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英文就是國際化?台灣高教與政治語言的荒謬秀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台灣近年高呼國際化口號,從教育部大推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課程,到國際運動賽事的人名意譯風波,乃至政壇將希特勒與納粹拿來當政治修辭工具,這一連串事件看似無關,實則反映出台灣政府對「國際化」的嚴重誤解:錯把語言表演當成果,卻將文化理解視為可有可無的附加品。


語言表演代替教學本質的EMI政策


教育部為推動高教國際化,訂定KPI要求各大學開設一定比例的全英文授課課程,並提供經費補助。然而實務上,EMI課程常常不僅沒有提升學術品質,反而淪為語言表演秀。南韓、日本也曾推EMI課程,但最後多數大學改為『靈活雙語授課』,因為強制全英造成學習落差與文化疏離。


許多教師被迫上EMI課,即使本身英語能力尚可,也無法克服跨語言教學的結構性難題:例如學生語言能力落差大、專業概念無法充分理解、課堂互動困難等,更別提某些學校甚至規定老師要「監督學生是否在課堂上用英文交談」,彷彿語言不再是溝通工具,而是一種紀律與懲罰的象徵。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更荒謬的是,教育部還要老師去上EMI教學訓練課程,內容多為發音技巧、句型結構、課堂術語彙整,幾乎無涉跨文化教學設計、教學心理、認知負荷等教學核心。會說英文不代表能教英文課,這樣的訓練只是在催眠自己已經「國際化」,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成效與理解深度。


真正的國際化教學,應該強調的是內容多元性、觀點跨文化、教材去中心化,以及雙語甚至多語的彈性運用。英語只是橋梁,而不是唯一通行證;文化理解,才是國際化的核心。


世壯運意譯風波:語言官僚的荒謬實作


在2025年於台北舉行的世界壯年運動會中,主辦單位將臺灣的選手名字意譯為英文(例如,把「黃金龍」翻譯成“Golden Dragon Yellow”),導致荒謬的翻譯現象層出不窮。這已經不只是翻譯錯誤,更是文化錯亂的極致展現。


國際賽事普遍尊重人名的原貌,採用拼音系統或原語拼寫以便辨識與查詢,而世壯運的翻譯邏輯卻顯示出一種可笑的「英文中心主義」,試圖把所有資訊都轉化為英語,結果造成資訊失真、辨識困難,甚至引來網路社群的困惑與譏諷。


這種語言官僚主義的背後,根源於將語言視為政績的錯誤思維。事實上,這不僅不是國際化,反而是對國際化的無知,徹底違背了國際化的核心精神——理解、尊重與連結,而不是機械式地將一切套上單一一種語言模板。把「翻成英文」當成國際化,卻對於該怎樣翻成英文茫然無知,這是一種可笑的形式主義。


政治語言的崩壞:從納粹比喻到外交災難


最具破壞性的「國際化失敗」來自台灣政治人物的語言誤用。最近有國民黨人士為攻擊執政黨,竟使用納粹敬禮、穿著納粹制服來影射「綠色獨裁」,甚至以希特勒來指稱自己的國家元首。在多國外交官提出抗議後,竟然有民意代表聲稱不需道歉、還主張「應該把那些外交人員趕出去」,完全漠視納粹歷史的沈重與國際社會對此符號的禁忌。


這不僅僅是政治修辭的失當,更是對國際歷史記憶的羞辱。在德國與歐洲社會,納粹象徵涉及法律紅線與道德底線,不容輕易戲仿或類比。將其當作政治攻擊工具,不僅顯示出自身無知,也突顯出台灣政界部分人士對國際語境的全面性失能。


更諷刺的是,這些人常常自詡「有國際觀」,批評對手「讓台灣被國際孤立」,但他們自己卻無法掌握最基本的外交敏感度與語言判讀能力,也沒有能力從政策麵、制度面來批評對手,只能在語言上搞笑、在歷史上出醜。


國際化不能只是語言表演堆砌、卻對文化脈絡無感


乍看之下,這三件事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其實共通地揭示出台灣對「國際化」的嚴重誤解:台灣社會對「國際化」的認知仍停留在表層符號與語言表演上,缺乏深層的文化理解與批判思考力。


國際化不只是「用英文說話」,而是「能與不同文化對話」。真正的國際視野,來自對全球議題的關注、跨文化的協作經驗,以及對他人歷史與語言的尊重。如果我們持續獨尊「講英文」與「開全英語課程」為國際化的指標,只會陷入語言殖民與文化扭曲的惡性循環。


真正的國際化課程,並不是非要用英語講授,而是需要涵蓋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遷、永續發展、人權、多元文化)、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跨文化對話的能力、鼓勵聯合校內與/或校外不同國家的學生組成國際團隊來進行研究、參與國外的交換計畫;而教師在評量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學生是否能分析不同的文化觀點,而不是將考試淪為「考英文」。


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學科都適合用英文,有些需要語境理解的學科(如哲學、社會學、歷史、法學),其實使用母語是最好的。教學不是翻譯,而是理解、互動、批判與激發思考。用英文去硬套所有的科目,就會造成「教不動、聽不懂、學不到」。


現在大學的EMI課程的問題,並不是老師英文不夠好,而是教育部不懂EMI到底是「為何而教?教給誰?如何教?」,於是臺灣的EMI課程徒然讓學生害怕學科、害怕英文,削弱本土知識的建構與對自身文化的信心,成為一場荒謬的語言秀罷了。


而臺灣的組織要做到「國際化」,並不是只是到外國去開分公司或是雇用幾個外國人就好;臺灣需要能進行跨文化對話,知道進行國際交流時,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能在全球網絡中與人對話的人,而不僅僅是多益/托福考滿分的人。


要真正國際化,台灣需要的是更多真正懂得世界的人,而不是更多「會講英文卻不知道世界怎麼運作」的人。當然,絕對不是會以為能把「黃金龍」翻譯成「Golden Dragon Yellow」就是很棒、還以為「納粹」和「希特勒」是恰當修辭的人。


如果台灣繼續在語言迷思中自我催眠,誤以為「會說英文」甚至「會說標準的英文」就是國際化,繼續把大學列出的EMI課程數與外籍學生數當作國際化的重要且唯一指標,最終將會錯失真正走向世界的可能。


國際化從來不是語言表演,而是價值選擇;我們要成為世界的一員,而不是語言的附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95會員
1.0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5/15
最近將在台北市舉行的世壯運,因為將人名意譯而成為話題。 簡單說,就是把「黃金龍」譯成「GoldenDragon Yellow」。 一開始我覺得,在這種正式的國際場合,主辦單位竟然沒有要求參賽者在報名時提供自己的姓名的原文與英文版本。 但是,後來有人說是AI翻的。 若為真,那麼這暴露了更嚴重的問題。
Thumbnail
2025/05/15
最近將在台北市舉行的世壯運,因為將人名意譯而成為話題。 簡單說,就是把「黃金龍」譯成「GoldenDragon Yellow」。 一開始我覺得,在這種正式的國際場合,主辦單位竟然沒有要求參賽者在報名時提供自己的姓名的原文與英文版本。 但是,後來有人說是AI翻的。 若為真,那麼這暴露了更嚴重的問題。
Thumbnail
2025/05/14
只要文章一貼出來 就會被一堆垃圾留言攻擊 一大堆沒有意義的連結網址 平台方也沒有要解決的意思 我認真考慮是否要把文章設為不公開,只有訂閱者能看到 大家覺得如何呢? 我真的是天天都在詛咒那些垃圾帳號的祖宗十八代
2025/05/14
只要文章一貼出來 就會被一堆垃圾留言攻擊 一大堆沒有意義的連結網址 平台方也沒有要解決的意思 我認真考慮是否要把文章設為不公開,只有訂閱者能看到 大家覺得如何呢? 我真的是天天都在詛咒那些垃圾帳號的祖宗十八代
2025/05/12
我們的前總統蔡英文女士出訪歐洲,她參觀了立陶宛的新創農業科技Leafood。 Leafood其實是所謂的「垂直農場」,一天可以生產1000公斤蔬菜。 生產那麼多蔬菜是蠻厲害的,但有一個數據有點怪...
Thumbnail
2025/05/12
我們的前總統蔡英文女士出訪歐洲,她參觀了立陶宛的新創農業科技Leafood。 Leafood其實是所謂的「垂直農場」,一天可以生產1000公斤蔬菜。 生產那麼多蔬菜是蠻厲害的,但有一個數據有點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
Thumbnail
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AI Gemini: 台灣文化面臨的挑戰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
Thumbnail
AI Gemini: 台灣文化面臨的挑戰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