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衝突背後,是一顆緊張的心
「老師,他打我!」
小西捂著紅腫的手指站在教室一角,眼神委屈。另一頭的小傑氣呼呼地站著,雙手緊握,小小的身體像在發抖。那是放學前的十幾分鐘,小西還沒收好玩具,小傑說:「爸爸要來了,快一點啦!」小西沒回應,下一秒小傑衝過去推了他、咬了他。這不是第一次,前幾天,他也曾因為嫉妒小西功課較少、完成得快,就找機會打他。老師說:「最近的小傑,情緒很不穩,一點點事就會爆炸。」
但這些暴力行為背後,是什麼在推動?孩子打人,不一定是出於憤怒或壞心,往往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快要被拋下了。
「你不要贏我」:從比較到不安
小傑有個習慣:總在意同學寫得比他快、玩得比他好、被誇得比他多。這不是單純的競爭,而是一種用力維持存在感的方式。
他會說:「我比較快對不對?」
也會說:「他功課比較少,不公平。」
甚至會用身體去控制場面——去搶、去推、去咬。
不是因為他不知道規矩,而是因為他太怕落後,就會「被遺棄」、「被忽略」。這種狀態像是一種情感的焦慮賽跑——只要輸了,就不是被愛的那一個。
情緒障礙的孩子,最怕的不是沒朋友,而是沒有人要當他的朋友。當這份怕沒被照顧好,就會變成攻擊性的行為,甚至連他自己都無法控制。
他其實很會道歉,只是要有人幫他
令人意外的是,在情緒過後,如果有人願意蹲下來陪著他,小傑是能說「對不起」的。
有一天,他咬了小西的手指後,老師拉開兩人,容恩老師趕來安撫。事後,他情緒稍緩後,主動走去找老師:「我剛剛那樣不對……」他眼神還有點閃躲,卻努力地想表達歉意。
這不是乖或不乖的問題,而是:當一個孩子在情緒風暴中被接住,他就能慢慢學會如何回到關係裡。問題從來不是「他會不會道歉」,而是:「在什麼樣的支持下,他願意、也有能力道歉?」
每一個攻擊行為的當下,也都是一次教育與陪伴的機會。
他不是冷血,是太想要關係了
有天午休時,他靜靜地說:「阿嬤都罵我,叫我罰站,爸爸也都不帶我出去玩。」他平常很少談家人,但每當談起來,都是負面的情緒。
他也說:「如果老師不陪我,我就沒朋友了。」甚至在老師忙著陪別人時,他會亂丟東西、大哭,然後說:「老師不愛我了!」
這樣的孩子,其實不是不懂愛與關係,而是太渴望了、太怕失去了。他會用不成熟的方式留住關係——哪怕是打人、搶玩具、捉弄人-只要能引起注意,他就會去做。
不是因為他冷血,而是因為他還沒學會其他方式去說:「我可以跟你在一起嗎?」
在關係裡長出能力,而不是羞愧
我們總是太快責備孩子「怎麼可以打人?怎麼不會反省?」但如果我們願意問:「你為什麼要打他?你是不是很擔心他不理你?」我們可能會聽見真正的原因。
關係的建立,不該從羞辱開始,而是從陪伴展開。
有天小傑成功地沒打人、沒吵鬧,老師給了他一張貼紙。他開心地說:「我今天有忍住,我真的有進步喔!」
從「用打人維持關係」到「用好行為贏得關係」,這中間需要無數次的引導與耐心。每一次他沒有動手,每一次他試著說出「我現在很生氣」,其實都是一場小小的勝利。
幫孩子學會愛人前,先讓他感受到被愛
情緒障礙的孩子,常用最讓人受不了的方式,說出最深的渴望。他們想要朋友、想要被喜歡、想要有人陪。但如果沒人教他怎麼做,他只好用本能去撞——撞到別人,也撞疼自己。
他們不需要被排斥、貼標籤、或單純懲罰。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理解的眼光、界線中的支持,以及在關係裡練習成長的空間。
就像那天小傑被老師安撫後,他跑來說:「老師,那你還要跟我玩嗎?」
當老師點頭的那一刻,他笑得像個真正的孩子-那個不需要打人才會被喜歡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