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被戲稱「投胎跑錯國門」的孩子
今天想來談談我們家五歲的寶弟。他從小由我們一手帶大,家中所有照顧者使用的語言都是中文或台語。但從一歲左右開始學說話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他對「媽媽」、「哥哥」、「姊姊」這些基本的詞幾乎沒有反應。
直到有一天,我隨口喊了 “Daddy”、“Mommy”,他竟然立刻回應。當我開始用英文和他溝通,他不只完全理解,還開始冒出準確的英文單字。這真的出乎我們意料。畢竟我們全家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怎麼會出現一個只能用英文溝通的孩子?於是,我們順勢而為。家裡開始逐漸轉為「全美語對話」區。寶哥一開始堅持不用英文,寶姊的英文也很卡,但寶弟從一到三歲完全拒收中文。甚至連卡通只要是中文配音的,他轉身就走,只有英文動畫能讓他安靜坐下來。最後,連我們家的狗都被訓練成只能聽得懂 “sit down” 而非「坐下」!
驚訝之餘,我開始焦慮
我從小也是個小學霸,自認英文還行。但隨著他的英文能力越來越強,我開始吃不消。他自學了 A 到 Z,各種恐龍、工程車、工具名詞,樣樣精準。他喊 "screwdriver",我一頭霧水;他乾脆拿出 iPad 搜尋圖片讓我看。
有時他氣急敗壞地解釋,但我聽不懂,他更焦躁。翻譯軟體變成我每天的救命仙丹。從一開始的英文聽力30%,我硬是把自己練到能聽 ICRT 七八成。
但我越進步,心裡越焦慮。
語言的隔閡,換來的是無助
三歲起,他開始接觸外界,問題也接踵而來。
親友聽不懂他說什麼,溝通全靠我、寶哥、寶姊翻譯。到公園玩,我一刻也不敢讓他離開視線。萬一走失,誰能聽懂他說話?
上學呢?雙語幼兒園?那只是每週一兩堂英語課,主體還是中文。他肯定聽不懂。全美語幼兒園?他應該很 “easy”,但中文依然是零。這些選擇不僅昂貴,他本人也強烈抗拒「上學」。
最後,我只能慢慢陪他談、陪他理解,直到四歲多,終於因為渴望玩伴而願意嘗試。
但學校生活並不輕鬆。除了分離焦慮,更大的挑戰是語言適應。想到即將面對的小一,我滿心茫然。除了生活的重擔,我也感到精神上的壓力,甚至無助。
罪惡感,如影隨形
他出生那年,正是我母親人生的最後一年。我懷孕八個多月時,媽媽被診斷出癌症末期。那段時間我每天奔波於醫院與家中。高壓焦慮的狀態是否早已影響了他在母體中的發展?他天生的焦躁,是不是我間接造成的?
而當時的我,為了照顧病重的母親,也會短暫將孩子交給 iPad。播放 Baby Shark、美語卡通,他竟能安靜坐好,久而久之,他對英文形成了依賴。
我不是那種一扔孩子就不管的媽媽,但我也無法分身,這可能就是當時的選擇留下的結果。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強迫他講中文。但你能想像嗎?一個五歲的孩子被丟到一個全中文環境裡,每天面對聽不懂的話語,這有多恐懼?
家,應該是避風港,而不是考場。我願意陪他走這條比較難的路。
我知道這條路不簡單,未來還會遇到很多挑戰,但我相信,他是上天送給我的禮物。其實,沒有這三個孩子,我可能撐不過來。也正因為他們的存在,我身邊的人都願意集結起來,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