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腳又受傷了,我和一位朋友分享這個經過。
分享過程,其實多少會期待得到他的安慰與支持。
選擇會和他分享,也是過去經驗知道,他應該是可以理解我並給予支持的。他聽完後,果然如我所想,回了一句幽默又不失溫度的話,讓我不禁莞爾一笑,心情也的確輕鬆了一些。
後來我又收到他傳來的訊息,他很努力地安慰我,像是:「先把傷養好,其他都可以慢慢來」、「已經受傷了,知道怎麼調整就好,會好的~」,甚至還舉自己的例子鼓勵我,說他也曾經熬過某些困境,所以相信我也可以。
其實很感謝他,願意花這麼多心思安慰我,但同時,心裡其實也有個小聲音冒出來:「我知道這些啊,我也相信自己會好起來的,只是……我還是會難過啊。」
直到他後來說了一句:「聽到你又受傷,其實也蠻難過的。」
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受傷的感覺好像又好一點了。因為這句話,讓我感覺到—我的情緒、我的痛,是有人懂的,是有人在感同身受的。
這段互動帶給我一個小小的提醒: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渴望被傾聽,不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辦,也不是因為無力面對,而是希望有人可以陪著我們,一起看見那個受傷的地方,承認它真的很痛、真的存在。
只是這樣,就已經很足夠了,而這份「足夠」,也正是同理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