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知道該改,為什麼還是改不了?
小穎升上主管半年了,卻每天都覺得像是在打仗。
她知道團隊需要更多授權,可每當看到新人做事跳步驟,她心裡就癢癢的,忍不住出手改掉;她想要多傾聽,但聽沒三句同事就在抱怨,她就開始講解、糾正、建議,整段對話變成小型簡報;
她也知道自己急,但每次一急起來,語氣就上揚、臉色就僵,後來乾脆變成事必躬親。
她不是沒看書、沒上課、沒反省——她做了很多,但還是覺得自己「改不掉」。
她笑說:「好像知道自己卡住,但一到現場,就又回到老樣子了。」
我們常以為,改變的關鍵是找到對的方法。
但其實,最難的從來不是「怎麼做」,而是「如何讓自己成為能做得到的人」。

🌀 調適性挑戰,不是解題,而是改變自己
有些問題像漏水的水管,找出破洞、補上膠條,就能解決——那是技術型挑戰。
但有些問題更像一段關係失溫、一個團隊無力、一份責任推來推去,
你明知道有問題,卻找不到哪裡可以「下手」。那就是調適性挑戰。
調適性挑戰的本質是這樣的:
不是你不知道要改什麼,而是你「已經知道,卻做不到」。
不是知識上的盲點,而是內心習慣、角色認同、情緒自動反應的卡點。
這樣的挑戰,不能靠一個解法完成,只能走過一段修練歷程。
這段歷程,有四個階段:鬆動、轉化、修練、生成。
✨ 鬆・轉・修・生:四階段調適歷程
1. 鬆動|先放下,才有改變的空間
改變不是從「知道不對」開始,而是從「願意鬆手」開始。
你想控制細節,是因為沒控制會不安;
你拚命說明,是因為不說清楚你怕被誤會;
你抓緊規則,是因為那是你過去生存的安全感。
鬆動,不代表放棄原則,而是先鬆開那些你以為「非這樣不可」的信念。
真正的成長,不是立刻改變,而是先學會「不緊抓」舊的自己。
2. 轉化|換個角度,世界就會不一樣
當你不再只問「我做得對不對」,而是問「我還有別的選項嗎?」
轉化,是從線性思考走向立體觀點。
你開始看到:也許同事不是不負責,而是搞不清楚期望;
也許別人不是不認同你,而是不習慣你表達的方式;
也許你不是做不好主管,而是還沒找到屬於你的領導節奏。
轉化不是丟掉舊觀念,而是把它放進更大的框架中重新理解。
從「誰對誰錯」到「彼此怎麼差異」的那一刻,就是轉化的開始。
3. 修練|不怕做不好,只怕不肯重複練
真正的改變,不是「想通就會」,而是「反覆做過、卡住再來」的過程。
這一階段最辛苦。因為你開始嘗試新反應,但舊習慣仍會拉你回去。
有時你忍住沒插手,換來的是一地雞毛;
你練習聽完對方說完,但心裡已經排好十個反駁點;
你鼓起勇氣慢下節奏,卻發現整個團隊比你更不習慣。
修練,是一種情緒耐力,也是一種慣性更新。
你不是練「一次成功」,而是練「不怕失敗地重新再來」。
4. 生成|不是扮演,而是成為
有一天,你發現你不用努力「假裝穩定」,你就是穩定;
你不用硬撐著當領導,你開始自然地被信任。
這就是「生成」的時刻。不是你學會了什麼,而是你長出了一種新的自己。
你會發現——你講話時,已經不再焦慮別人怎麼看你;
你放手時,不再覺得自己沒用,而是知道這是信任的表現;
你面對壓力時,不再立刻反應,而是先停一下,看看還有什麼可能。
這種變化,不轟轟烈烈,但紮實地存在你的選擇裡。
你不再只是「會做」,而是「變成」了能這麼做的人。
✅ 結語|修練,是每一次願意再試一次的勇氣
真正的改變不是「做對一次」,而是「一次次跌倒後仍願意再站起來」。
改變從來不是公式,也不是靠一次通透的覺悟。
它是一段緩慢的旅程,充滿模糊、掙扎、懷疑,但也因此真實、深刻、有價值。
🌱 所以——
- 當你覺得「改變好難」,請記得先問自己:「我是不是還抓著什麼不放?」
- 當你卡住時,別急著逼自己進步,不如先換個角度看那個「卡」。
- 當你再次覺得退步了,請記得:修練就是這樣——不是一直往前,而是願意不放棄地回來。
改變不是終點,而是每天願意再練一次的開始。
走過鬆、轉、修、生,你會發現——你不是更會了,而是更成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