,和具有的糖來發酵。最好起酵的是嫩薑,沒有不成功的,接著定期補糖,也可以補水果,最最好用的水果,百香果,其他種類,像是蘋果,梨子這類,蒸熟打成泥狀,葡萄記得去籽,葡萄皮也有很多天然的菌,但發酵一段時間就要拿出來,檸檬柑橘一類記得去皮,籽,纖維,用果粒就好。最長一罐酵素可以養三個月,活性還很好,真的很仰賴百香果。
隨意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