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情提要:你不是不專業,只是沒找到對的節奏
在音樂劇或表演藝術的製作現場,團隊常見三種狀況:
- 靈感很多,但總是延遲交件
- 團隊很努力,但彼此不清楚進度
- 排練超過十次,但成果還是無法收斂
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燃燒自己」的感性,而是一點點溫柔又務實的流程感。
讓我介紹兩位超實用好幫手:- KPI:讓每個人知道這週要搞定什麼
- OKR:讓整齣戲不忘為什麼而做
他們不是冷冰冰的指標,而是夢想的導航工具。

二、KPI vs OKR 是啥?用生活語言搞懂他們
🎯 KPI 是什麼?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這件事我做完沒?」
例如:本週完成主題曲和聲設計 / 海報印製數量達200張
適合追蹤具體、短期、可衡量的工作成果,像是週任務清單的進階版。
🌈 OKR 是什麼?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我們這段時間到底要完成什麼大事?」
Objective:一個讓人振奮的目標 Key Results:幾個清楚的量化結果來檢視有沒有朝目標前進
適合整個專案階段使用,幫助團隊聚焦,不迷航。
🚦 快速比較:
KPIOKR
像什麼
任務進度條
指南針與里程碑
適用
各部門日常工作
整體製作期或季目標
評估標準
做到最好要100%
有挑戰感,做到70%就不錯了
三、音樂劇《唱吧!》的真實案例
我們用一個虛構但真實感滿滿的案例來說明。
📝 基本背景
《唱吧!唱吧!》是一齣融合民謠與地方歷史的音樂劇。 團隊有:導演、編劇、音樂總監、製作人、行銷、公關、行政、舞監、燈光設計……
🌟 團隊OKR 長這樣:
O:讓《唱吧!》變成屏東最有共鳴的在地音樂劇!
- KR1:觀眾問卷滿意度達85分以上
- KR2:媒體報導曝光10篇
- KR3:與5家在地店家聯名合作
- KR4:吸引50%以上從未看過音樂劇的新觀眾
是不是感覺有點「又遠又近」?目標夠大,但每一個KR都可以具體追蹤。
👥 各部門 KPI 怎麼設:
📣 行銷KPI
- IG每週成長200追蹤者
- 預告片總點擊數達3萬
- 開演前三週售票率達80%
🎶 音樂總監KPI
- 配器交付時程準點率100%
- 合唱彩排完成率每週追蹤
🎭 舞監KPI
- 每週排練出席率達95%
- 服裝試裝時程零延誤
這些KPI不需要高科技,也不用裝系統表單——只要用 Google Sheet 或 Notion 做簡單看板,每週更新一次,就很夠用了!
四、三步驟帶你從靈感變行動
第一步|找出你的「這齣戲想幹嘛?」(Objective)
- 問法一:我們最希望觀眾看完之後說什麼?
- 問法二: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劇團?
不要寫「讓大家感動」那麼空泛,要具體一點:
O:讓地方青年感覺這齣戲「說中我心聲」
第二步|拆成3~5個你可以追蹤的成果(Key Results)
- KR1:觀眾問卷「有共鳴」選項超過80%
- KR2:設計10篇用地方語言或圖像的社群內容
- KR3:開演前舉辦一次街頭分享會
第三步|團隊各部門把KR拆成KPI
讓每一個人知道「我這週可以做什麼來貢獻這個願景?」
KR 是目標山頭,KPI 是你每天邁出的腳步。
五、別怕數字:這樣用 KPI / OKR 才會讓人想跟
❤️ 用「情感語言」包裝指標:
- 不說「問卷回收率要90%」,說「讓觀眾知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 不說「粉絲互動率要提升」,說「我們想讓每個留言都被回應」
🧠 拿KPI做成小任務遊戲:
- 「今天達成編舞進度,全員喝珍奶」
- 「每人完成一個社群任務,拼成觀眾共鳴牆」
🧭 每週用3色貼紙打卡
- 綠色:完成且超標
- 黃色:完成但拖一點
- 紅色:未完成或遇到問題(下週調整)
六、總結:為藝術裝上一點導航,讓夢不再迷航
KPI與OKR,不是壓力工具,而是讓你擁有選擇與節奏的自由。
你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到滿分, 但你需要知道:
- 我們現在在哪裡?
- 我們想去的方向是什麼?
- 下週我們可以做一點什麼,讓它靠近一點?
這就夠了。
創作,值得我們更有方法地去守護。 管理,不是背叛藝術,而是讓它真正活下來、走出去。
現在,打開一張紙,寫下你下一齣戲的目標吧。 夢想,從來不怕遠,只怕我們不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