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也要看看風景
因為每一次的偏離
都有他存在的意義

▉不是所有的偏離都是錯誤
我們常用「走錯了」、「浪費了」來批評自己。
在那些看似兜圈子的日子裡,
或許我們正看見平常不會注意的風景,
也慢慢靠近更適合的自己。
這篇文章,想嘗試回答一個在迷惘時常被問的問題:
「如果我不知道該往哪裡走,是否代表我已經失敗了?」
人生不是只有一條正確的路,每一次偏離,
都可能是命運安排你去經歷新的風景、
學習新的能力、遇見重要的自己。
真正的失敗不是迷路,
而是你選擇停在原地,
不再相信自己值得一條專屬的旅程。
▉為什麼我們害怕「走錯路」?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做正確的選擇」,
選對科系、找對工作、嫁對人。
彷彿人生是一場有答案的考題,
錯一步,就輸一輩子。
但現實是:人生的地圖根本沒有固定版本。
「你以為的人生迷路,
其實只是通往另一片森林的必經之路。」

當我們太渴望走「正確路線」,
反而會錯過自己的節奏與節點。
而真正可怕的不是走錯路,
而是從未聽過自己心底的聲音。
▉偏離路線的禮物:從失序中看見更廣闊的地圖
|偏離常軌的時候|
我們反而會開始真正觀察:
原來自己不喜歡這樣的生活;
原來我對某件事有熱情;
原來我還能這樣生活。
有一位從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女生
在網路上分享她決定成為插畫家的故事。
當年她放棄了高薪的科技業,
選擇每天畫圖、經營社群。
三年後,她不只出版繪本,還開設了線上課程。
她說:
「我以為我偏離了主流,但後來才知道,
那是我人生真正開始的地方。」
「不是每條筆直的路都能通往內心深處,
反而是彎彎繞繞的路,才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光。」
人生真正的進展,
往往就藏在這些「看似浪費」的時刻裡。
▉當目標模糊,風景才變得清晰
有時候我們陷入低潮,
並不是因為沒有夢想,
而是因為夢想太模糊、
不再有意義。
這時,不妨暫時停下來,
看一看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2025年春天,
許多面臨AI職場重構的上班族開始選擇「慢職」生活:
不再追求高薪與加班,而是回歸內在的安定感。
他們報名烘焙課、學種植、練冥想。
不是因為他們懶惰,而是他們終於明白:
「找不到答案的時候,就先照顧好自己。」
「有些風景,只有迷路時才會看見;
有些答案,只能在暫停時聽見。」

▉別人定義的成功,不一定適合你
在IG、YouTube與社群充斥「成功學」的現在,
我們不知不覺把別人的人生當作自己的標準。
看到別人買房、結婚、生子、環遊世界,
我們會自問:「我怎麼還在原地?」
但每個人有不同的時區,不同的節奏。
你需要的從來不是快,而是適合你的路。
「你的節奏不需要和別人一樣,
只要你願意走下去,晚點到也沒關係。」
重要的從來不是速度,
而是方向是否出自真心。
▉用「迷路感」打造更深的自我認識
當你不確定要往哪裡走時,
其實你正站在一個充滿可能的十字路口。
這時刻最寶貴的不是決定去哪,
而是看清楚你是誰、你需要什麼。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
「當你回望那些讓你痛苦與困惑的時光,
才會明白那些經驗正是你人格成形的關鍵。」
與其急著選一條路,
不如讓自己練習在迷路中
停留、觀察、書寫、與自己對話。
「迷路不是終點,是通往內在深處的入口。」
▉時事觀察:Gap Year 與職涯轉彎潮的啟示
根據LinkedIn與哈佛商業評論的報導,
全球開始流行一種「人生的空白年(Gap Year)」概念,
不再是學生限定,而是每個人生階段都可能需要的重新整隊。
越來越多人選擇在30歲、40歲
甚至50歲「暫停一下」,重新審視人生。
他們不是放棄,
而是選擇暫停,
只為了更清楚未來。
「暫停,不是軟弱,
是一種為靈魂充電的勇敢。」
你不是落後,
而是你有勇氣面對自己真實的狀態,
而不是被社會的節奏牽著走。
▉你不是迷路,而是走在你的故事裡
|最後|
讓我們回到那句話:
「迷路也要看看風景,
因為每一次的偏離,
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也許你現在正在低谷,
也許你覺得人生太慢、太亂、太沒有方向,
但請相信——這條路,不會白走。
這些風景,
將會在未來某個轉折點,
變成你人生最美的一段記憶。
「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沒有白錯的選擇,每一次偏離,
都帶你更靠近自己。」
你值得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旅程
哪怕它不是直線,而是繞啊繞地
讓你看見更多光、更多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